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有这样一个父亲—林启泰

(2015-06-21 14:17:37)
标签:

转载

 有一个父亲,每个人都有一个父亲;而子尧的父亲是林启泰。

不能说这对父子是特别的,在每一对父子之间都具有特别的故事。林老师是仁爱基金会的创始人,将仁爱从无到有再到功绩丰硕,他是仁爱旗帜性的人物。不能因此就说林老师作为一个二十多岁孩子的父亲就具有更特别的意义。但是,当你看到这对父子面对面的进行摊掌交流时,你能感受到他们父子之间流动的能量。你不得不对这对父子肃然起敬,对一位父亲的无限宽厚与深深的父爱升起敬意;对一个儿子,谦和调柔的敞开心怀恭敬的来感知父亲时,你自然是对他升起赞叹。慈爱的能量在他们周围缓缓弥漫,在悄然的无息间阻隔的硬块渐消渐溶。平和的父子交流,在他们间是平常的,但在此时代下,这样的平常却又是那么的珍贵。

[转载]有这样一个父亲—林启泰


可能,有的父子之间,可以自信的说,我们之间没有隔阂,我们相处得如兄弟、朋友一样。但作为一个佛教徒,一个受过国学文化熏陶的林子尧,他认为的父子关系,再怎么样沟通无碍,都还是需要建立在老幼尊卑、道德伦常的基础上才能算得上是完健的父子关系。而今天,他们之间能有现目前的这般和谐,也是随着子尧的成长,而建立起来的。他们之间的关系融通,是从一次坦诚之后的拥抱开始。

在子尧小的时候,林老师因工作繁忙对子尧少有时间陪伴。对此,他的歉意是以给子尧,很多、很贵的玩具以及自己经验中最好的东西来弥补。从小在父亲眼里,子尧当然也是特别的,父亲认为他有不同于一般孩子镇定的眼神,将来是应当有所作为的,这样的意识,一直使他在子尧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林老师回忆,在没学佛之前,跟子尧的交流是灌输式的,子尧的表现好像是在接受,但回馈的反应总是很慢。后来才明白,儿子这样的反应是基于自己想做主,但又做不了主。为了达到目的,儿子每次都要尝试突破,他要考虑很多如何让父母觉得自己这次是有道理的,能够让自己做一次主。但毕竟还是孩童时期,他在想什么总会被父母识破,他的言行也总是被打断。

在接触佛法后,林老师自愧当时的作法是粗暴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没有平等、没有尊重、没有信任感。以至于子尧就是努力、再努力之后,也很难从父亲那得到一个认可;即便很高兴的做完一件事之后,又会变得很沮丧;久而久之,父子之间在沟通上开始有了障碍。

所以,子尧虽能认同父亲在事业方面的成就,可是却没从父亲那得到过支持的力量。这可能是做为儿子,最需要父亲给予的东西。

还记得见子尧是前些年的事了,那时的他和其它刚上大学的男孩一样,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上大学就是一条宿命中的旅程,必须的、没有疑问的。对于上大学,我们对此寄予青春的梦想,寄希望大学能给我们迈向社会所需要的营养,但事实上,子尧在一开始踏上这条旅程没多久,就对这条路的机制失去信心。因为受着这样一位父亲影响,子姚的思想也颇有父亲前瞻与胆识,意识到他是可以为自己做选择的,他希望还在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真正能给自己补充一些起作用的能量,或者说启发出自己内在的能量。于是,他尝试的走在了父亲给他推荐的一些选择上;放弃了他在大学里的学业。在外人看来,这像是他在做选择但也难免又像是因有一个不可拒绝的强烈期待,而做出的改变。

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通过自己遇到一些碰触时,才慢慢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用心;被发现自己在走弯路时,父亲在一旁对我的呼喊,“快回来呀,别再走下去啦!”是父亲的这种情绪感动了子尧,他开始反思到,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沟通的问题。他开始理解父亲对他的这种影响,毕竟,父亲他一路走的都很精彩,他只是希望把自己经历过最好的给儿子。

从这点出发,子尧再面对父亲时,心里的那股拧着的力就缓释了很多。问题变得轻松了,甚至尝试理解、也尝试着父亲所指引的一些东西。任何的引荐都还是需要自己去体验的,慢慢的子尧走在了经验的路上。他对自己期许有很高远的目标,但他现在更安稳在当下的基础上。说到此时,子尧眼中隐隐泛起坚定的目光,他的自信源于他对自己当下行走时,所体验到的收获,还有那份最珍贵的来自于父亲的力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