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T时报张瑜华:CDMA中国5年沉浮录

(2007-03-13 17:28:41)
去年十月电信明确提出希望购买联通CDMA网后,IT时报记者张瑜华撰写了《CDMA中国5年沉浮录》,并请我对每一阶段做了简评,现在贴出来和大家交流,欢迎批评。
CDMA中国5年沉浮录
来源:IT时报 作者:IT时报记者/张瑜华    编辑:jiniya    时间:2006-10-30

    2002年1月8日,人民大会堂,中国联通连续两年共投资240多亿建设CDMA网络宣布正式开通。对于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一直被压着抬不起头的联通,技术上领先的CDMA俨然成了它企图跑赢大市的王牌。没有CDMA,联通可能永远居于第二;有了CDMA,联通也就有了成为第一的可能。
    为此,联通为CDMA动足了心思,采取了CDMA在其他国家推广而未曾有过的罕见方式: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建立统一标识的CDMA手机专卖店,全球首创机卡分离CDMA手机……甚至独创了一套销售模式:联通自己指定生产商和销售商,由销售商向生产商购货,联通向销售商供卡。
    然而,联通可能未曾料到,自己将开始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

2002年开元
    在CDMA网络开通仪式上,时任联通董事长的杨贤足称CDMA全国登记购号用户超过50万,然而3天后北京联通CDMA号码尚未卖掉100个。
    而且联通谨慎试放号10万,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以7个月超常规速度完成的CDMA网络一期工程,一旦大规模放号而出现问题,砸了“精品网”的牌子,并不是联通愿意看到的场面。事实上,1月8日的开通,据说只是联通先给政府的一个交代,而并不是它自己想要出牌的最佳时机。
    对于用户,联通只需给一个换机的理由。可月租费50元/月、通话费0.4元/分钟,这竟然是一个与竞争对手完全相似的资费。联通对此解释颇为振振有辞:CDMA网不会采取低价招揽用户,而会靠提供新功能、新业务来吸引高端用户群体。但与之形成反差的则是当时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关心CDMA的用户年龄大多数在30岁以下,年龄层次偏低,学历主要集中在高中至本科学历段,收入水平较低。
    CDMA网络开通时的目标是当年发展700万用户,如今一个月几万用户的发展速度,让这个目标变得遥不可及。联通原本期待移动的高端用户只需要将手机号码中的139改为133而转投CDMA阵营,可移动傲慢地公开表示CDMA未影响其高端用户市场。加之19家钦定的CDMA手机生产厂商大多数迟迟不愿大动的观望态度,于是,联通再也坐不住了。
    首先联通直接从厂商采购50万部手机,以降低手机价格。3月12日,上海联通率先推出预存话费送手机,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现运营商补贴手机的行为。不过时任中国联通总裁的王建宙还是表示了不满:“到7月14日,整个网络新增用户100万,低于预期。”在香港股市上,7月19日中国联通创下上市以来的新低,市值损失2000亿港元。
    此刻联通需要更加“野路子”的方式。7月,永乐家电在上海一次性买断摩托罗拉V8068并捆绑联通CDMA网络。这个“网络+话费+给经销商代理费”的“上海模式”,仿佛给CDMA销售打一针鸡血。此后CDMA用户数终于争气地在8月15日突破200万,10月14日越过400万。而CDMA原本“定位高、机价高、代理费高”的“三高病”,也在各种五花八门的预存话费送手机活动中被彻底消解。
    就在联通兴高采烈之时,一个阴影正悄然逼近。联通发展一个用户,成本至少在200元到400元间,发展700万用户则需投入8到16个亿的费用,则会对2003年或2004年的净利润造成压力。
    不过,这些未来的数字眼前似乎都不太重要了,争夺用户才是现在的唯一。那么,2002年花数十亿元营销成本启动的CDMA市场,会在2003年给联通一个安慰吗?

付亮点评  
    上半年CDMA采取高端切入的方式,由于用户认可需要一个过程,网络还不够完善,效果不够理想。下半年通过采取高额补贴、买赠等多种促销方式,达到了每月新增用户上百万,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毕竟对于一个新网络来说,拥有用户是生存的基础,这是电信市场不能避开的事实。


