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也有一座“洛阳城”--从洛阳到京都

(2010-05-19 16:16:18)
标签:

京洛四季

京兆

明治维新

素衣

东山魁夷

洛阳

杂谈

京洛四季

  《京洛四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29439/

  作者东山魁夷先生,翻译:是日本著名的画家和散文家,

这本书他从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和经历说起,慢慢讲到了生活和各种感悟,很动人。

 

【洛阳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京都别名洛阳。由于古都洛阳的原因,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大名带兵入首都京都称为“上洛”。上洛是诸如武田信玄战国大名追求的目标。

             从洛阳到京都

     在历史书中读过洛阳N遍的老刘没有去过洛阳,不知道这个历史的舞台如今是个什么样子,不过这样也好,往往有些时候想象要比现实更值得珍惜。
  中国的洛阳没去过,可日本的洛阳倒是去了,是的,日本也有一座洛阳城—京都。
 老刘第一次听日本国京都人称京都为洛阳的时候,真的大吃了一惊,磕磕巴巴地连问了人家好几遍,知道这不是玩笑话后,心情着实复杂了一下。


  洛阳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京都的历史始自平安时代的「平安京」,一直到明治维新时迁都,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平安京的设计完全仿照唐代的长安,不仅设计一样,连选址也是依据中国传来的风水术。平安京最初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侧为「右京」被称为「长安」,东侧为「左京」被称为「洛阳」。虽然是依据当时的「高科技」—风水术选的址,但右京长安的风水并不好,地处沼泽,房地产开发工作没有成功,不久就荒废了。平安京就只剩下了左京「洛阳」。于是,一千多年来京都就一直被称为洛阳。

 这个洛阳在古代日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有着独一无二的繁华。洛阳之外俱是蛮荒之地,那时,外地的日本乡下泥腿子到京都去,都称为「上洛」,京都户口的高尚人士回京都则称为「归洛」。可见,洛阳二字在日本是如何地风光过。
 时至今日,洛阳已风光不再,只成了一个文化古城,供洛阳以外的日本或世界的泥腿子们来看东洋景。但是,这一千多年来的「洛阳」的称谓,如同城中比比皆是的文化遗产一样,被保留沿用,怕是还要一直沿用下去。

  老刘对「洛阳」这个称谓感到诧异,用了一千多年的日本人却用得很自然,很普通,很日常。比如,有「洛阳幼儿园」(http://www.rakuyo.ed.jp/kinder/)「洛阳高中」(http://www.rakuyo.ed.jp/)「洛阳客栈」(http://www.eisu.co.jp/eisuclub-rakuyoso/top.html)等等,洛阳这个会社那个会社的就更多了。

  「洛阳」的有名的古迹很多,到处都是,令人见古不怪。可以说,这座城整个就是一处古迹,细说是说不完的。「洛阳」人对「古」的保持也相当执着。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现代化的「京都宾馆」当年要把9层楼扩建到16层,一时间洛阳城鸡飞狗跳,反对运动风起云涌,以至于最后要对簿公堂。几年前老刘曾在一些有名的观光点看到过一种大牌子,上书「谢绝下榻京都宾馆的人士入内」。就是现在,也还有一些有名的大庙在收购周围的土地,买来就荒在那儿什么也不干,就是为了阻止周围的房地产开发。

  众多的洛阳古迹中,有一处知道的中国人可能比较多,就是「金阁寺」(鹿苑禅寺)。当年一休小和尚风靡全中国,动画片里的那个大庙就是金阁寺(webcam:http://www.shokoku-ji.or.jp/kinkakuji/webcam/index.html)。金阁寺与其说是寺,不如说是一处优雅精致的园林。不知是不是由于「一休情结」,老刘蛮喜欢「金阁寺」的,那「金阁」光彩夺目,在日本庭园的山水掩映中煞是好看。

  除了那些文化的古迹以外,这个曾经的明治维新的舞台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革命故事。老刘曾在前面说到的「京都宾馆」的门前看到过一座雕像,凑上去一看,赫然写着「桂小五郎像」。(照片)再走上一会儿,就可以在马路边的一个不起眼的的角落里看到一块碑,上书「坂本龙马、中冈慎太郎遭难之地」!(照片)对幕末维新的那段历史有兴趣的人来说,洛阳也许真的是魅力无法挡。

