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相会
标签:
杂谈 |
http://img1.gtimg.com/lady/pics/hv1/220/51/599/38963200.jpg
俗专家说,七夕源于古人对“七”的崇拜
8月16日是农历七月初七,那么,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呢?是巧合吗?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表示,牛郎织女传说中最初没有“七夕相会”这一情节,但“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古人选择七月初七绝非偶然,是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也与数字崇拜有关。古人对“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
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的日子。这一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但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以后牛郎织女的相会期,被王母亲自指定为“七夕”,实际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蕴的希望。
罗澍伟表示,直到今日,七夕节仍是我国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为年轻人所喜爱,但遗憾的是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http://img1.gtimg.com/lady/pics/hv1/221/51/599/38963201.jpg
七夕: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浪漫节日
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有关专家介绍说,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七夕节、女儿节。此外,它还有很多别称: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有此称,也称重七)、香日(俗称这天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也称女儿节、少女节)、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赵之珩表示,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
民俗专家表示,自古以来,七夕节一直就是国人十分喜爱的重要节日之一。传说牛郎织女每年都会在农历七月初七夜,即“七夕”相会。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始于汉代,七夕节当从汉代形成。七夕有很多节日习俗,如乞巧、晒书、晒衣、拜月、听悄悄话、储水等。
在中国,不管什么节日都离不开吃,七夕也不例外。赵之珩介绍说,在我国,七夕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为各种瓜果和各式面点,各地风俗不一。七夕晚上,人们一面欣赏璀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场景,一面吃着各种巧食,为的就是乞巧心智和财智,同时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美满幸福。
民俗专家认为,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速食时代的古典爱情
爱情已进入“速食”时代。一转眼功夫,一对陌生人就完成了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几天时间拿来谈情说爱,然后就“闪婚”或“闪离”。如今通讯、交通工具的发达,即便“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几小时的飞机就能相见,“思悠悠,恨悠悠”的古典爱情确实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但就像快餐没有文火慢熬的汤有营养一样,为了更好地经营现代爱情,“七夕”前夕,从“古典爱情”中吸取些营养吧!
古典爱情之美
含蓄:毕竟中国文化以含蓄为美,过于开放容易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压力。“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大Show乳沟更让人心痒痒。
坚贞:与“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相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令人向往。
理性:如两人错过了,古人会“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相比之下,打着“爱情”虚名的出轨行为少了理性支撑,爱得能有多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