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应该是晚冬里的一天,我和璇,还有妈妈去看了看之前只是经过而从未仔细端详的钟鼓楼。虽说是冬日,但阳光毫不吝啬的轻抚着大地以及我们每个路人,闭着眼大口的呼吸一下清爽的空气,感觉整个人都是精神的!呵呵,原来冬日的北京一样是美好的,天空依然湛蓝……

说起钟鼓楼,可以说这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颗明珠了,她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鼓楼是一座单体木结构古建筑,共两层,整体建筑坐落在高约3米的砖石结构台基上。二层楼上原有更鼓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随着世事沧桑更鼓大部分遗失,现仅存大鼓一面。鼓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米,用整张特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刀痕多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者的罪证。
看着这只鼓,仿佛看到她正在被自诩大和民族的友人用刺刀快乐的划开,留下了一声长啸,而这长啸又带动了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数不清的大鼓小鼓一起号叫起来,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悲鸣,这声音绕梁三日,三十日,三百三千三万日,至今仍然没有散去,告诫着每一位来此拜谒的人那曾经的岁月。而看着她的我,默默的用心去体会它的精髓,鼓声咚咚起,振聋发聩……

这是1986年初又按原状复制一面大鼓同时陈列。
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重建宫室的同时,又重建了鼓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被毁后重修。后又分别于清嘉庆五年、清光绪二十年、新中国成立后,对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

在鼓楼,我有幸看到了击鼓的表演,演员们的精湛“鼓技”和那深入人心的鼓声并没有让我震撼,而真正让我折服的是当我站在楼边看到的一切,悠长的地安门大街一直向南方延伸而去,往前,是景山,再往前,是气势雄浑的紫禁城,不用去看清那些楼宇,只是那上空空无一物的气势,就让我感到下面直向上升的皇权霸气,身后的鼓声仍然雄浑的传来,传了出去,随着冷空气一同弥漫在京城上空……



砖石楼体的钟楼通高47.9米,共二层,下部为砖石台座,底楼四面各有一座拱门,有石阶可达二层楼。二楼四面亦各有一座拱门,门左右各有一石雕窗。报时用的大铜钟悬挂在二楼正中的八角形木框架上,两侧吊一根两米长的圆木,供撞钟使用。钟高5.4米,体厚0.27米,重约63吨,是中国最重的大钟。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纯厚绵长,圆润宏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均可听见。过去每日早、晚各撞钟报时一次,每次报时要撞击108下,俗称“紧十八,缓十八,六遍凑成百零八”。她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又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再次重建,两年后竣工。重建时为了防止火灾,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梁拱券式结构。钟楼南门正中矗立着"乾隆御制碑"详细记载了当时修建钟楼的情况。她通高4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

钟楼通体灰绿,砖石结构,让人的心觉得坚固牢靠,钟楼上楼梯比鼓楼窄小些,因而也觉得更加狭长,而这终点的亮光却比鼓楼亮,给我增添了几分希望,沿着漆黑的台阶拾步前行,墙壁上慢慢的,隐约的洇出了臆断景象,那是钟楼古老的传说:几百年的一天,皇帝催铸钟匠正急,限其必须在规定之日将大钟铸造出来,可是期限马上就到,钟还是没有眉目,情急之下,钟匠的女儿效仿干将莫邪跳入了火炉,钟匠来不及救女儿,只抢救出一只绣花鞋,每逢敲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就好比女儿前来问候的声音。风声吹着古旧的大钟发出了常人听不到的嗡嗡的声音,女儿化身而成的大钟不知何时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感觉身上沾上了一层蒙蒙的水气,是泪珠化成的了,我暗自的想……


钟楼的楼顶由于体积小,要比鼓楼敞亮一些。而这声音,没有掺杂着中华的屈辱,更多的是个人的不幸,听起来大抵没有让人觉得难于忍耐,而都是怀着同情的心情去倾听。
在过去,钟、鼓楼的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1924年随着清逊帝溥仪被逐出故宫,銮仪卫也随之消失,钟楼就不再做报时之用了。

加一张我的照片吧!

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鼓楼置鼓,钟楼悬钟,"晨钟暮鼓"循律韵通。昔日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清朝的衰亡,使钟鼓楼逐渐失去了为古都报时的功能,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方法,于1924年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而彻底废止了。但这红绿的两座楼却此依然矗立了几百年之久。暮鼓晨钟,钟楼早起,用清亮的嗓子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快乐,鼓楼稳重,用浑厚的声音晚上呼唤着京城的子民早点回家,因为明天还要继续辛勤的工作。两座楼,一群人,在北京城还要继续他们的生活,而北京城,而中华民族,也将在这钟鼓楼的暮鼓晨钟的声音中走下去,直到永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