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著名词赋大家孙继刚和他的三篇赋作

(2009-12-24 21:57:31)
标签:

杂谈

当代著名词赋大家孙继刚和他的三篇赋作

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种文体。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辞赋文化的摇篮和发源地,曾被称为辞赋之都,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词赋因其写作难度很大,近现代文人做赋者不多,且成就少,而全力作赋者就更少了。

    当代著名辞赋大家——孙继刚,孙先生今年63岁,原是洛阳市委组织部的一名领导干部,孙先生堪称二十一世纪“老有所为”之典范,现代词赋界的领军人物。现担任洛阳理工学院辞赋研究所所长、南昌滕王阁辞赋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辞赋家联合会总顾问、中国辞赋学会理事、洛阳书画院执行院长。近年来,他的两篇赋作,即《白云山赋》和《龙门赋》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特地把《龙门赋》拍成赋体文学电视片搬上了银幕。

    《牡丹赋》是孙继刚先生的又一力作。他选取的角度,是综述牡丹的历史和发展、牡丹的神韵和品格、历代文人雅士对牡丹的钟爱以及牡丹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这样一来,既赋予作品崭新的时代内涵,又与历史的作品有了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典文献学学会会长郑杰文教授认为,《牡丹赋》“追牡丹之历史,称牡丹之道德,咏牡丹之雍容,颂牡丹之华贵,其爱牡丹、爱家乡的热血丹心亦昭然可视”。

    该赋完成后,中央电视台再次录制播出,词赋这一题材,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现代文学馆陈建功馆长评价说:孙先生的作品,气势磅礴,文笔流畅,用典得当,蕴涵广博,在全国辞赋学界颇有声望。全国词赋学会常务理事踪训国给予了孙继刚先生以极高的评价,赞誉先生“无疑为现代词赋学界一位领袖式人物”。

    去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精选了孙先生所作《牡丹赋》、《龙门赋》、《白云山赋》等赋篇和与之相关的诗文佳作,出版发行了《汉风堂文集》。去年11月14日,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考虑到孙先生的作品在辞赋界的影响和在传承国学方面的意义,决定将这部文集入馆珍藏,传之永世。并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了《汉风堂文集》捐赠暨收藏仪式。

    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国家图书和现代文学收藏的最高殿堂,鲁迅、巴金等文学巨匠的名著均在此收藏陈列,《汉风堂文集》能收藏于此,这不仅仅是孙继刚先生个人的光荣,也是我们古都洛阳的光荣。
 

 

《牡丹赋》

孙继刚

    秀园圃兮冠群芳,出洛阳兮王天下。得天地之灵气兮,国色神韵;集日月之精华兮,天香奇葩。流光溢彩兮,风姿绰约;雍容华贵兮,端庄典雅。鼎鼎之名,无须直唤;赫赫之位,尊曰国花。

    若夫眷恋鼠姑,谓之大雅 。《诗》以寄情 ,《简》以作答 。《本草》释义 ,《素问》曾夸 。晋植洛水之滨 ,隋栽帝王之家 ;唐空万人之巷,宋染千家篱笆 。单父斗艳其色 ,欧氏变易其花 。顾子钟情,巧施丹雘 ;舒君倾心,恭赋流霞 。秋翁为之而痴 ,常生与之结发。李白缶击春风 ,欧阳箫吹月下 。枫桥济之,植以明志 ;柳泉松龄,喻之入化 。总理周公,抱憾未睹 ;书记江君,怀兴而察。古今名人高士,丽藻华章,多有为之鼓簧击节,表其倾慕爱恋之意者也。