 除了龙马、新撰组这些明治维新的名人,戊戌变法的名人的遗迹也可以在洛阳找到,粱启超先生就曾在京都滞留。另外,像罗振玉、王国维等诸先生也都曾寓居于此。老刘还特地到王国维先生的故居附近转悠了一圈儿,确切的地点没有找到,不过也可以算是尽了一番敬意吧。

 洛阳风光不再,可是依旧繁华。但是这繁华很是富贵,不是一般人可消受得起。京都在日本是有名的风流城市,在街上常可以看到「艺妓」「舞妓」。可是在高级料亭喝酒,还能请得起「艺者」的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上流阶层,他们在洛阳挥金如土。说真的老刘不太懂这些大白脸和她们的日本歌舞有哪点儿好,不过,看着街上这些穿着古风盛装的女人们婀婀娜娜,到底算是和古城很相配的一景,特别是到了绚烂的樱花时节……
 这种打扮儿别也是源自长安的吧?

 日本有一座洛阳城,可是,老刘觉得日本不会再有一座纽约或巴黎了。这有点意味深长。江户时代的思想家山鹿素行在他的『配所残笔』中竟然还说「日本才是中国」,真是有点乱了套了,呵呵。

一、京洛与京都 http://tieba.baidu.com/f?kz=126347499

从1963年开始,东山魁夷绘制了一系列京都风景画,并在五年后以《京洛四季》为总题发表。作为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中国人,在其中更能感受到画家一生追求的那种“日本美”,数十年后读来,仍然不免动人心弦。 

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洛东以东福寺的通天桥而闻名,但溪流已变得毫无情趣了。”(《红叶》) 
“洛南天气晴朗之日,绵亘起伏的北山苍绿一片……”(《冬天的北山杉》) 
“于此时节,参观寺院是饶有兴味的。我去了洛北的一些寺院……”(《冬寺》) 

这里东山以“京洛”来指代京都,而以“洛”为其简称和雅称。这一用法,在日本自古而然,即便在今天,仍然有“京洛株式会社”、“京洛庵”、“京洛苑”等名称的机构。然而这一称呼,本来却是用来指洛阳的;洛阳之得名于城在洛水之北,而京都市内主要的是鸭川和桂川两条河,因何也叫“京洛”? 

洛阳为东周、东汉国都,故有“京洛”之名,东汉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曹丕有《煌煌京洛行》。这一称呼以后成为极普通的连称,有时甚至还是正式用词,如宋设有“京洛招抚使”。 

日本以“京洛”称首都,当是受唐人影响。据说京都建城时,西部模仿长安,东部则依洛阳,此后东城繁华兴盛,遂称京都为“洛阳”。不过这种称呼,我想更多的还是历史上常有的摹拟、比附心理,一种软性文化影响,通过这种命名,获得心理上愉悦的自我暗示——正如我们现在各地兴建的“新加坡工业园区”、“香港城”一样,似乎这种命名给人一种原样移植的满足感。 

日本战国时代,“上洛”或“入洛”是诸侯进京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含有类似于汉语“问鼎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暗示。由于传统文化中关于 “京洛”的意象极为丰富,毫无疑问,当一个深谙于此的人看到这个词,可以发生无数联想,而京都的这一古典代称一直没有废除,大概也由于此吧。 

甚至在东山魁夷创制《京洛四季》之前很久,早已有人画过同名的画作,如森宽斋的《京洛四季》(1874)和望月玉泉的《京洛四季》(1866?),而东山仍用这一题目,或许也正是由于其看似平淡却有使人无限感慨的兴味在内。 

 

二、京城、京师、京都、京兆、京华、首都、都城、京畿、京洛 

如上所列,在汉语里有一连串词义极为接近的词来表达“首都”这个意思,而其中核心的字是“京”。我们中国人现在说到“京”,马上想到这是北京的简称,然而这个字最初却并无“首都”的含义,而只有一种带普遍性的含义。 

“京”最初的意思是“大”,这个含义现在我们只能在一些残余的痕迹中感受到,如“莫之与京”表示大得难以匹敌;又如鱼之绝大者称为鲸。古代数位的顺序是万、亿、兆、京——京代表一个极大的数字。 

