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青年电影导演大检阅 更年轻才更期待

标签:
娱乐杨庆中国夜·店《疯狂的石头》杂谈 |
分类: 电影梦 |
|
|
新晋青年电影导演大检阅,一个更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正在浮出水面 |
★执导经验不超过3部长片的年轻导演
★作品是明显面向本土市场的商业电影
★杨庆、丁晟、金依萌、刘江、李巨源、杨树鹏……
★《夜。店》、《硬汉》、《非常完美》、《窈窕绅士》、《我的唐朝兄弟》……
两年多以前,《综艺》做过一个专门针对内地青年导演的专题,当时是希望发现更多像宁浩那样的年轻导演。因为进入21世纪以来,华语电影的大发展更多靠的是老将,当时内地知名的年轻导演,除了陆川就是宁浩,这种电影界缺乏新人导演的状况已引起很多业内人士的担忧。更多年轻、有活力、有创造力的电影人在哪里?
时至今日,两年前提出的问题隐约有了答案。
随着电影产业化的持续发展以及市场规模和银幕空间的不断开拓,新人开始获得更多机会。在刚刚过去的八月份,就有《白银帝国》《非常完美》和《气喘吁吁》。不远的地平线上还有更多新人新作即将登场亮相。
除了很多名字目前仍很陌生的青年导演外,那些相对资深的“老青年导演”们也没有停下脚步:宁浩刚刚拍完《无人区》,姜文的《让子弹飞》即将开机,徐静蕾正在谋划《杜拉拉升职记》,陆川在筹备他的青春歌舞片……
与此同时,前两年陆续启动的扶持新导演的各个项目也均取得进展。在内地,中影集团牵头的“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已推出了多部反响不俗的作品:“亚洲新星导”推出了第二期计划“亚洲星引力”,并把眼光主要集中在了内地;香港去年启动了旨在扶持新人导演的“New Action”计划,至今已直接投资支持了十多部新人作品,其中包括已在内地上映的《亲密》和《麦兜响当当》;著名导演吴宇森及其制片搭档张家振也在筹备一系列面向新人导演的电影计划,其中进展最快的《窈窕绅仕》将在本月底上映;在台湾,《海角七号》的成功促生当地一批年轻导演破土而出,而李安、李岗兄弟两年前启动的“推手”计划近来也在不断出片……
新人新作不断涌现折射出了中国电影产业大环境的变化。几年之前,一心想拍商业片的宁浩还只能先从文艺片拍起,因为当时国内“没人相信《疯狂的石头》这样的片子能拍出来”。同样,杨庆(《夜店》导演)也说要在两年之前,他绝不可能拍出《夜店》。但今天,《夜店》不但拍出来了,而且这部成本仅两三百万的小片背后还云集着中影集团、CAA和橙天娱乐这样的大企业。
本专题选择了下面几位青年导演,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是80后,有的已年近不惑;有的以前拍过电视剧、广告,有的则是海归派;有的已在影视圈摸爬滚打了多年,有的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行业经验……但他们有两个共同点:都是执导经验不超过3部长片的年轻导演,其作品是明显面向本土市场的商业电影。最近涌现的新人作品中,固然有姚树华、金伊萌这样处女作就为数千万投资的中大制作的幸运儿,但对于更多的年轻导演而言,目前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是如何用较低的成本驾驭各种商业类型片与观众口味。
就作品质量而言,很多新人新作的水准和影响不能和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相提并论。论艺术才华,或许他们也不是同龄导演中最突出的。然而,几年前《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时,放眼望去只有一个宁浩。但现在,一个更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正在浮出水面。一个成熟的电影产业需要的远不止一两个领军人物,还需要一批中坚力量——这正是电影“新青年”带给产业的希望。
金依萌:我就该是个导演
金依萌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颇有些类似于当年章子怡遇上张艺谋。但幸运的背后,是数年的专业历练和准备
■文/徐敏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非常完美》的风头盖过了所有同期竞争者。这部电影从开机伊始就话题不断,但长达一年的宣传期里,业内外津津乐道的是章子怡从演员到制片人的转型,金依萌,则被笼罩在巨星光环下,即便她是这部影片的导演。
