新华社一条消息《信息产业部:手机"双改单"不能变成单向高资费》本身好像没有什么,不过图片下面的“信息产业部清算司有关负责人认为,真正的手机单向收费是一种标准资费,无须用户办理,不附加任何限制条件,这种资费方式目前尚在推动中。”很好地切中了读者最关心的焦点,今天也被各大媒体发扬广大了。
早在北京联通针对后CDMA付费用户的50元自由型单向收费套餐推出的时候,我就说过,如果真正的单向收费到来的话,同一品牌下双向收费将不可能存在。而且所有符合条件的用户,应该是自动转为单向收费,而不需要向申请套餐一样去申请。
事实上,无论是北京移动,还是北京联通,推出的单向收费套餐,由于有申请程序,都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
两个人只是由于消息知道与否,其资费就出现了被叫收费、被叫免费两种情况,这明显不合理。这与套餐实际有很大区别。我相信,如果北京联通通过短信通知了所有符合条件的用户,其中还没有选择这种套餐的人,肯定不正常。这其实不是套餐。之所以消费者认为是“套”,是因为其需要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短信申请,北京移动的单向收费套餐甚至需要到营业厅申请,而且必须承诺在网一年。无形中增加了申请的门槛,减少了申请者的数量。
如果是套餐模式,用户需根据自己消费情况做一个判断。部分用户选择套餐合适,部分用户选择不合适。运营商应该将资费规划得简明扼要,说得明明白白,以方便用户选择。套餐简化,清楚明了,方便消费者选择,是现在许多套餐欠缺的。
将不应该是套餐的服务,规划成套餐,而且获得有关部门通过,有关部门还明确以为的套餐必须是“单向收费”套餐才会得到批准。怎么也觉得有点滑稽。
而双向改单向,不能成为单向高资费,本身就是一个可能性很小的虚拟问题。将被叫降为零,提高主叫资费的套餐,运营商很难设计,至多也就是设计一个被叫包月或者包时费用(例如北京移动畅听套餐的10元包500分钟),而主叫并没有变化。印象中近期各地出台套餐中资费上调的有两个,一个是联通上调国际IP费用,再就是去年7月的北京网通小灵通套餐(北京网通小灵通套餐分析:留用户保arpu用心良苦)。联通上调是因为国际资费上调出现恶意投机机会。而网通大幅度提高小灵通套餐外资费,到今年4月新套餐推出时调整(北京网通小灵通新套餐分析:有利arpu值增加暂缓流失危机),可见这么做并不会有好的效果。
由于资费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因此运营商很难在同等服务下提高资费,套餐也只是在降低主叫、降低被叫、降低长途费、降低漫游费、减少月租等方面综合考虑罢了。
另:目前北京移动、联通后付费用户,“享受”着明显高于预付费用户的高资费,而且至少到目前,不换号还不能转成预付费。明显不合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