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晚报》20241228母亲的细水长流
(2024-12-31 22:20:30)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 |
母亲的细水长流
转自:邯郸晚报
刘燕飞
六岁之前,我在合肥老家。六岁后,我们全家随父亲,都生活在山里的兵工厂。
20世纪70至80年代,生活较为艰苦,好像那时候,贫富差距不大,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是一般般。我父亲是厂里的技术员,母亲在五七干校里当工人,一家的收入,每个月才几十块钱。这区区的几十块钱,除了生活费外,所剩无几。父亲好客,无论经济多么紧张,家里常备的有山里的好茶,还有香烟,以招待客人。
山里的生活艰苦,那个时候,都是附近的山民来厂里,在路边摆摊卖菜。蔬菜的品种很少,最多的就是青菜萝卜。那个时候,油水少,我们吃青菜萝卜都吃厌了。有时候,母亲包包子,或者做个手擀面,以改善伙食,那个时候,全家就像过节一样快乐。
好几个月,我们才能吃上肉汤。买猪肉,需要到十几里外的集镇上。母亲喜欢买连骨头带肉的,瘦肉剔下来,可以做个炒菜,大骨头可以熬一锅汤。记得用大骨头汤煮饺子,或者下手擀面,味道极为鲜美,虽然不是什么珍馐,那种滋味至今令人怀念。
厂里的小卖部,也会做豆腐,还有千张皮。豆腐用清水煮煮,滴一点菜油,也算是打牙祭了。而千张皮炒应季的韭菜,如果再加两个鸡蛋,那种滋味,香气扑鼻,忍不住会多加一碗米饭。山里多红薯板栗,既是平时孩子的零嘴,也是可以当做主食的。特别是经霜的红薯,味道极甜,红薯稀饭也是我们经常吃的。
虽然日子过得简单,每月里,母亲还是要存一些零钱的。人际的交往,家里的大事小事,还有我们姐弟三个孩子上学,穿衣,哪些方面都需要花钱。所以,母亲很节俭,我们家过年的新衣服,从来不会去买,母亲会做衣服,从小到大,身上的衣服,都是母亲亲自做出来的。母亲有一台西湖牌缝纫机,那是她的嫁妆,也是伴随她大半生的心爱之物。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母亲经常和我们说,过日子要细水长流,该节俭的还是要节俭。我们的衣服破了,母亲舍不得扔,而是一针一线地补起来,照样穿在身上。所以,长大后,不仅从母亲那里学会了节俭,对穿衣戴帽的事,也是从来不讲究的。
虽然日子磕磕碰碰,过得清苦,但母亲对人家上门求助却毫不吝啬。每当那个跛足的梁疯子来家里借钱,母亲三块五块的,很大方。而且,也毫不介意人家还不还,多久还。母亲说,不要认为我们日子苦,比我们还艰难的人还有很多啊!
时光如流水,一转眼,母亲已经老了。她满头的白发,喜欢看看电视,喝我买的红茶。关于母亲过日子的细水长流,已然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从艰苦岁月过来的人,都会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所以,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也会告诉他,过日子“细水长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