但当《非常完美》票房突破6000万元后,舆论似乎无法再继续忽略这位年轻的女导演。8月底,《非常完美》即将突破8000万元票房的当口,一场题为“金依萌浪漫喜剧新潮流电影”的研讨会在京举行,被邀请的数位影评人不吝赞美之词,其中最为“石破天惊”的一个评价是:“女宁浩”。
接受《综艺》采访时,金依萌谈到最喜欢的国内年轻导演时,脱口而出的也是“宁浩”。
《非常完美》前后
“女宁浩”现在已经引起众多投资人的兴趣,她透露自己下一个计划的投资组合近期即将落定:除了一部浪漫喜剧之外,擅长画漫画的金依萌还计划拍一部动画片,两者可能同时进行,“后者的周期会比较长”。
就一位年轻导演的成长而言,金依萌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颇有些类似于当年章子怡遇上张艺谋。但一次幸运显然无法造就一个章子怡,所以对年轻导演而言,关键不在于金依萌有多幸运,而在于当幸运降临时,她做好了怎样的准备。
2007年,受国内制片人刘涛的邀约,当时在美国学习电影的金依萌回国拍摄了《旗鱼》,这个命题作文是她的首部长片。“那个时候明显感觉到国内市场好了,而且《旗鱼》才拍了28天,很不过瘾,这个故事也不是我的风格。”金依萌决定留下,并且从她以前在好莱坞写的剧本中挑选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爱情手册》开始改编,这就是后来的《非常完美》。
剧本完成后,在拿给章子怡之前,金依萌其实已经让国内的一些演员和投资人看过剧本,但最初拿到剧本的某位明星“竟然没有看懂”,“可能因为我的剧本是严格按照好莱坞的模式写的。所有的动作放在一起,对话放在中间,每一页正好是一分钟,98页剧本就是98分钟。”
一位朋友建议她把剧本拿给章子怡看看。“很快,两个星期内她就约我面谈了。”金依萌明白挑战刚刚开始,因为当时章子怡喜欢的仅仅是剧本,而她在章子怡眼中只是剧本作者。“虽然我的条件就是这个剧本要拍我一定是导演,但你至少要和对方沟通,努力说服她愿意让你做导演。”
第一次见面选在北京一家餐厅的包间,气氛非常好。章子怡显然非常重视这次会面,当天她打扮成想象中的“苏菲”来和这位年轻的编剧见面,金依萌同样有备而来。
“我带了4样东西,片中美术的一大本书,服装的一大本书,还有我几年前出版的两本漫画书和《旗鱼》的DVD.”金依萌将两本大书展示给章子怡。“每个角色的家我都设计好了,比如苏菲的家是彩色的,各种手工的小玩意儿,靠垫儿,那种五彩斑斓的感觉……”同样设计好的还有各个角色的服装。“她(章子怡)一下子就清楚了所有的东西应该是什么样子,电影出来的效果如何,非常直观。通过这两大本书我要让她感觉到我是一个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导演;另外我送给她两本自己出版的漫画是想让她看见我的幽默感,这毕竟这是她第一次拍喜剧,我要证明自己能拍喜剧,我有幽默感;而《旗鱼》DVD很简单,让她知道我能拍长片。”
两个女人的“第一次会面,”持续了两三个小时吧,谈得非常好。“
章子怡最终选择了金依萌出任导演。
一位导演的诞生
采访中,金依萌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我就该是个导演”。但8年前放下一切奔赴美国学电影时,她还远没有这种自信,对电影完全是一种情感向往。出国前,金依萌遵循妈妈的意愿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了8年声乐。这期间,金依萌就一直“不务正业”,学画画,写歌,出唱片,还出版了两本漫画集……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她并没有如妈妈所愿去唱歌剧,而是选择了去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学(FSU)学电影。
FSU的第一堂课就让她大吃一惊,“第一天上课是早上6点在摄影棚——不是来上学的,是来拍电影的!”从此金依萌开始了紧张的学习拍电影的经历。没有理论课,“老师说读书可以回家读”。
FSU第一阶段的学习就是用6个小时拍一个6分钟的短片,全班24个学生每人拍一部。每个学生不仅是自己项目的导演,同时也是别人项目的摄影、美术或者场工,而且每一项工作都要打分。“你要做足了电影拍摄中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包括拉电线这种场工的工作。”这种“车轮大战”的实践让金依萌受益匪浅。