因此,“京城”即指国内最大的城市。而“京兆”连用,也正因为兆含有类似的意思。“都”则有“主要”、“大”的意思——但未必一定是最大的,所以 “都会”、“都市”在汉语中并无首都的含义(大都市/大都会实际上词义重叠反复的,正如“茶”在现代吴语中指“白开水”,要表达普通话中“茶”的意思,得说“茶叶茶”)。 

质言之,关于“京”的一系列词,其意都在于表示:作为政治中心的这个城市,必应是国中最大的城市。在后来词语的演进中,“京”以及这一系列词语遂慢慢被赋予专门的意义,而逐步失去其原意,这实际上是词义的收缩和转移。 

汉语这一命名法则也被儒家文化圈的城市采纳,如日本的京都/东京、韩国的汉城Seoul实际是汉语“首府”的读音,汉城附近至尽仍称“京畿道”;平壤在隋唐高丽时代也曾被称为“长安”。而越南北部的一片地区一直被称为“东京”;其故都顺化一度被称为京畿、神京、京师、京都、长安,而顺化周围,也曾叫 “承天省”,这一称呼也与中国古代常将国都辖地称为“顺天府”、“承天府”类似。 

反过来再说“京洛”一词。由于其普遍的使用,在唐朝以后的汉语中,“京洛”甚至也慢慢地失去其专指的本意,有时成为“首都”的代名词,甚至在五代后洛阳不再是首都后仍然如此,因此,日本的这一借用也就更不奇怪了。 

 

三、京洛风尘 

“京洛”之唤起艺术家的感慨和联想,与两千年来的一系列意象是分不开的。作为全国最繁华的中心城市,用现在的话说,必然是引领时尚潮流的所在。 

 

东汉时期的洛阳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班固在《东都赋》中对它发出的无限赞叹。自此之后,人们注意到“京洛”时,都有一种对大都市的复杂感受:艳羡和繁华、挫折和受伤。 


曹植《箜篌引》中有“京洛出名讴”句,在《名都篇》中,他又说到“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表明这是一个声色之城。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 

这种感受在随后东晋陆机的诗中也能感到,陆机《拟东城一何高》“京洛多妖丽”,但他又在《为顾彦先赠妇》中写到“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这是一种受挫折的暗示,就像我们以“红尘”来指这个尘世一样,表示作者对大都市生活的一种含蓄的批评。这个批评如此著名,以至于在后世的文学中,“京洛”经常地与“风尘”联系起来,如: 

南齐·谢玄晖《酬王晋安》“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 
隋·吕让《和入京》:“发改河阳鬓,衣余京洛尘。” 
宋·晁端礼《水龙吟·咏月》:“倦游京洛风尘。” 
南宋·陈与义《墨梅》“相逢京洛浑依旧,只恨缁尘染素衣。”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姜夔《鹧鸪天》的句子:“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这首词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未作任何笺校。按此词作于1189 年,这里所指的“京洛”自不可能是洛阳,而是临安,但这也未必是实指——作者之所以用“京洛”,而非“京兆”、“京城”,除了压韵的原因,显然是因为这个词更能唤起读者的无限联想。 

尤其他在这两句下又作了进一步的暗示:“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飘渺身。”这使人想到李白《越女词》“履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和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句,又再一次和洛神联系起来。这些微妙不可言喻的暗示,即诗歌所没有说出的部分,才是它想要说出的部分。


 

京都的叫洛阳的地方和公司一览:

洛阳庄,很有名的地方。

洛阳综合高等学校
一个高中

洛阳产业株式会社

洛阳产业株式会社

洛阳化成株式会社

洛阳织物
也就是一个传统纺织品公司

还有洛阳幼儿园,第二幼儿园

这个是什么? 

洛阳病院
也就医院

洛阳塑料株式会社

刚才的洛阳织物株式会社

名字叫RAKUYOU(洛阳)观光的的士公司,
关于出租车观光的广告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还有卡爱的人形娃娃!

还有很多很多,只有去了京都才会知道的。
洛阳在日本的名气是不可小觑的。就是因为京都。
在日本一提起洛阳都知道洛阳曾经的洛阳太学!