    若乃其名,琳琅纷纭。或以数别,或以色分;或冠之以姓,或依之于人;或以名花谓,或以珠宝闻;或以地名景致相称,或以吉祥富贵而云。

    譬若称之以数者:一品天香,二乔相随,三变赛玉,四旋娇媚,五彩云飘贺六蝉成对,七福神降献八宝镶翠,九蕊真珠,十样锦辉,百花妒忌,万卉羞愧,无奈千心黄魁。

    言以色者,盖乎九珍。姚黄为花中之王,金阁显王者之尊,金丝冠王者之顶,黄袍加王者之身。魏紫称后兮紫云仙,紫袍金带兮紫云冠,紫艳风光兮紫绣球,紫香秀色兮紫玉兰,翩翩兮紫燕飞霜,熠熠哉紫霞映天。丹阳冉冉兮,洛都春艳;霞光灼灼兮,山花烂漫;花帝重楼点翠,祥云层林尽染;龙女探亲,知神都江山多娇;桃花争春,看洛城春光无限。洛粉倾国兮粉中冠,贵妃出浴兮娇容现;春晓政和,花竞帝苑;珠光西施,晨曦粉莲;婘婘兮雨后风光,融融焉瑶池春天。豆绿听之者鲜,翠幕闻之者稀,荷花知之者寡,香球见之者奇。宝蓝称冠兮于洛川,雨过天晴兮望春蓝;蓝葵垂首兮,冰罩蓝玉;金鸡报晓兮,香飘蓝田。墨泼苍穹兮墨云芳,天鹅旖旎兮麟凤翔;乌龙临兮卧墨池,青龙来兮弄墨香。金谷春晴兮,梨花逢雪;冰壶献玉兮,瑶池贯月;栖霞映玉,白鹤卧雪;太白醉酒,贵妃羞月。有花开双色之奇,无花色多变之缺。

    冠姓依名兮,赵粉胡红,绿珠飞燕,昭君文公 。名花珠宝兮,雪莲川桃,紫玉璎珞,乌金玛瑙 。地名景致兮,彭州洛阳,玉楼春雪,昆山夜光。吉祥富贵兮,金玉交璋,红云争辉,紫凤朝阳 。

    然则古都洛阳,花之故乡,养花育花,自古崇尚。宜之兮地脉,兆之兮瑞祥。花事之兴兮,源远流长;始在炀帝兮,盛自李唐。墨客骚人,书画文章,或幸观而赞之,或未睹而惆怅。朝酣酒兮观花,夜染衣兮聆芳 。留守李君,年年为贡 ;跛子刘公,岁岁必赏。花之踪迹,延及四方,成都西藏,上海苏杭,广西北京,曹州龙江,英法意德,美州东洋。不为园圃所囿,敢冒酷寒严霜。不弃贫瘠之土,无愧肥沃之壤。媠媠兮倩影 ,炜炜乎容光 。

    世逢太平,春风荡漾,花事日盛,国运日昌,京洛遗风,鼎力弘扬。每届花开,红云绿浪,色浸繁荣,香染辉煌。玫瑰失色,芍药无光,桂虚月中,兰徒天上 。王嫱淡抹 ,南威浓妆 ,洛神披霞 ,娥女出湘。各路花客,倾城而赏,摩肩接踵,欣喜若狂。如痴人流,似霞花光,笑语此伏,欢歌彼扬,墨走龙凤,辞嵌华章。以花为媒,群贤竞访,广交朋友,共图富强。尔乃歌曰:丽质天赐兮,逸致绝伦。在高山兮自安,于平川兮不矜。处僻壤兮无悔,居宫苑兮戒媚。使海外兮溢芳,守故土兮流菲 。

    咦!斯花斯品,吾与孰及 ?是所谓屈子所云:“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          

以上是孙继刚先生的《牡丹赋》,作品倾注了孙先生对家乡洛阳、尤其是对洛阳牡丹的挚爱深情,展示了孙先生扎实的修辞功底、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广博的历史知识。《牡丹赋》中字字有出处,句句有典故,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缩短了人们与赋体文学这种古老文体的距离,把人们带进了一个颇具汉唐遗风、饱含时代气息的全新世界。       

 

 

《白云山赋》

孙继刚

    白云山,位豫西南,去九朝古都洛阳三百余里,处“两带”,居“三域”,临熊耳,卧伏牛。其山也,奇险峻秀,巍峨靓丽,不墨而画;其水也,溪潭瀑涧,叮咚成韵,无器自鸣。癸酉暮春,斯山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闻其佳音,约友前往,登临后感慨良多,遂生以赋记之之念。余窃计,此莫非孔子所云“君子登高必赋”之谓乎?赋曰:

  汉代陆浑,宋朝伊阳,有山曰白云者也。嵯峨传神,嶙峋寓奇,峰险藏秀,苍郁生幽。沐“三域”之泽而人杰,纳“两带”之气而地灵。

  嗟呼!慕声名兮睹芳容,约挚友兮览美景。春雨绵绵兮,山野风暖;心志铮铮兮,伊河水清。峰峦之氤氲兮,灿似烟霞;圣贤之纷纭兮,烂若辰星。山庄述今兮,平湖弄潮;戎地怀古兮,陆浑问鼎。

  峰回路转,尽览千峦之体势;雨细风和,悉闻万英之芬馨。巍名翠石,访两程之故里;古祠清波,觅元圣之遗踪。叹先人兮,秋未至而树老;慕贤者兮,星虽陨而碑丰。伊水之畔,李白咏鸣皋,斯情堪悠;方山之上,杜甫谒房倌,其意至诚。鲁山令缓步巾车,饶兴煮浊酒,安居陆浑山下;岑夫子旅衣扁舟,销愁面青铜,苦思巴南道中。列贤皆以平平淡淡之事,留真真切切之名,所以仰慕者多,拜谒者众矣!