6小时拍6分钟,而且是胶片,业内人士都明白其中的挑战,尤其是对一个初学者而言。“从开工布景到收工只有6个小时,所以对自己要什么一定要非常清楚。”而用胶片,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拍出来的质感有多好,而是“你的剧组人员配备必须是完整的,这特别重要”。“或许三个人拿一个DV也能拍片,但那没有部门概念,不是一个真正的剧组。”从这部6分钟的短片开始,金依萌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从第一部6小时拍6分钟,到第二部12个小时拍7分钟,到毕业作品的第四部用9天拍23分钟,金依萌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拍了4部短片,同时写了十几个剧本。24个学生中只有5个人有机会拍毕业作品,金依萌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最高预算拍摄了毕业作品《第17个男人》。这部讲述一个作家和自己创作的人物之间生死斗争的心理悬疑惊悚短片获得了美国电视艺术和科学学院授予的“全美大学生电视艾美奖”,并于2004年入选戛纳电影节的短片环节。
但在各种奖项包围的喧嚣散尽之后,金依萌意识到“光有一个短片得再多奖也没用”,于是她留在好莱坞“狂写剧本”,等待一个真正拍长片的机会。此后的三年,金依萌靠卖剧本、拍广告、MV和纪录片养活自己,辛苦但不沮丧。“看看其他同学都在做什么啊,很多人已经转行了,做剪辑甚至上夜班,他们嫉妒死我了,因为我还能从事创作并靠这个为生,已经很幸福了。”幸福的同时不是不忐忑,“当时我真的想留在好莱坞拍英语片,李安就是鞭策我的一种力量,他能等七年,我有什么不能等的。但暗暗祈祷千万别像李安那样等七年就好!”
金依萌比李安幸运。2006年,国内制片人刘涛在看到金依萌的短片后,邀请她执导体育励志影片《旗鱼》。“这一步对我非常重要,因为短片拍得再好,还是需要一部长片来证明你的能力。如果不是《旗鱼》,在遇到子怡的时候,我可能很难说服她。”
“中国电影赶上最好的时候了,很多投资人,很多机会,有很多和我一样年纪的导演在努力拍好的商业片。”在这个“好的时代”她想做更多。采访结束,金依萌告诉记者她给自己的定位不仅仅是做一个导演,她还想做一个好制片人。“其实,我也是《非常完美》制片人之一,我应该有这个能力。”
杨庆:时代变了
宁浩的成功,说明时代变了;找专业机构、专业的人,保证电影通过审查、进入院线。“一定要进院线”是底线
■文/牛萌
24岁那年,“80后”杨庆梦想去欧洲看看。彼时他正在北京鱼龙混杂的影视圈里“漂着”,干些拎包、订盒饭的杂活。五年后杨庆终于来到瑞士,契机正是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上为自己的新电影计划《公路8号》寻找机会。
8月12日,当洛迦诺电影节open door单元宣布中国年轻导演杨庆因处女作《夜·店》夺得“剧本开发奖”时,语言不通的杨庆正在露天广场的人群中百无聊赖地把玩相机,身旁的彭浩翔推他一把:“你得奖了!”,杨庆赶紧跑上台。其时,《夜·店》在国内的票房已过千万,创造了继《疯狂的石头》之后的又一个低成本电影的票房奇迹。接下来,《夜·店》还要在釜山电影节和东京电影节上亮相。
《夜·店》前后
2003年从中戏成人教育学院进修班毕业后,杨庆想拍广告,但缺乏人际关系网,进不了广告圈。只能零零碎碎拍些短片、数字电影,MTV,不过这些东西拍完之后通常都没了下文。某次一个老板找到他说要拍一部电视剧,写完20集的剧本后,老板通知他,没钱了。为了不让跟着拍片的一帮兄弟空手而归,杨庆赶出了一个恐怖片的剧本,并想尽办法劝动老板同意投资,但又出事了——先前选定的拍摄场地变卦了,拒绝剧组进入,杨庆只得再度临时改剧本。最终,关于这个项目,杨庆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就是用30万制作费,历时10天拍了一部小片,一部永远不知道到去向何处的小片。这些经历让杨庆觉得,接触核心影视运作体系太难,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拍电影,简直是件可笑的事。
2006年底,杨庆在电视剧《家》剧组做B组导演。剧组大腕多,关系复杂,谁也指挥不动的杨庆受够了气。那年夏天宁浩凭借《疯狂的石头》一鸣惊人,一筹莫展的杨庆从宁浩身上看到一线希望:“宁浩的成功,说明时代变了。在这里我学不到任何东西,干嘛还要耗着?”