 

美之旅---《京洛四季》里的风景画

1963年到1968年(昭和43年)东山魁夷先生完成了《京洛四季》系列。这一系列中魁夷先生细致描绘了京都的民风、庭院和风景,这组作品与魁夷先生的大型壁画一样,充分表达着他“纤细之美”的日本画的追求。

风景画
这里的风景画,单指不受人为雕琢天然展现的自然风貌。《京洛四季》里的风景画与魁夷先生的其他风景画一样,饱蕴着他对不期而遇的生命之美的赞叹。

《花明》130.0cmX97.0cm 1968年


圆山的垂枝樱与明月在绛紫的夜空下一期一会。暮色苍茫的东山麓是他们的见证人。

樱树仰慕着明月。
明月爱怜着樱树。

如纯美的爱情悄悄降临,躁动与喧嚣自动退避。明亮温馨的圆月静静注目,凝大地精华的樱树缭乱绽放,在唯一而恒久的凝目下,如娇羞的新娘乱着心情披挂着粉白婚纱并欢喜地探出手去。两情相悦恰似珍珠般闪亮。

《春静》72.5cmX99.6cm 1968年
主体对象:鹰峰 樱树
深绿的鹰峰浑厚苍劲,强健刚硬如男人,却沉默。如在沉郁的心门上钻开一条缝,一株娇媚的樱花取道山路,妖娆华丽地绽放,攀爬的藤蔓般绕乱了鹰峰的心情。就像拥抱女人般拥有这株樱花吧。平衡的孤寂已打破,左上角淡青金色的天空一剑划破暧昧。

《曙》64.3cmX91.5cm 1968年
地点:琵琶湖畔,折花岭
长久的黑暗中,看不清来时的路,在峰回路转之际,视线豁然开朗。周身还遍布阴冷并禁不住的发颤,看不清的未来却渐次明亮起来。绛紫,灰蓝,深蓝的群山轮廓,蒸腾雾霭中层层渗透,初开的曙光层层剥开遮蔽,渐次明朗而波折的边界如无声剧诉说着时光的变迁。三株雪染的樱树孤傲的突出暗色,三角形的态势轻易便勾勒出不屈的沉静与执着。

《岚山》
更似在屏风或障子上看到的调子:明媚轻快。早春的黄绿扑满了眼。还有赤红的树干,青绿的枝节,白色的樱树以及许多刚萌芽鲜嫩的树梢。左一棵松右微倾,右两棵左倾,遥遥呼应,似呼朋引伴。不多不少的三棵赤松,并非平分的构图,让欢喜雀跃的心情溢出纸面。

《入夏》88.6cmX129.6cm 1968年
地点:向日町至长冈、山崎一带
主体对象:竹林。
竹林入夏,竖线条的竹干,横线条的竹节,自然切割着页面。初夏的光影下,青色,青嫩色或茶色棕色,年岁不同的竹在高高低低起伏的黄土色的地面上或稀或密的散布着。有一棵笋,笋节尖端己顶出外衣,棕色的外衣圈圈围了几节青嫩,即将成为一棵新竹。整个画面透着一股清新单纯的美。

《深山路》
构图与《春静》极为相似。远处幽深的墨绿杉树林山谷与近处青黄翠绿如火焰般燃烧的山坡一角构成巨大的视觉冲力,在初夏日光下,熠熠生辉。“象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的怒放的生命怕就是这样子了。超越平凡,有种湿润的感动。

《奚谷红叶》88.7cmX129.7cm 1968年
构图与《深山路》完全相似,好似作者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来到同一座山谷,站在同一条山路上,从同一个角度看那一片山丘,于是看到不同的心情。这次燃烧的是探幽的红叶。红得成熟而绚烂。

《青峡》91.7cmX89.7cm 1968年
三角形树冠的杉树是魁夷先生画作中出现最为频繁的树种。《青峡》便是由这种三角形的树满眼满面眼的铺缀而成。可以说这是整齐美的典范。他们静默而错落有序地伫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漫射光映亮了一部分未被遮拦的枝干,显出明亮的青白色。树梢上萌发的青嫩的绿穿过弥漫雾霭,濡湿了一片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