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九华山,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安徽青阳县的九华山。殊不知,南京城内也有一座名为“九华”的山。虽然南京九华山的规模、名气远逊于安徽九华山,但其历史和佛缘一点儿也不亚于那远在六百里之外的佛教名山。
南京九华山位于太平门内西侧,海拔61米,面积12.9公顷,东邻富贵山,西为北极阁,北以明城墙为界与玄武湖毗邻,是钟山余脉西走入城的第一山丘,是南京“山、水、城、林”的交汇之点。早在春秋时期,此山因其临湖一侧陡峻如削,像一只倾覆的行船而得名为覆舟山。《寰宇记》记载:“在城北五里,周回三里,高三十一丈,东接青溪,北临真武湖;状如覆舟,因以为名。”六朝时期,覆舟山既是建康都城的重要屏障,又是被称为“乐游苑”的皇家花园,还是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的聚集地,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曾在乐游苑内装置过精巧实用的水碓磨,山名也曾被先后改为真武山、玄武山、龙山、龙舟山等。南朝刘宋著名诗人鲍照《侍宴•覆舟山》“息雨清上郊,开云照中悬。游轩越丹居,晖烛集淳殿”和唐朝“诗仙”李白《鼓吹入朝曲》“朝罢沐浴闲,邀游阆凤亭”的诗句,都是对当时繁华奢靡的覆舟山的真实写照。隋灭陈时,曾经楼台亭阁、风光旖旎的乐游苑被付之一炬,覆舟山也从此萧条沉寂。后来,又有僧人在山南小九华洞旁建起一座名为“小九华寺”的庙宇,人们便逐渐将已多次更名的覆舟山俗称为“小九华山”,简称“九华山”并一直延续至今。解放前夕,九华山因历史变迁,“楼台荒废难留客,林木飘零不禁樵”,只剩下三藏塔和小九华寺几间禅房。解放后,政府为保护风景园林,名胜古迹,在九华山广植树木,1956年辟为九华山公园,2003年拨款重建小九华寺并改名为玄奘寺,恢复和新建了甘露亭、阆凤亭、药园垒、放生池、六和钟亭、玄奘铜像、千寿龟、地藏殿、石佛洞、弥勒佛石像等景点。修复后的九华山,山中有寺,山顶有塔,山畔有湖,山下有城,绿树成荫,梵音佛影,环境幽雅,意境深邃,三藏塔更是玄武湖畔的标志性建筑,其以“九华丹青”命名的景观更是南京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唐代高僧玄奘闻名千古,唐太宗称他为“法门领袖”,鲁迅称其为民族脊梁,梁启超誉之为“千古一人”,但以他的法号命名的寺院在我国并不常见,小九华寺之所以被更名为玄奘寺,皆因为其与玄奘法师的一段曲折而辛酸的历史佛缘。唐麟德元年(664)二月,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朝野遵其嘱将其灵骨归葬于白鹿原。后唐高宗下敕徙葬于樊川北原,并以此塔建寺,取名为兴教寺。黄巢起义时,兴教寺被毁,玄奘遗骸被寺僧携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唐末五代时期战乱,紫阁寺逐渐萧条。北宋端拱元年(988),金陵天禧寺僧可政前往紫阁寺,看到塔颓寺荒,玄奘顶骨无人看护,遂将其迎请至南京,并在天禧寺东岗建塔,安置玄奘顶骨舍利,玄奘由此与南京结缘。明洪武十九年(1386),由天禧寺更名为长干寺的寺僧守仁等将玄奘顶骨舍利由东岗迁移至南岗,建塔安置。明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下敕,在长干寺原址上建造大报恩寺,并在玄奘三藏塔墓前建三藏殿。清咸丰六年(1856),受太平天国兵燹摧残,玄奘三藏塔墓与大报恩寺俱毁于一旦,玄奘顶骨因此长眠于地下并渐渐被世人所遗忘。1942年11月,南京中华门外的日本驻军,在大报恩寺三藏殿遗址上建造“稻禾神社”时挖出一个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记载玄奘顶骨辗转来宁迁葬的经过。此事被媒体披露后,日军迫于舆论压力和汪伪政府的交涉,遂于次年12月,将玄奘顶骨舍利一分为三,汪伪政府、北京、日本各得一份。汪伪政府外长兼中央文物保管委员长褚民谊接受日军移交的玄奘顶骨后,又将其一分为二,一份暂存鸡鸣山下的汪伪中央文保会,一份则在九华山上仿西安兴教寺玄奘墓塔建三藏塔并供奉,这大概是作为汉奸政权的汪伪政府所作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而留存在汪伪文保会以及北京、日本各得的玄奘顶骨舍利,后来又分别被多次细分,目前保存的地方共计九处,分别为南京玄奘寺、南京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
从南京北京东路北侧地质科研院旁一条小道北行约二百米,便到了现时的九华山公园。公园大门是一座三开门的石牌坊,牌坊匾额上书写着“九华山公园”五个大字,柱头是华表的装饰,牌坊安装着朱红大门,正门两侧各摆放着一对石狮和一双铜象。进入山门,沿石阶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腰玄奘寺前一块巨大的石墙,墙上“千古一完人”五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的手笔。石墙的平台上,是新修葺的玄奘殿,该殿规模不大,僧人不多,一个四合院式的禅房内,供奉着玄奘法师金身像、介绍法师一生光辉历程的精美壁画以及法师归国后所翻译的所有经论。穿过玄奘殿的后门,沿台阶继续向上,再入眼帘的是高4.5米、重3.5吨的玄奘铜像。铜像根据玄奘大师的故乡河南偃师缑氏镇陈河村的文献记载、按其生活原型铸造镌刻而成,体现了玄奘大师不畏艰辛、万里孤征的苦行僧形象,是目前亚洲最高的玄奘法师青铜雕像。铜像背后的山顶平台上,便是著名的四面五层的三藏塔。该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结构,建于1944年,距今已有71年历史,所用青砖据说是当时的汪伪政府文武职员每人捐助一块集成的。塔建在一个圆形的石台上,石台南面镶嵌着三块石碑,中间一个圆形石碑记录着玄奘西行的路线图。左右两侧的石碑形制相同,石碑下面各有一个兽头。左侧的石碑记录着三藏塔的历史。右侧记录着玄奘的生平事迹。登上圆形台基,底层下部四周装饰石质裙围,底层各开四个半圆拱门,南门上面的青砖上刻着“三藏塔”三字。门券内嵌石边,石边雕刻花纹。塔心室正中是一座刻有“玄奘法师灵骨”六字的须弥座,座上有一四方石匣,那就是玄奘顶骨存放之处。三藏塔西侧,是六角重檐锥尖顶的六和亭。亭内正中置六和钟,名为“六和”,取自佛教思想,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亭前圆柱上有一对联,上联:日顺月顺星顺天顺地顺人顺物物吉顺,下联: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事事祥和,暗合人们孜孜以求的六六和顺。亭后圆柱上也有一对联,上联:塔影湖光照,下联:城高山色明,描写南京山水城林的古都美景。三藏塔与六和钟亭遥相呼应,是九华山的最佳观景平台。站在观景平台向北远眺,巍巍钟山林海茫茫,玄武湖水碧波荡漾,明代城墙古朴厚重,山水城林尽收眼底,“九华丹青”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
九华山中玄奘寺,覆舟山上三藏塔。千古一人归金陵,高山仰止若九华。九华山,因为玄奘寺而复兴,因为三藏塔而增辉,因为玄奘灵骨舍利而再结佛缘,这是九华山的幸事,也是古都南京和南京人的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