2007年初,杨庆决心认真“磨”个剧本。
最初他构思了好几个故事,不过《疯狂的石头》让他认识到,像他这样毫无经验的新人,必须把影片预算控制在300万元左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投资。原名《夜袭超市》的早期习作是杨庆所有故事中最“便宜”、最有可能实现的,杨庆把它扩充成了《夜·店》的雏形。为了“让投资人更有保障”,杨庆从一开始便对植入广告有充分考虑,在剧本里为所有设想过的品牌都预留了空间。然后,“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杨庆拿着大纲奔向了他想象中的“真正的电影制作圈”——找专业机构、专业的人,保证电影通过审查、进入院线。“一定要进院线”是杨庆给自己的底线。
徐峥是杨庆的贵人。正是徐峥向CAA中国区总经理罗异强力推介,才把杨庆带进了真正的“圈子”。
尽管对杨庆毫不了解,但由于徐峥愿意加盟主演,CAA由此对杨庆和《夜·店》有了很大信心。杨庆最初对CAA一无所知,不过他随即发现CAA“很靠谱”:CAA把剧本推荐给了30多家投资方,而且用专业标准帮助《夜·店》找投资、谈合作,代理了一系列中间环节。虽然杨庆是一个新手,但有了CAA 的推荐,相当于给投资方吃了一颗“定心丸”。对杨庆本人而言,CAA既是通向电影制作的桥梁,又是保护盾。在电影开拍前,他要做的就是专心打磨写剧本,其他的事情CAA都会处理。
《夜·店》最后得到了橙天、中影和东上海三家机构的投资,但起初的制作成本只有200万元。杨庆觉得200万能“死扛”下来,至少可以把故事讲清楚。不过罗异认为这部电影少于250万元根本无法完成,他劝杨庆不要着急,“差50万会让你拍起来非常难受”。但刚刚得到机会的杨庆不想再等,两人为此还争吵过。好在罗异很快就争取到了50万元的追加投资,“正是这50万改变了整部电影,否则《夜·店》不仅会丢掉电影气质,可能连故事都丢了。”杨庆很感谢罗异。
拍完后,杨庆的总体感受是,《夜·店》的时间够了、投资够了,惟一的遗憾是自己准备不足,“不懂得怎样花钱、花时间,也没有充分利用好开拍前的筹备时间,这直接导致影片结构不尽完美,预留的植入广告的空间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下一步
《夜·店》制作成本仅250万元,总票房却超过1300万元,这个成绩得益于影片自身品质及中国电影市场容量的整体上升。与此同时,电影项目操盘手们的发行意识,也随着市场体系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夜·店》的宣传和发行是完全按照商业影片的流程操作的,宣发费超过了制作费。
2008年,赵天宇、丁晟的处女作《双食记》和《硬汉》,最终的票房均在800万元左右,杨庆认为这两部作品技术上都超过《夜·店》,它们之所以没有获得比《夜·店》更高的票房,是去年的放映空间不如现在大,另外,他们的钱主要花在制作方面,宣发费用不多。“如果我是在两年前拍《夜·店》,绝对不会有今天这么好的运气。可能会找到投资,但片子不一定能拍出来。就算拍出来,又不一定能上映。就算上映了,也不一定有现在的票房。”
目前,杨庆正在筹划一支自己的拍摄班底。拍摄《夜·店》时,有人向他推荐过吕乐、曾念平,但以《夜·店》的预算,根本请不起这类大牌摄影师,就算请得起,也没法合作。“我这样的年轻导演根本驾驭不了。”最后跟了杨庆多年的一帮兄弟承担了《夜·店》的拍摄工作,尽管是兄弟,但杨庆表示以后不会再使用这支班底,“这很残酷,但没办法。其实我应该从拍摄到后期制作都把他们带上,大家一起成长。但现在我们从同一部电影里得到的提高,存在太大差距。可惜我之前不懂这个道理。为了作品的质量,将来不得不去寻找高素质的团队。”
《夜·店》打响头炮之后,找杨庆合作的公司和项目变得多了,“而且都是挺专业的合作,有市场前景”。杨庆对目前的状况感到满意,觉得压力和收获基本平衡。
“当然要拍商业电影,但不是所有的商业电影都要拍成《变形金刚》。”杨庆在洛迦诺获奖的剧本《公路8号》打算采用高清拍摄,成本底限是500万元起,但要控制在1000万元以下。“以我现在的能力拍成本超过1000万元的电影,风险太大。”不过杨庆不打算现在就动手拍这个项目,“剧本还要磨”。
杨庆最有可能的下一部戏是:某晚,某KTV里发生的故事,故事将突破《夜·店》的封闭空间,有大量外景……故事正在酝酿中。“仍会是中低成本制作。会预留植入广告的空间,只是这回一定要提前与公关公司、广告公司磨合。”
