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4.hexun.com/p/2007/0202/73966/b_8077CCE0FF31324DF6776A64C9FB6559.jpg
这依次是三个门户网:腾讯的新闻头条、网易科技的头条“FOCUS”和新浪科技的头条,其中都传达了一个消息:“发改委将联手信产部采取两大杀招——明确时间表和不批非单项收费资费,来推动运营商全面落实单向收费措施。”
相关:
竞争情报专刊创刊号:情报真伪辨别专题正式推出,欢迎索阅 |
其可信吗?带着这个问题,打开文章,看到了发言来自“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价格室主任王学庆”,其发言原内容是:
“王学庆:电信资费的主管机构,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据我所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和信息产业部经济调节与通信清算司,在过去一年,一直在积极推动手机单向收费,要求企业提出单向收费方案。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已经调整了思路。”
“王学庆:是的,企业是要承担相当的责任,企业没有在主管部门要求下,及时推出单向收费方案。当然,企业制定单向收费方案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能阻止手机单向收费的机构,不止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其它机构也会发挥作用。”
“王学庆:据我所知,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对推动手机单向手费,已经或准备采取两项措施:
其一,督促中国移 动、中国联通在全国各地都推出单向收费方案,甚至提出了时限要求,比如在北京,就提出了在春节以前要推出单向收费方案的要求。昨天,北京移动已经宣布2月8日实施。
其二,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提出,移 动公司再提出资费方案,不是单向收费者不予批准。”
“实行单向收费不一定降价,保留双向收费不一定不降价。”
有了红字,蓝字的作用大减。所以被几大媒体冠以“发改委”标题的内容肯定存在一些问题。
此外,根据业务流程,无论发改委还是信息产业部,如果有什么提议的话,首先应该是在保密状态下撰写相关的报告或建议,在取得共识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发布。作为一个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有责任在一个文件没有明确执行前保密,不能私自加以公布。现在王学庆先生应该违反了这一条。
有人说了,不论如何,王学庆先生都是政府背景的,都应该是得到了一些消息的。但这些消息可信度高吗?
到网上搜索一下,看到了关于号码携带转移的这段内容: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价格研究所主任王学庆表示,就他了解的情况来看,信产部出台这一文件是一件好事,在他看来运营商应该不会消极应对。
王学庆指出,中国移动的全球通、神州行和动感地带三大品牌,实质上都是在同一个通信网络上运营,用户在不换号码的情况下选用不同资费套餐,对运营商只是操作上的问题,“没有太多技术障碍,只是想干不想干的问题”,“不存在什么好改不好改的问题”。
王学庆说,一个用户从一个品牌的资费套餐换到另一个套餐,对运营商来讲,只需要针对用户情况进行计账系统的调整,“将用户号码从这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就可以了”。在他看来,北京的移动资费与外地仍有较大差距,还有下降空间。
而我们看到的结果却是北京遥遥无期的号码携号转网时间表
即使从技术层面,王学庆先生说的“非单向收费资费不批”也不可信,现在电信资费管理的政策在许多方面已经成了备案制度,而不是批准,运营商有选择“非单向收费的权利”。同时运营商不采取单向收费的原因并不是自己不愿意(这和王先生想的正好相反,就如王先生认为移动运营商欢迎号码携带转移一样正好相反),而是目前的结算方式。正如“北京手机单向收费破冰”文章我的分析,只要结算问题不解决,运营商就有理由不单向收费,而现在蜂拥而至的手机“单向收费”并非真正单向,虽然我预测平均资费将加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