  且夫云绕山半,车行雾中;山道漫漫,烟雨濛濛;千寻峭壁仰而叠叠,万仞深谷俯而仍仍。俄倾风吹雨霁,云飞山青;群峰崒嵂,百巅峥嵘。但见紫荆与杜鹃并艳,凌霄缘古木腾升;峰崖青松郁郁,涧谷溪水滢滢。重峦奇险,巍巍乎,堪居众岳之首;叠嶂峻秀,倩倩兮,可抗群岱之衡。及至登临玉皇顶,极目远望:苍山点点,逶迤天际;云海茫茫,磅礴寰中。倾耳细听:鹿鸣山野,呦呦於绿地;鹤鸣九皋,嘎嘎於碧穹。荀况曰:“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非躬身登临者,岂可悟其真也夫?

  千岩钟秀兮,惠风拂面;万壑毓碧兮,乐音钩膺。芳草萋萋兮,拔茅而茹;流水淙淙兮,盈科而行。涉溪水兮,仙人桥寻幽;踏石阶兮,观景台怡情;攀山径兮,黑云峰揽月;履险程兮,天柱峰摘星。白蛇薄颜,洞府潜身;天蓬厚面,云根现形。玉皇去矣,琼阁亲贻;仙子来兮,丹园躬耕。清流映带左右兮,绫飘帛扬;草木蒙茏上下兮,霞蔚云蒸。涓涓泉水汇而成瀑,放乎浩海;粒粒山石积而成峰,入乎苍冥。河汉泻而清风生,爽籁发而白云凝。景诱人使野雉栖,声悦耳令青鹿停。木欣欣以争茂,鸟叽叽而和鸣。竹亭亭於幽嶰,云悠悠於秀嶒。

  珍木奇石兮,景多两步异;高山流水兮,图少一踏同。黑龙潭边人引颈,黄龙井畔鹭摇睛;珍珠潭上词源泻,九龙瀑前诗雨倾。鳄鱼戏水,瞩目嗟奇;彩虹狎客,入眼生惊;万年古泉,流长源远;千载银杏,根深叶荣。天泉垂落,宛若白练款款拂;瀑水飞洒,仿佛玉珠徐徐倾。山顶洞府幽深动,出而穷睇,既尔旷心怡神;空中栈道高险,登而流眄,俨然衔瞻棲冰。於是时也,独有飘飘欲仙之感;处斯景焉,绝无怅怅不愉之情。少者唏嘘,妙也宇宙;长者嗟叹,美哉乾坤。或曰,大自然之万化;或云,开启者之百灵。

《龙门赋》

孙继刚

    洛阳龙门,形胜誉甲天下,石窟声蜚寰中,今膺列世界遗产名录,故感之以赋曰:

  赫赫天功兮,两山对峙;铮铮神斧兮,一水经中。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门之所开兮,应牧童之灵声。号伊阙兮,依山水而蜚誉;称龙门兮,赖帝威而流名。

  若夫形胜之妙,俨然超尘。巍峨翠黛,峥嵘阙门。穿岸柳以观瀑,临飞泉而聆琴。投望眼以石楼,闻传说以石笋。循雕栏而拾阶,凝婪目而醉人。凌清波而旷心,跨卧虹而怡神。两岸青山兮,接乎碧空;一带秀水兮,连乎苍旻。日耀香山兮,辉洒伊阙;佛居天竺兮,光照龙门。峰生岚兮,常腾氤氲之气;佛有灵乎?时绕雯霭之云。

  若夫石窟开凿,源於北魏;洞龛功竣,延至北宋。浩浩乎,历时四百馀载;洋洋乎,凿窟两千有零。洞窟星罗,映先祖之智慧;石龛棋佈,展华夏之文明。佛像十万尊,尊尊互異;石塔五十座,座座相迥。碑刻三千,各彰異彩;精品二十,自显独风。