丁晟:做真正的商业电影
“主观的创作多少都带有投机成分,《硬汉》中一些比较锋芒和个人的东西也是出于某种侥幸心理。一定要做真正的商业电影。”
■文/马巍
采访时,丁晟刚刚完成了新片《大兵小将》的剪辑,“昨天刚给成龙和王力宏放了样片”。虽然早在2000年就制作完成了个人的首部电影,但丁晟之前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其在广告方面的成绩。直到去年底的《硬汉》,丁晟积蓄已久的电影能量才得以释放。
拍了七年广告
丁晟是山东青岛人,自幼喜欢画画。1989年,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大学期间,丁晟就感到了追逐电影梦的艰难。毕业后,他选择了去海南做生意。然而几年下来,丁晟对生意场始终不太适应。于是在1998年他回到北京,从头做起,开始接一些拍摄MV短片的工作。
2000年,在一位家乡好友的资助下,丁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大惊小怪》。然而这次“圆梦”最终成为了一段痛苦的回忆。现在回想起来,丁晟说自己当时根本不知道导演究竟是什么。由于准备不足,他几乎是懵懵懂懂地就拍完了处女作,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影片上映后成绩非常糟糕。
第一次拍片,就让哥们儿赔了钱,这让初执导筒的丁晟备受打击,“当时都不好意思跟人说那片子是我拍的”。失落的他给他的大学老师谢飞打了个电话,后者劝其回北影继续读书。于是丁晟回到母校读了一年的导演进修班。其间他老老实实地上课,同时开始练习写剧本。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丁晟对导演的角色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此时的他变得更加耐心和谨慎,“不到真准备好不出手”。这样,一直到2008年他推出《硬汉》。
毕业后,丁晟大部分工作是拍广告。从《大惊小怪》到《硬汉》的7年间,他共拍了300多部广告,这也给他的电影之路积累了大量拍摄经验。
丁晟认为,多年拍摄广告锻炼了他拍片的效率。相比电影,广告拍摄短平快——丁晟拍过的最耗时的广告也不过3天。丁晟把这种高效的工作方式带到了电影拍摄中,比如很多电视剧导演习惯多机位通拍,而丁晟更善于根据实际需要拍摄短镜头。在他看来,要什么才拍什么,这样才能控制时间和成本。《硬汉》总共用了300本胶片,拍摄32天杀青,拍摄最紧凑的一天,全天拍了63个镜头。刚刚完成的《大兵小将》,胶片用了800本,53天杀青。
广告对镜头的要求很高,需要导演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最佳效果,尤其视觉效果。丁晟认为广告要想在15秒的时间里打动观众,视觉上就必须“砸人”。拍摄广告经年,让丁晟对各种视觉技巧有了一定把握。拍《硬汉》时,丁晟虽然有意识地对技巧有所收敛,但依然特点鲜明,这也形成了该片的一大特点:用很低的成本拍出了不少风格强烈的视觉场面。
拍广告也为丁晟构筑了一支默契的团队,他与其中一些核心成员,比如摄影师丁豫,合作的时间已超过10年。他最近的两部电影也都是由这支队伍完成的。在广告拍摄中,丁晟形成了特有的习惯:比如亲自剪辑,比如每天晚上绘制次日的分镜图。《硬汉》的1500多个镜头都是这样画出来的,“每天贴在片场里,看了心里就踏实”。另一方面,多年的广告生涯使丁晟接触到了各种先进设备以及大牌明星。从成龙、章子怡到周润发、李连杰,几乎所有顶级明星都和他有过合作。这些经验与人脉对他后来做电影大有裨益。
广告毕竟不能等同于电影。在丁晟看来,完全不懂讲故事也能拍好广告,但电影靠视觉和技巧上的虚张声势肯定无法过关——《硬汉》在叙事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对此丁晟也心中有数。他说未来希望能找到一位合适的编剧搭档,在没找到合适人选前,还得自己动手。
机会如何而来
