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锋
网尚文化创始人及总裁,资深的电影营销及互联网影视营销专家,20年的市场及销售管理经验,特别擅长娱乐营销及大规模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及管理,毕业于南昌大学计算机系。
黎锋是中国数字娱乐产业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早在九十年代初,因成功引进宏基电脑(Acer)进入大陆市场,被中国台湾财经媒体《天下》誉为“典型的台商在大陆所遇到的精明又凶悍的合作对手”;受邀进入电影发行领域之后,以一部《庭院里的女人》迅速成为业内最著名的发行人之一,并策划电影《英雄》的营销,创立了中国电影推广模式;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初期即洞察到互联网技术与影视发行结合的趋势和市场空间,建立了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的领袖企业网尚文化。
今天,由黎锋创造的网尚文化之业务和产品模式,都已经成为行业事实标准。
网吧卖电影 一年赚亿元
我们有很多人都去过网吧,不过很多人去网吧都是为了消费。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仅仅去过一次网吧,却发现了一个赚钱的办法,而且这个发现,让他每年能赚上亿元。
北京网尚文化集团总裁黎锋说:“有多少人进网吧?只要这个人比电影院多,那么我就到网吧放电影,那就可能有钱赚。通过网吧发行正版电影,年营业额达6亿元。”
黎锋说,他创业的灵感来自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一天,他被一个朋友带着去了一次,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去网吧。就是这个第一次,才让他看到了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
商机 。
北京网尚文化集团总裁黎锋说:“发现有很多人在电脑屏幕上看电影电视剧。”
黎锋还注意到,网吧里的这些电影和电视剧不仅播放不连贯,而且字幕也是错误百出。一问才知道,这些都是盗版的。于是他想,如果把正版电影电视剧引进网吧,网友肯定会欢迎。随后,黎锋制作了一个叫“网吧院线”的小软件,并且通过和朋友借钱购买了一些正版电影和电视剧的版权。一切就绪后,黎锋兴冲冲地去网吧推销他的产品。但是,一家家网吧走下来,迎接黎锋的却是一次次的拒绝。
北京网尚文化集团总裁黎锋说:“因为网吧过去是做盗版的,他不要成本。”
黎锋以前是卖电脑的,他了解把东西卖出去的诀窍。接下来,黎锋开始改变推销策略,每见到一个网吧经营者,他就给他们算账:比如网吧雇一个下电影的网管,一个月的工资就要3000多元。而且如果盗版电影被查到的话,一部电影就要罚款近万元奉献更大。而
“网吧院线”一年只要3000多元,还没有被查的风险。于是,一些网吧经营者决定试试,而这一试还真发现了不一样。
网吧经营者说:“客流量同比以前增加了20%左右。”
网友:“很连贯,不会有任何的缓冲,我看东西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带劲”
网友:“翻译都比较准确,不像原来看盗版片子的时候影音不同步。”
黎锋说,他的成本中最大的部分是购买版权的开销,最早起步的时候,他投资几百万元购买了部分影视作品的版权。另一块主要投入是在网吧里安装相关系统,每个网吧大约投入3000元,成立以来,现在总投入达1.8亿元。5年过去了,如今,全国20多万个网吧中,已经有三分之一装上了“网吧院线”。他的公司的营业额已达到6亿元。
北京网尚文化集团总裁黎锋:“我们预计今年在网吧的营业额应该能超过6个亿,如果好的话能达到8个亿,利润在20%到30%之间”
黎锋现在已经不再满足在网吧卖电影,下一步他准备将这种模式复制到KTV中。他算了这样一笔帐:全国KTV有500万个包间,如果消费者在唱歌之余在KTV里看电影,只要每部电影能收2元的点播费,这就是一个每年达到数十亿元的潜在市场。
似乎可以说,熊晓鸽是从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对投资进行发散,所以,在中国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熊晓鸽幸运地遇见了网尚文化总裁兼创始人黎锋,2000年,熊晓鸽投资拍摄了一部名叫《庭院里的女人》的电影。在电影产业不景气的时候,他想找个能干的人帮他把这部电影做起来。
他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黎锋,虽然黎锋未干过电影发行,但他却用卖电脑的那一套,把《庭院里的女人》卖了近千万元的票房,让熊晓鸽大赚一把。不过电影发行不能积累的问题,让黎锋想到了在网吧做院线。
熊晓鸽影视被黎锋拉到了网吧,看到了中国的网吧竟然和美国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个完全娱乐化的场所,让熊晓鸽被黎锋的网吧院线模式所折服。幸运的是,他没有看错,全国2万家网吧植入了黎锋的网吧院线,年营业收入已达2亿元。
这便是文化产业的力量,更是熊晓鸽在点滴生活中发现的投资。
2009年,熊晓鸽就开始因个人情节首次“触电”投拍《高考1977》,这也是他自认为得意的一件事,因为这是投资电影产业的第一次试水,尽管不计较回报,但也让他感到回报很不一般。
“在我不短的投资生涯中,这是惟一一次没做任何市场调查、没做任何风险评估的投资。”熊晓鸽坦言,因为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次投资与金钱无关,与回报无关,它是来自心底的愿望。
此后,这位资本大鳄开始频频涉足电影业,投资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投资杂志《时尚》集团、投资创意类公司青蛙设计、投资电影院线保利博纳……
一个又一个文化创意项目,让熊晓鸽成为投资界中对文化企业投入最为深入的一个人。在他看来,“在中国做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大空间,但投资也需要掌握艺术法则。”
在美国生活的20多年中,他常常在在工作之余,上网专门去查查有什么好的音乐剧,有什么好的餐厅值得品尝,再看看还有什么其他有趣的休闲活动。
而在中国,人们的休闲活动相当有限,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如果能将美国的休闲模式搬到中国,该是多大的“一块蛋糕”。
所以对于文化创意的选择,他更关注三个维度。一是模式,看模式是否有创新之处,是否能满足大众的新鲜感;二是看它的用户体验如何,它的客户愿不愿意再介绍给他的朋友,这是对它口碑最直接的判断;三是品牌,一个项目能否形成一个品牌影响力,就代表它的生命力能否持续延续下去。
在熊晓鸽眼中,文化是一个“toC(面向客户)”的市场,充分的市场导向,只要是大家追求的、喜欢的,就有它的价值。“我们太缺少那种家庭娱乐了。”熊晓鸽认为,在文化消费选择太少的情况下,周末都会变得非常乏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