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京山县商周九鼎七簋参展国家博物馆

标签:
转载 |
楚天金报讯 文图/本报记者李翌 通讯员孙夏 艾昕 曾攀发自北京
世人皆知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但对自古“楚人爱乐”的传统认知并不深刻。
今日,《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开幕,持续2个月的展览,云集了包括湖北省各地博物馆的珍贵藏品,这也是湖北各地青铜器最大规模地集中进京展出。昨日,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表示,青铜礼乐器是湖北极具特色的文物,应该利用这些资源,打好文化营销牌。
多件国宝级文物裸展
昨日,还未开展的展厅临时对媒体开放,本报记者提前一睹“芳容”。让人诧异的是,诸如“曾侯乙”青铜连禁大壶、兽面纹青铜鼓等国家级文物,并没有被护罩保护起来。
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将这么珍贵的文物裸展,首先是因为展厅内的恒温恒湿,十分适合文物存放,展台前也设置了屏障,让观众无法直接触摸。
方勤透露,省博馆内共有16件国宝级文物,此次来参展的分别是越王勾践剑、战国青铜鹿角立鹤、“曾侯乙”青铜连禁大壶、兽面纹青铜鼓和曾侯乙编磬。
“九鼎七簋”首次团圆
展览中,有一组苏家垄九鼎七簋展品,系出土后首次集中展示,十分难得。这组文物1966年出土于湖北京山县苏家垄一号墓,这组本应该是九鼎八簋的青铜礼器组合,但出土时已散失一件。按照礼制,九鼎八簋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
由于历史原因,这组文物在挖掘出来之后,分别藏于荆州市、京山县及省博物馆、省考古所4家单位。几十年来,这组珍贵文物从未同台展出。也正是因为此次到国家博物馆呈现湖北青铜器文化,省博物馆才将当年挖掘出来的原件得以集中展示,弥补了多年来的遗憾。据介绍,此次展览中有不少展品来自荆州、随州等地市县11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坦言:“以前要拍这九鼎七簋的照片都得跑几个地方才能完成一整套,挺困难的。这次在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是它们出土之后的首次聚首,不管是从学术性还是观赏性来讲,都很重要。”
“曾随之谜”或将破解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由此,也引出了一个令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随国,为何频频出土的却是曾国文物?曾、随到底是何关系?
而此次展览中,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首次向媒体披露了破解“曾随之谜”的确凿证据。
方勤介绍,在近期关于随州文峰塔墓地发掘文物的整理研究中,发现了一件带有180余字铭文的编钟,这些铭文不仅清楚地介绍了当时曾国分封的意义和大致领土区域,更记录一场重要的战争。据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一直打到楚都郢城。楚昭王狼狈地逃到随国。在随国的保护下,楚昭王免遭一劫。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吴王伐楚”。
编钟上记录的铭文也详细介绍了这场战争,不同的是,上面记载楚王逃到了曾国。如此吻合的记载,几乎坐实了“曾随一家”的观点。
方勤透露,本月15日,关于“曾随之谜”的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的考古学家将深入地探讨研究。
附:
湖北京山苏家垄墓地M2发掘简报
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坪坝镇北约2公里的苏家垄因1966年7月修郑家河水库西干渠时出土97件曾国青铜器而闻名[1]。此地是有明确出土地点和共存关系的曾国青铜器发现的开始,1985年被京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2日,郑家河水库管理处在加固干渠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青铜器,当时文物遭哄抢,经多方努力,文物得以归还当地文物部门。为了弄清出土文物地点的全部情况,以及与1966年铜器出土地点的关系,2008年5月10至5月19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荆门市博物馆、京山县博物馆对出土文物地点进行了实地踏勘和抢救性发掘,清理残墓一座。虽然与此墓相距25米,1966年出“曾仲斿父”九鼎七簋铜器群的地点当时定为“窖藏”,但据此地点处于岗地最中心最高的位置和出土器物情况,以及此次清理的残墓看,应为墓葬,故本次清理的墓葬命名“M2”。苏家垄墓地隶属坪坝镇罗兴村五组,位于苏家垄湾湾北的一南北向马鞍形的岗地上(图一),已发掘墓葬地点现... (本文共7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