对青年导演而言,机会是宝贵的。丁晟说自己处女作遭遇挫折正是因为“机会来得太早了”。“此后的6、7年都没有拍电影,除了暗自准备以外,也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尤其是投资者。做电影,钱其实还不是最核心的问题,之前也有投资找过我,但做《大惊小怪》时还要自己打电话请记者的经历让我坚持要与专业的业内人士合作。”
2007年,在保利华亿副总刘晓霖的介绍下,丁晟结识了香港导演王晶,他的第二部电影也由此提速。最初他给王晶拿去了两个剧本,都是自己擅长的动作片,但对方表示无兴趣。就在丁晟觉得要失去这次机会时,王晶告诉他自己一周后还会来京,希望到时能看到更好的点子,不然“这趟就当交了个朋友吧”。随后,丁晟把一个哥们儿见义勇为的故事发展成了一个剧本大纲。王晶看过后当即拍板,《硬汉》诞生。
同样,《大兵小将》的机会也是靠积极努力争取到的。
丁晟与成龙合作过4部广告。完成《硬汉》后他请成龙看片,后者认真看了,但看完后并没说什么。时隔不久,二人再次合作某广告,成龙在片场给丁晟讲了一个他想了很久的创意。听者有心,丁晟随后迅速写了一个剧本大纲给成龙看,然后二人在这个大纲的基础上展开了讨论和修改……整个过程,两人压根没谈到具体如何合作。丁晟对此的解释是:“青年导演做电影的心态很重要,不能太功利。”几部电影拍下来,丁晟表示他基本没挣到钱。拍《硬汉》时他没要导演酬劳,后期做中间片时为了提高影片效果,他又搭进去了编剧酬劳和一部分自己的钱。
从某种程度上说,丁晟做电影时的平和心态是由于拍摄广告能为他带来稳定收入。毕竟只有衣食无忧,才能以一种比较纯粹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丁晟喜欢拍电影时的激情,“拍电影没有‘压力’,只有‘刺激’”。
不过电影是要面对市场和观众的,除了激情,也需要理性。丁晟表示自己拍电影的原则是不让投资人赔钱,因此只要是市场有要求,个人化的东西可以让步,“所谓的风格其实可多可少”。《大兵小将》原本希望往公路片的方向靠,成龙也想尝试更多文戏,但市场的反馈希望增加更多动作戏,那么修改就是必须的,因为“市场规律必须遵循”。“主观的创作多少都带有投机成分,《硬汉》中一些比较锋芒和个人的东西也是出于某种侥幸心理。一定要做真正的商业电影。”
刘江:电视剧像基金 电影像股票
相比电视剧,电影其实更为小众,主要集中于年轻人的电影观众群也更窄,因此导演必须要更清楚电影是拍给谁看的
■文/马巍
第一次见到刘江是在2008年“北京放映”的闭幕酒会上,当时中影集团的董事长韩三平向海内外来宾介绍了“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的首批作品。台下纷纷打听陆川旁边那位《即日启程》的导演是谁。相比内地其他很多新人导演,年近不惑、在电视剧业摸爬滚多年的刘江确实低调得多。
电影的商业规则
刘江进入影视圈很早,17岁进入剧组当场记,19岁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不过,刘江对表演始终不感兴趣,毕业后也没演过一部戏。那段时间,内地的电影电视均处于低谷。初出茅庐的刘江在剧组干过副导演,在歌厅当过驻唱歌手……混了一圈后,从小想当作家的他还是回到了写作,开始写剧本并重新学习电影。
时间一晃过去了10年。2003年,刘江写出了警匪剧《铁血青春》。他的同学,时任世纪英雄副总的吴洪亮将其引见给了韩三平,最终后者拍板让刘江担任这部电视剧的导演。几年之后,同样是在韩三平的支持下,刘江得以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2007年,中影集团的青年导演计划正式启动,刘江的《即日启程》成为了青年导演计划的开山之作。
第一次拍电影的经历让刘江倍感难忘。整部影片的制作费不到400万元,投资方主要是中影和国立常升,香港寰亚的总裁庄澄也是制片人之一。
该片是刘江第一次使用胶片拍摄。本来熟悉电视剧的他希望用高清拍摄,但韩三平劝他第一次拍电影还是用胶片为好,为此公司还专门找来了一位对胶片很有经验的摄影师。不过由于对胶片技术和设备的不习惯,让拍摄留下不少遗憾。加之片比有限,拍摄必须严格按分镜头走,没有太多磨戏的空间,这让习惯了电视剧通拍的刘江很不适应,“决定‘过 ’的时候特别煎熬”。影片原定拍摄50天,最后49天杀青。但预算略有超出,预计胶片160本,最后用了180本。因此后期就变得更加紧张,最终全片只有少数几个镜头做了中间片处理。