2003年狂飚
    经历了狂燥的2002年,CDMA放下高贵的身价改走平民路线。面对2003年1300万新增用户的军令状,却因上半年SARS而发展不顺,而终于在下半年以一种半军事化工作状态,完成了全年1189.4万新增用户,成为CDMA发展至今的6年中获得新增用户最多的年份。
    8月28日,王建宙接任董事长,他更着力于倾斜式地扶植CDMA尽快成长,进而击败GSM,最后成为市场主流。显然,这位被称作“为中国CDMA而生”的联通一把手,会让中国联通在CD?鄄MA上战略更具攻击性。
    回到3月28日,联通CDMA1X如期开通,数据增值业务统一品牌的联通无限U-Max增值业务正式出炉。在为此铺路的过程中,甚至连比尔·盖茨赏脸捧场。
    Brew帮助韩国KTF用户月消费提升了6倍,日本KDDI因为Brew应用而在几个月内增加上百万用户,不过在中国,移动早在上一年就推出移动梦网,团结在移动产业链上大大小小的服务提供商,远比联通的多得多。要吸引到服务提供商的热情去开发有吸引力的数据业务,关键还是回到了CDMA的用户数量上。
    一个从去年就开始困扰CDMA成长的头疼问题则是网络质量。号称“无线通信、有线质量”的CDMA,在摩根大通的调查结果中,竟然是得分落后于移动最多的一项。就在移动将网络覆盖到地铁、电梯、地下室之际,CDMA手机在一些地方的五星级酒店没有信号,或者频频掉线。对此,联通也是有苦难言,不仅因为快速争取用户产生财务负担,更因为竞争关系下说不清楚道不明的互联互通。价廉物不美,CDMA让用户对其三思而行。
    上半年放号不足300万,CDMA又面临无法完成任务的危机。7月1日,联通瞄准低端用户,同时也顺道收编被移动冷落的神州行用户,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如意133CDMA预付费业务,此举被认为是联通年内最大一次攻势。不过,移动又早在3月就推出了动感地带品牌,以周杰伦来号召学生和年轻白领,在开拓新用户市场上,联通似乎又慢了一着。
    让联通稍感安慰的是7月和8月CDMA业务连续实现每月每用户收入大于成本。而且联通支付手机的成本由上一年81亿降为39亿,暗示着高成本营销模式的转变。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个尴尬插曲,作为联通精心策划的品牌营销攻势中第一记重拳,是姚明出任联通新时空代言人,可却被爆使用的并不是CDMA,如果这样粗心大意的事情一再发生,CDMA是否真的能成为联通安身立命之本呢?

付亮点评  
    2003年SARS对联通CDMA营销活动影响非常大,但联通借机将网络升级到CD?鄄MA1X,对移动数据业务形成领先,同时CDMA年增长用户超过千万,如果这种势头能在今后持续,CDMA就将立足。但CDMA与联通自己的GSM网络争夺用户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联通这时应该早日拿出解决方案来,可以说,此后几年CDMA发展不力,与没有想好吃饭和生命如何协调有关(注:可能用生存和发展更好一点)。

2004年融合
    2004年9月联通宣布CDMA网基本覆盖全国,在它自己看来,这已是一张和竞争对手旗鼓相当的精品网络,而在国际电联的标准中,这已经属于3G范畴。王建宙就曾私下表示,联通可以在几分钟内升级为3G。
    然而,在2003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并且跨过盈亏点的CDMA业务,却在进入2004年后出现增长势头跌落的恶兆,而且在二季度CDMA业务由盈利转为亏损。
    当然,只要CDMA业务出现增长乏力的迹象,联通随即会出台促销、补贴或者手机定制等方式。与此同时,7月28日,借着奥运会的东风,联通祭出了另外一个杀手锏———世界风双模业务,移动以“一卡多号”回应。可不知为什么,后来两者在此方面的争斗有点偃旗息鼓了。
    一直困扰联通的两张网互搏问题,在此处融合之意渐浓。之前忙于照顾新生儿的偏颇,使得联通对于原有GSM网络投入严重不足,2003年该业务离网率高达29.1%,可毕竟GSM扮演着联通主要造血者的角色。融合思想在联通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前4月针对青少年市场的UP新势力推出,被认作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整合了中国联通GSM网和CDMA网的资源。而在下半年联通无限U-MAX被提升为Uni-联通无限,并将最终过渡为统一品牌Uni,两网融合的努力再次得到验证。
    只是用户和资本市场依然不买账。这一年CDMA新增用户仅为925.5万,王建宙被轮岗到竞争对手处,“CDMA是泡沫”的质疑声渐起,投资机构将联通的投资评级降至“跑输大市”,更有甚者认为未来一两年内在价格主导的电信市场竞争中,联通的不利地位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
    这一年,移动的净利润率是联通的6.25倍,净利润是联通的17倍。在3G渐近的脚步声中,被分拆谣言开始包围的联通,开始六神无主了?

