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哈尔滨与犹太人

标签:
转载 |
1985年,最后一个生活在哈尔滨的犹太人阿列耶夫去世,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了86年之久。19世纪末,大批来自欧洲的犹太人迁居哈尔滨,使哈尔滨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集中心。犹太民族历尽了风雨沧桑,哈尔滨人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他们,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犹太人在哈尔滨安居,建立了自己的教堂、学校、医院、图书馆。对哈尔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哈尔滨留下了很多遗迹遗址,很多都保存完好,现已成了连接哈尔滨与世界各地犹太人特别是以色列人的桥梁。每届哈尔滨洽谈会,以色列国家政府都会派团与会,投资洽谈。
2012年3月20日中国与以色列联合发行一套邮票,主图为鸟,但深层含义不仅仅是动物题材邮票那么简单,作为当时拥有2.5万犹太人的哈尔滨的人,有责任有义务介绍这些历史遗迹。
马迭尔旅店是由法籍犹太人加斯普于1913年在埠头区中国大街113号创建的。该建筑为巴洛克风格的欧式三层楼房。现址在道里区中央大街129号,马迭尔宾馆址。
哈尔滨犹太总会建于1906年,位于埠头区炮队街44号。1931年大火过后,对这座教堂进行了改造和扩建,目前此建筑的主体仍在。1963年底,教堂关闭。教堂原址改为哈尔滨车辆厂招待所,现址在道里区通江街82号。
哈尔滨科学宫这座俄式建筑建于1902年,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犹太人定居点的侨民商务会馆,1963年成为哈尔滨科学宫。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宫是哈尔滨人十分熟悉的科技文化娱乐场所,科学宫是哈尔滨市唯一的科普宣传场所,科学宫的主要职责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展览、科技培训、学术交流、研讨等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的思想的地方。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科学家钱学森、周光召等都曾莅临科学宫交流学术成果并参观指导工作。
皇山犹太公墓道外区哈同公路6公里处的皇山公墓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958年迁建于此。占地面积836平方米,保存坟墓583座,埋葬一大批为哈尔滨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犹太人。哈尔滨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集中心,在20世纪20年代,犹太人最多时达到2.5万余人,形成完整的社会体系,留下很多当年在这里从事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遗址、遗迹,在世界犹太文化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犹太医院是以考夫曼为首的米歇梅兰特•朱呼姆就诊基金会于1934年11月在埠头区中国五道街创办。医院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犹太建筑风格。现址是道里区西五道街34号,哈尔滨市眼科医院址。
犹太免费食堂和犹太养老院旧址。原址曾是犹太教祈祷所,1918年,为给衣食无靠和孤寡年迈的犹太难民提供固定场所,哈尔滨犹太人社团在此修建了一栋二层摩尔式小楼。建筑入口处有尖拱式柱廊,屋顶两侧有两个圆形穹顶,一楼为免费食堂,二楼做养老院。哈尔滨犹太妇女慈善会、哈尔滨犹太贫病救济会(犹太医院落成前)、哈尔滨犹太人水灾难民救济委员会(1932年)、犹太人慢性病研究所(1942年)也曾先后设在这里。1996年,该楼被扩建成六层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