《即日启程》虽然业内口碑不错,但商业反响不如预期,最终票房只有700多万元。刘江说上映前发行方其实很有信心,觉得票房底线最起码3000万元,因此将档期从原定的奥运档改到了国庆期间。结果赶上《画皮》超水平发挥,市场已无空间,加上影片上映一周后就出了DVD,影院市场的前途由此断送。
《即日启程》的叫好不叫座让刘江觉得做小成本电影没有出路,“《疯狂的石头》的奇迹不会再出现了,因为市场空间已经没有了”。就拿音像版权来说,小片根本没有与发行方斡旋的能力。刘江认为,就市场规则而言,电视剧像基金,电影更像股票。为电视剧买单的其实是广告商,因此其市场相对平稳,有品牌的作品至少不会血本无回;但电影的本质是零售,这就决定了其市场风险更大,不可知性更强,因此宣传营销更为重要,而这些都需要成本支撑。
刘江希望下一部电影《恋爱课》能达到1000万元的投资规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影片品质,请到明星加盟。有了这些所谓的“卖相”才能有宣传的噱头,得到院线的支持。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票房成功的可能,“以小博大永远都不会是主流。”
电视剧的实战经验
相比其他很多青年电影导演,刘江的特点是在电视剧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到2007年拍首部电影《即日启程》时,他已是国内小有名气的电视剧导演,多年的电视剧经验也让他的大银幕处女作显得更为圆熟。
刘江认为,青年电影导演的成长,很难总结出规律,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比如拍广告的可能更善于抓视觉的兴奋点,做电视剧的更长于叙事。“不过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经验。”刘江认为刚毕业的学生是做不了导演的,这是“规律本身决定了的”。此外,国内目前缺乏专业制片人,拍片时导演往往需要既当司令又当政委,这就需要导演要具备一定的经验、阅历和领导能力。有天才,但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导演的成材,很难一步登天”。
“电影和电视虽然隔行,但不隔理。电视剧的工作量大,因此执导压力更大,因此导演的应变能力必须要强,反应要更快,不能执着于一场戏。此外,高强度的工作也能锻炼对演员、现场的交流和控制能力。就创作而言,缺少视觉花样的电视剧必须更重视叙事和人物,也更需要用巧劲。此外在内容上,近两年做电视剧其实更难了,倒是电影的审查相对放宽了,这也使得有电视剧经验的导演对内容尺度的把握会更有数。”在刘江看来,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最重要的还是剧本。他目前筹备中的《恋爱课》,剧本工作开始于两三年前,但直到现在他还在跟编剧聊剧本。到明年春天影片开拍,按刘江的计划还要用半年的时间打磨剧本。
多年的电视剧经验也培养了刘江对市场和观众的敏锐感知能力。“拍《铁血青春》时觉得只要自己做过瘾了就行。第二部戏《岁月》,由于题材比较小众,虽然口碑不俗,但收视率不够理想。接下来的一部剧《局中局》,更重视商业套路。结果虽然自己不太看重这部作品,但其创造的收视率和市场效益却非常好。”这渐渐引起了刘江的深思:“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自己喜欢,同时还能卖座。假如二者不可兼得,作为导演还是应该选择市场,必须首先为投资人和观众考虑。”刘江认为相比电视剧,电影其实更为小众,主要集中于年轻人的电影观众群也更窄,因此导演必须要更清楚电影是拍给谁看的。
谈到电影,刘江说自己还是新人,现阶段更多要做的“还是奉献”,毕竟“有机会拍就不错了”。在做《即日启程》的那年,他先后推掉了30多个电视剧剧本。不过,“虽然自己最大的梦想在电影上,但不会放弃电视剧”。在完成《即日启程》后,刘江连续导演了《满堂爹娘》和《媳妇的美好时代》两部电视剧。“电视剧有其特有乐趣。而且,电视剧对成熟导演的回报很稳定,这对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是个重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