  若夫石窟艺术,浑然天成。蔚为大观,蕴涵厚丰。远师印度石刻之艺,近承云岗雕饰之风。上集佛道造像之长,下开拟实塑佛之宗。洞窟排列,参差错落;布局组合,和谐一统。雕刻技艺,娴熟流畅;造像特点,栩然如生。石窟,融南北文化为其体;艺术,树中原风格为其旌。文化造极,四海称颂;艺术登峰,五洲认同。

  且夫,缘潜溪而名寺,列钟山之首庭。尊弥陀为主佛,奉教主为神明。礼者摩肩,拜者接踵。吾道天王之雄壮,尔云菩萨之文靜。出潜溪而南行,觅石匾之来踪。有隐士曰陈抟,命不凡而题咏。自比为“天岸马”,己喻之“人中龙”。

  宾阳三洞兮,释迦居中。褒衣博帶兮,袈裟轻盈。迦叶左侍兮,严谨持重;阿难右立兮,温文虔诚。文殊普贤,凝眸若思,心仪妙德;南北二菩,含睇若哂,面驻春风。飞天环穹而翔,衣也飘飘;香音弄琴而歌,声也融融。维摩故事,表以绘画之技;本生传说,达以雕刻之工。太子倡施舍,竟以自身饲虎;帝后重礼佛,亲率臣仆而行。浮雕十神,若鸟若象,若狮若龙;法器十般,如河如山,如火如风。遂良书法,兼娟兼秀;佛龛古碑,垂德垂功。南洞阿弥陀,胸袒慈怀,蚕眉横卧;北洞无量寿,手指天地,尊容自呈。

  泱泱万佛兮,不弃一洞之陋;嵬嵬弥陀兮,尽述佛法之竑。魁然壮士兮,力托莲花宝座;虔然弟子兮,靜聆佛传真经。绚丽莲花兮,缀熠熠之背光,或含苞,或怒放,或斜依,或婷立,惟妙惟肖;纷呈菩萨兮,委欣欣之芙蓉,或端坐,或翻滚,或嬉戏,或私语,传神传情。南北乐伎兮,掛束胸之绮襦,有吹竽,有弄笛,有击鼓,有弹箏,音韵有異;两厢舞伎兮,著曳地之罗裙,有扭腰,有抚首,有伸臂,有踮足,姿色弗同。洞外观音兮,左执凈瓶,右举拂尘,乃雕品之杰作;京剧兰芳兮,左侧凝视,右厢琢磨,扮洛神之成功。

  傲然莲花兮,佛界雅品;孑居一洞兮,不落俗尘。主张出世兮,皈依佛门;教化众生兮,永为芳邻。洞南有石罅,於斯可窥一线光天;昔日曾卧龙,由此而腾九重祥云。石牛一溪,旁刊“龙门”两字;郭方二路,史载至善之举。

  若夫窟龛规模之大,艺术之精,独奉先一寺。巍然像龛兮,气度恢弘;浩然石雕兮,风韵独成。卢舍中居,鸿颜天就;螺髻上盘,月容世崇。高鼻垂耳,其气似神;细眉长目,其质若瑛。端居莲座,覃思恢恢之佛法;淡赐悦色,俯瞫芸芸之苍生。弟子菩萨兮,左右侍奉,眉清目秀,慈颜善容;天王力士兮,两厢守定,形高体大,威仪雄风。慕大师之韦机,独秉匠心;携无名之工匠,共建奇功。对比夸张,绝艺初试;烘托渲染,极品天成。观者赞曰:斯寺也,神品盖世,久负盛名,颇具大唐之风者焉!

  遥遥石窟兮,北魏始凿;浩浩古阳兮,清初易名。本尊释迦兮,雕以石像;继尊老君兮,复以泥形。佛道无奈,不共一洞之瑞气;释迦有幸,重现昔日之尊容。释迦袈裟,如薄丝之将垂;佛教故事,在石壁而欲生。七宝佛塔,嵯峨云峰;清秀飞天,翱翔长空。魏碑书法,形神兼重。结体用笔,隶楷之中。气势刚健,字型端正。极品二十,十九其中。

  中医草药,独辟传承蹊径;药方百四,共显驱病神功。动植矿物,因患而组合;丸散膏汤,视痌而调整。辩证施治,堪为行医之要;对症下药,实乃除瘝之铭。咦!是洞也,立意独特,效用显明。留古医应用之宝鉴,纪中医发展之里程。