付亮点评  
    CDMA网络年增加用户2004年没能超过百万,与运营商高层轮岗,新上任者需要有一段时间熟悉业务有很大关系,可联通营销活动虽然层出不穷,也没有真正利用到自己的优势。ARPU值降低,业务由盈转亏,这一年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推出双模手机,却要求用户自己承担高价手机费用。然而,除非服务不可替代,否则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2005年跳水
    4月沉默许久的“世界风”终于走出第二步,推出世界风双模卡业务。CDMA业务品牌再次被重新定位:世界风双模业务-高端用户,新时空-中高端用户,UP新势力-青少年,如意通-农村用户及低收入者。
    尽管在7月一次会议上,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强调两网要做到有一定的区隔,可在外人眼里,两者仍是一类。11月CDMA手机订货会上,联通将终端将分为三个层次:针对最高端用户的世界风双模手机,针对中档普通消费群的炫机,针对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如意手机。联通甚至表示,只要有用户需求,CDMA手机就会批量调控,不会刻意去专门发展一个用户群。CDMA全面出击的思路,再次得到明晰。
    不过,2005年是让联通CDMA业务两眼一抹黑的年份,新增用户跌至515.23万。签约到期的用户被策反,而要增加一个新用户所费的口舌是以往的几倍。
    不过,用户增速放慢反倒让联通的财务报表好看了许多,第三季CDMA终于又扭亏为盈,税前盈利8400万元人民币,但主要来源于手机补贴的减少,由第二季14亿元降至第三季8亿元,每个月新增用户46万CDMA用户,此时在联通看来已经是能接受的一个数字,因此手机补贴的成本开支会一直收到控制。
    尽管2005年,联通在移动网络上投资约人民币400亿元,其中大部分还是耗在了CDMA网络上,但是7月联通开始发行10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债券,猜测其要升级GSM网络的传闻顿时四起。

付亮点评  
    回看2005年,双网互搏问题、终端问题、CDMA用户发展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全年发展用户刚刚超过500万,这对于一个后入网络来说,是非常失败的。三季后CDMA转亏为盈,其来源主要不是来自用户和收入的增长,而是来自降低补贴、减少营销成本,大有为了近期目标放弃未来的苗头,如果是为了有一个好看的业绩,以便在2006年初将CDMA网络注入上市公司,还可以理解,否则就让人对联通的运作产生疑虑。

2006年淡出
    传闻成为事实,今年联通计划对GSM网络124亿元的投资远高于对CDMA网络的27亿元。尽管姚明7月续约联通新时空继续代言,但此时的新时空还是彼时的新时空吗?
    CDMA大有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势。然而联通今年计划销售1000万部CDMA手机的决心不可谓不大,其中包括600万部采购。只是到9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CDMA新增用户只有267.6万,余下的缺口到年底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了。
    不过,联通似乎对此淡然处之。今年6月联通与SK电讯签订协议。对此一个普遍猜测是联通把CDMA交给SK电讯做,而自己升级GPRS到WCDMA,以自己目前1亿多的GSM用户欲与移动一拼。不过这样联通又要再次站在一个落后于竞争对手的位置上,真的能做成吗?
    对于CDMA网络和3000多万CDMA手机用户的处置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联通香港上市公司在内地租赁CDMA经营权到今年年底到期,是否要回购?迄今为止联通高层未曾对此表态。
    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又赶趟换标的风潮,并且回归到机卡一体CDMA手机,急于求变的联通又将换张怎样的脸给早已糊涂了的用户呢?

付亮点评  
    2006年联通引入SK电讯参与运营CDMA网络,同时却推出了双网品牌融合的全新品牌策略、大力升级全国GSM网络到GPRS,可以说是两面出击,希望能够同时从两个网络获得收益。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两个网络越来越同质,而同质引发的双网竞争越来越激烈。

分析师观点
一个后来者的经验
万方咨询研究总监/付亮:
    去除互联互通等外部因素影响外,联通CDMA网络作为一个后来者,给后来者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在开始提供服务的前两年,CDMA营销策略虽然有一些摇摆,但发展势头还比较好,同时也由于未能明确和坚持两个网络的差异化定位,为此后几年互补埋下了隐患。此后,联通一直没解决好双网互搏问题,2006年引入SK电讯资金,双网问题更加复杂化。
    3G牌照即将发放,降低总体网络投资规模,形成有效竞争局面是牌照发放方案考虑的基础。联通想分别升级两个网到WCDMA和CD?鄄MA2000,不仅将把2G时代的双网互搏转移到3G,背负的包袱将越来越大,而且不可避免造成了资金浪费。对联通来说,将有限的资金同时投入两个网络,也不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国电信提出的购买一个网络的方案,虽然联通高层不会轻易通过,但这也迫使联通必须尽快拿出可以被外界认可的双网解决方案。
    回到联通CDMA网络,与GSM网络区隔定位不清晰,运营策略、营销策略缺乏一贯性,对用户利益考虑不够,可以说是最大问题。终端从机卡分离到机卡一体,终端采购策略忽左忽右,未能在终端制造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格局,导致终端价格高、种类少,网络特色业务不能长期坚持,营销策略大都处于被动跟随状态等,都是CDMA网络发展不够理想的原因。
    不过暂时的困境并不能说CDMA前途暗淡,CDMA升级到CDMA2000的投资比其他升级方式要少,而CDMA2000目前也拥有全球最多的3G用户,有许多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学习。我们应该相信,CDMA的经营者会很快找到最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在3G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