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林园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城中著名的皇家园林,始建于曹魏时期。文帝曹王穿天渊池,明帝曹氰筑景阳山,构成了园中的山水骨架。后为避齐王曹芳之讳而更名华林园,到西晋、北魏一直为帝王行幸之所。北魏宣武帝起又对此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增饰扩充。
魏文帝黄初五年(224
)初凿天渊池,有若大海,池中起九华台,周围布置宫殿观阁、初步形成了一处以水景为主的宫苑。明帝青龙三年(235
)为便于泛舟游娱,对水系作了调整,并于列殿之前立八坊,处才人于其中。引毅水过九龙殿前,以氓玉为玉井绮栏。井中有神龙吐水、蟾蛛含受。使博士马均作司南车,水转百戏,并立巨兽、鱼龙雕像等。又于天渊池南设流杯沟,西积石为楔堂。景初元年(237
)于园内增崇宫殿、雕饰楼阁。凿太行山石英,采毅城文石于天渊池东南起景阳山。其时,明帝亲自掘土,率群臣公卿负土成山,三公以下莫不展力。还建昭阳殿于太极之北。铸造黄龙、凤凰及奇伟之兽。当时明帝还令人将西汉长安所遗的诸钟虚、铜驼及武帝立于建章宫的十二金人运至园中,但承露仙人过于沉重,拆运时又打碎了承露盘,不得已只能留弃于霸城。传闻
露盘碎折之时“声闻数十里”,金人亦为之潜然泪下。据此,唐人李贺为之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发“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叹。明帝时期,园内还广植松竹草木,捕禽兽充于其中。
北魏自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对城市、宫殿进行了扩建、整理和改造,但仍使华林园基本保持着曹魏时的旧貌,仅于九华台上造清凉殿,将天渊池改名为苍龙海。一次孝文帝行幸园中,郭柞说:“山以仁静,水以智流,愿陛下惰之。”孝文帝则答:“魏明以奢失于前,联何为袭之。”宣武帝年间开始对园中景物进行较大的增设改造。于苍龙海中更筑蓬莱山,上建仙人馆、霓虹阁、钓鱼殿。海西有藏冰室,六月出冰以给百官。另筑小山,采掘北邝山及南山佳石为之,上构楼馆,徙汝、颖之竹,罗前其间。树草栽木,颇有野致。海西南为景阳殿,山东有义和岭,上建温室,山西有姐娥峰,上葺露寒馆,并飞阁相通,凌山跨谷。山北有玄武池、山南有清暑殿,殿东作临涧亭,殿西构临危台。景阳山南设百果园,果园成林,林各有堂矛奈林西有都堂,有流筋池,堂东有扶桑海。园内诸海皆有石窦流于地下,西通毅水,东连阳渠,与翟泉相通,无论旱涝,均能使园内保持一定的水量。北魏华林园的增筑改造均为当时的镖骑将军茹皓主持,其性微巧,造作兴玄皆能使宣武心悦。
芳林园(华林园)在当时是帝王日常游娱的场所,尤其是在每年的三月楔日,季秋已展,皇帝都要人园游山泛湖,举行祭奠仪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