  至乃,或有君已矣。岂知走马观花,西山尚未尽览;幽室读经,东山更有佳境。譬之东南山麓,有寺看经,释迦涅槃,佛法世承,罗汉念九,寺中有形,摩诃迦叶,为之先导;菩提达摩,乃其后从。年之老少有别,体之胖瘦分明。个有高矮之分,相无情表屡同。端熏炉而礼佛,抚念珠而慎行;捻莲花而睎洁,持锡杖而信诚。气氛肃穆,队列齐整,有似乎佛教仪式,正当进行。

  东山有沟兮,万佛相称;北坡有龛兮,观音为名。郡王武重规洞,天授始凿,流翠香山脚下,大功未竟;西方凈土变龛,居易捐造,束腰莲花座上,弥陀无声。化佛云头端坐,供菩身侧侍奉。殿阁参差山峦,云气缭绕天空。丝竹之音袅袅,悦以人耳;舞伎之影憧憧,庆以升平。千手观音,深居摩崖像龛;千臂曲伸,宛若孔雀开屏。擂鼓台上,曾留武后履痕;擂鼓洞里,常存万佛尊影。是洞也,顶饰莲花兮,窟作穹窿;周列罗汉兮,壁题谱宗。主佛弥勒兮,背光瑆暎;四面诸佛兮,袈裟朦胧。弥陀佛经,工楷而书;窟龛佛像,禅宗所营。

  嗟乎!“龙门十寺,观遊之胜,香山首焉。” 如寺者,始建兮於北魏,重修兮垂唐功。距香山而守阙,面伊水而采风。景危楼之切汉,仰飞阁之凌空。桥卧廊迴,亭立楼耸;竹翠松茂,径幽林靜。武后巡 幸 ,命臣,赋咏,袍赐东君,旋易宋公。诗圣居易,爱有独钟,修寺撰文,铭刻寺中。香山居士,结故吏遗老,饮酒连楼廊;少傅白公,邀文坛挚友,赋诗寺前亭。香山古刹,洛中遊宴之所;文人学士,络绎不绝其中。佺期吟诗,“北阙峨峨连翠云”;元衡咏句,“钟磬寥寥半碧空”。浩然林端识香气,杜甫月下散清影。韦应物诗赞香山泉,李太白赋写松下风。乐天终留十卷诗,后生常咏万世情。

  星移斗转,朝替代更。殿阁时增时损,楼廊时修时倾。及至康熙,再盛芳名。凿石为基,取木作栋。建祠建塔,造殿造亭。旧制非非,故风仍仍。高宗弘历,嵩岳祭奉,归临香山,留诗碑亭;於此怀古,似存大禹旧跡;处斯感今,犹沐洛城新风。

  或有寺北白园,长眠乐天;琵琶峰上,诗弦常弹。诗家商隐,为诗圣撰文;宰相白敏,替少傅书丹。爱酒爱诗,得山水之乐而赋之;忧国忧民,於众生有益则谏焉。修香山寺,疏八节滩。谋万丈长裘,愿洛城共暖。名垂青史之上,誉留后人心间。今日白园,景色非凡,政府辟地而护,遊人拜谒其墦。竹影摇曳,溪水绵绵;碑庐崔巍,诗廊奂奂。古柏挺拔,翠荫如烟;伊水潺湲,清流若绢。居易其人,由此或知一二;伊阙其景,於斯可窥一斑。

  盖云:两山之郁郁兮,一水滢滢。窟龛之琳琅兮,寺庭危耸。倾世之美色兮,无以齐名。任汝之细观兮,随尔详评。

 

 

厚积薄发荡气回肠

——读孙继纲《龙门赋》有感

作者:陆渴望

    读一首好诗,就象喝一盅千年茅台酒,酒不醉人人自醉;看一篇名赋,犹如品一杯极致龙井茶,茶不怡神神自怡。

    自古以来,虽然不朽诗篇如大海之水,波澜壮阔,优秀诗人似朗夜苍穹,灿若繁星;但是千古佳赋却像深秋之蝉,音律时断时续,作赋之人更加无源之溪,干涸在即。

    在这青黄不接之时,能欣赏到孙继纲先生的力作《龙门赋》,使人大有久旱甘霖洒心田,暗夜明灯亮歧路之感。

    初看《龙门赋》,犹如啜苦丁之茗,清肝润肺,去火明目;再瞧《龙门赋》,仿佛赏旷世名画,心胸豁达,极目千里;三品《龙门赋》,宛然饮琼浆玉液,酣畅淋漓,遐思如飞。

    《龙门赋》的开篇,气势磅礴,一把铮铮神斧从长空劈下,刹那间将龙门山一分为二,形成阙门。.伊河从阙中淙淙流过,两岸青山接碧空,一带秀水连苍旻。山峰巍峨,氤氲之气弥漫;大佛有灵,七彩霞光缭绕。

