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2-24 11:14:16
作者:清徐报社
内容摘要:煌煌巨著
浓浓乡情——《郭子仪》作者郭恩德访谈录本报记者
陈宏健
郭恩德,1940年生,祖籍我县王答乡北尹村。剧作家,
煌煌巨著 浓浓乡情
——《郭子仪》作者郭恩德访谈录
本报记者 陈宏健

郭恩德,1940年生,祖籍我县王答乡北尹村。剧作家,系国家一级编剧,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主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我省第一部彩色电影《神行太保》即由郭恩德担任编剧。他的作品还有话剧《活寡》、戏曲《五台县令》(合作)、戏曲电视剧《珍珠衫传奇》等十四部剧作。曾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过个人专集《不舍集——郭恩德影视剧作品选》。
长篇历史小说《郭子仪》是一部百万字的巨著,它像一幅历史画卷,通过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和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故事,描绘了郭子仪从出生到老年,历经坎坷,建功立业,悲喜交加的一生,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忠臣良将形象。
久历风尘年少时 一朝贵人多相助
生于哈尔滨的郭老,在9岁那年随父母回到家乡,或是年龄的缘故对哈尔滨记忆甚少,而对家乡的点点滴滴却历历在目。
“在北尹上小学时,我常在油灯下,给爷爷读《五女兴唐传》等小说,每晚磕磕巴巴读一段,读后,奶奶分我一小勺给爷爷的炒馍,算是对我的奖赏。我喜欢古典文学,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也就是从那时起,郭老渐渐懂得:读书,为一种境界,读书,当摆脱功利。
“上中学后,放了假学校让回村参加宣传,当时北尹组织回村的学生演戏,给我的角色是演一个老太太,那是我第一次演戏。不怕你们笑话,我都蹲厕所悄悄抹眼泪了。可又实在推不掉,只好硬着头皮练,关键是老太太怎么走路。我就在两腿中间夹个笤帚,手在两边一摇一摇的,下巴配合着左右一点一点的,当时是在家里的黑屋里偷偷练,有一次母亲推门进来拿东西,吓了一跳,才知道我在学老太太走路呢。”老人家扼腕抵掌,兴奋之情跃然浮现。正因为这部戏演出获得成功,从而鼓励了郭老,后来又接演了其他许多角色,从而逐渐喜欢上戏,为郭老今后走上戏剧创作道路播下了“火种”。
郭老高中毕业后考到山西艺术学院学习编剧,从此走上艺术之路。曾师从孙谦、马烽等老前辈,跟他们学习写作电影剧本,前前后后跟了四年,老艺术家们深厚的艺术功力及忘我的敬业精神为郭老编写剧本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谈及郭老创作《郭子仪》的动机时,郭老说:“在大学毕业时,论文写的是傅山先生,傅山和郭子仪虽处不同时代,性格、遭遇各异,但他们的爱国情操和人文品格,却有某种惊人的相似。郭子仪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官宦世家,从小接受忠君爱民的教育,以及农村宽厚朴实的民风熏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是他的立身之本,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终成一代英雄。”
据了解,郭老的父亲解放初期曾是村干部,经常教育他们子女“不能齐家,焉能治国”、“身体第一,工作为主”等,他的母亲经常帮助邻里。郭老从小在农村的生活、父母的教育及学习经历,对他写郭子仪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辗转沉浮终不悔
惶惶巨著露峥嵘
20世纪90年代,郭老随团赴新加坡演出。新加坡郭氏宗亲对郭氏先祖充满无限敬仰,曾约大陆几个省的作家写郭子仪的电视剧未能如愿,后来又找到了郭老。回国后,他开始搜寻关于郭子仪的资料,决定先写小说,再改编电视剧。
《郭子仪》创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更多的是波澜曲折、历经苦难。世纪之交,郭老在改毕第一卷第七稿时,与他的爱子郭涛商量修改提纲,准备再改一稿。郭涛在北京意外身亡,爱子的离去如晴天霹雳,使郭老遭受沉重打击,写作只得中断。
人世间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了。他与妻子战毓萁努力转移注意力,把读书与交往结合,将旅游与采访并进,让思考与构思同步,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丧子的悲痛。
屋漏偏逢连阴雨。当郭老再次提笔,在繁杂的典籍资料中,整理出三万字的大事记并输入电脑,可电脑也和郭老开了个玩笑,输入的文稿竟全部丢失。
时隔六年后,郭老终于改出了《郭子仪》的第一卷第八稿,接着又再接再厉,于2008年完成了第二卷,2011年完成了第三卷。正如他所说,这部书稿是他晚年生的一个儿子,他和他的夫人通力合作,倾注了全部心血。
历时十余年,郭老在浩如烟海的正史、野史、志籍、诗文、传说中,沙里淘金,精心采撷,辗转陕西华县、潼关、西安,宁夏灵武,青海日月山,山西汾阳、杀虎口,河南洛阳及甘肃等郭子仪出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查阅史料,深入民间,体验生活,掌握了许多史籍上没有记载的第一手材料,提炼出了丰富的素材,描绘出唐代社会的典型画面,展现出郭子仪丰富多彩的壮丽一生。
笔端满载思乡情
荣归故里祭天灵
郭老翻开《郭子仪》一书,对书中出现“酒色财气”四句话那一页,做了简要的解析,“早些年,在清徐边山的小岳庙戏台上,刻着的四句话,即:‘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寸步难行,无气必被人欺。’我在好多场合都讲过这四句话,人们都评价甚好。在创作过程中,觉得有一处用它很恰当,就用上了。”
“和清徐有关的还有件事呢,就是郭子仪的六子郭暧被封为清源侯,有记载说是南方的清源,我认为更符合清徐的清源,所以就这么写了。”
“那么,《郭子仪》从提笔到最终定稿,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也和家乡有关?”记者接过话头。
“对,共修改了8稿,第一稿10万余字,就是在家乡完成的,当时是我弟弟用三轮车,把我送到南尹一个亲戚家。那正是夏末秋初的季节,我每天到半人高的高粱地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回来后投入写作,每天一章。初稿完成,即在《太原日报》连载。”
“听说全书正式出版后,您老第一件事也是回了家乡?”
“是的。我们老两口回到清徐县城,由我弟弟一家陪我们到北尹父母坟前。正是深秋十月,家人搀着我们,来到墓前,将三卷集摆在坟前祭台,烧香磕头,告慰在天之灵。不瞒你们说,我心中默默祷告,在天之灵的父母及十多年前意外去世的独子郭涛,希望他们继续保佑支持我,完成下一步计划。”
在不久前举行的《郭子仪》出版发行座谈会上,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对《郭子仪》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起半月前召开的座谈会,郭老很激动。社会各界的支持、鼓励,更激励着他。他告诉我,下一步计划是赴海口,完成电视剧的改编,能让更多人能看到这部作品,也是对各级领导、同行、朋友、同学及家乡父老支持的回报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