    从《龙门赋》中可知,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竣工于北宋,历经四百余年,凿石窟两千多个,成雕像十万余尊,建石塔五十座,有碑刻三千块。在开凿过程中既学习了印度石窟的雕刻艺术,又继承了云岗石窟的雕饰风范,不仅聚集了佛教、道教造像之特点,同时还模拟武则天的实际相貌,塑造成卢舍那大佛的形象。

    欣赏如此美妙的佳赋,如同置身于龙门山色之中,踏名寺肃然起敬,观溪流长歌当风,这里天王雄壮,菩萨文静,顶礼膜拜者摩肩接踵。顺龙门潜溪寺南行,可看到西崖石壁上有一石匾,上刻有五代宋初道士陈抟所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诗句。龙门有宾阳三洞,释迦牟尼端坐其中,褒衣博带,袈裟轻盈,迦叶左侍,严谨持重,阿难右立,温文虔诚。文殊普贤,凝眸若思,心仪妙德;南北二菩,含睇若哂,面驻春风。飞天环穹而翔,衣也飘飘;乡音弄琴而歌,声也融融。

    《龙门赋》的这一段描写惟妙惟肖,人物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读起来无不身临其境,禁不住神采飞扬。

    在写大佛浮雕时,作者只用二十四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精雕细刻:“浮雕十神,若鸟若象,若狮若龙;法器十般,如河如山,如火如风”。

    面对南北两壁上雕刻的乐伎及两侧雕饰带中雕刻的舞伎,作者写道:“他们挂束胸之绮襦,有吹竽,有弄笛,有击鼓,有弹筝,音韵有异”;他们“著曳地之罗裙,有扭腰,有抚首,有伸臂,有踮足,姿色弗同”。这种强烈的动感,逼真的形象,使人不由得心旌摇荡,拍案叫绝。

    作者独具匠心,区区三十二字就将卢舍那大佛雍容华贵,仙气逼人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卢舍中居,鸿颜天就;螺髻上盘,月容世崇。高鼻垂耳,其气似神;细眉长目,气质若瑛。”

    人们都说,龙门十寺中香山第一。

    这里高楼耸立,飞阁凌空,桥卧廊回,竹翠松茂,径幽林深,好一处人间仙境!

    据碑文记载,香山寺系白居易所修。白少傅当年结交一些故吏遗老和文坛挚友,经常在香山寺饮酒赋诗。沈佺期曾吟道:“北阙峨峨连翠云”;元衡发出这样的惊叹:“钟磐寥寥半碧空”;孟浩然林端识仙气;杜子美月下散清影;韦应物诗赞香山泉;李太白赋写松下风。

    作者借用六位唐朝诗人之名,咏写香山之俊美,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印痕。

    由于朝代更替,香山寺修修损损,到了清朝,唐熙在龙门“凿石为基,取木作栋,建祠建塔,造殿造亭”;“高宗弘历,留诗碑亭”;“蒋氏介石,增筑楼层”……这一切的一切,《龙门赋》中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白居易死后,葬在龙门香山,人称白园,其墓碑有诗人李商隐撰文,唐朝宰相白敏书写丹青。

    纵观《龙门赋》全文,作者文学底蕴之深厚,观察景象之细微,感情之饱满,运笔之流畅,可谓妙手偶得、厚积薄发,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与其说这是一篇赋中精品,不如说它是一篇诗之绝唱。

    龙门石窟闻名天下,古往今来,撰文写诗对其进行讴歌的文人骚客不计其数,而写《龙门赋》的却只有三人,一个是唐朝的卢□*,一个是安徽大学的孙以昭,另一个就是当今的孙继纲先生。卢□*和孙以昭的《龙门赋》只有600多字,无论是从立意或者是从谋篇等方面,都不能与孙先生的《龙门赋》相媲美。孙继纲的《龙门赋》堪称一篇龙门史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