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年前我披着时间 逆着风走过燕然山

(2009-11-30 17:23:35)
标签:

杂谈

燕然山

  

  

 

    看电影《花木兰》,再次听到了张靓颖唱的插曲。(电影《画皮》中的主题曲《画心》至今依然百听不厌。其中有一句“多年前我披着时间 逆着风走过燕然山”。其实每个人都走过自己的“燕然山”。。。。。。

    偶然想起一句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想想自己奔三的人了,仍然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成就,燕然未勒心中不免有些许惆怅.在网上查到“燕然勒铭”的典故,以激励自己,努力一下,找到生命中的燕然山!!

   这句诗来自于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此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今陕西延安),守边四年,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上阕写塞外秋光,作者用“雁阵、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构成了塞下秋时的特异景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由于“燕然未勒”不能还乡,伴着悠悠的羌笛声,“征夫”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此词属边塞词的先声,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其先邠(今陕西彬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是北宋诗文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诗多反映民间疾苦,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留下来的词仅有六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炙人口,其风格苍凉悲壮,真挚清隽。
   全文为: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燕然勒铭”的意思是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后附的《窦宪传》:“(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用到这个这个典故。

     燕然勒铭其实是胜利者的举动。因此,古代诗词中用此典故,首先是表示胜利,如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暗示都护已经取得战斗的胜利,正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呢!也能用来表示建功立业的向往或希望,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言下之意就是还要留下唐代将领的名字,以此激励朋友在从军守边的战斗中建立功勋。宋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少年期,功名事,觅燕然。”说明自己少年时也有着建功立业的愿望。

    前线将士的归来和是否能取得胜利有关,因此这个典故也用在抒发戍守者的乡愁和闺妇的思念。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从戍守者的角度写的。而李白《长相思二首之二》:“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唐皇甫冉《春思》:“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则是从闺妇的角度来写的。

    戍守边塞,杀敌立功,这毕竟是边塞战事。从边塞和平的角度说,这个典故又与和平安宁的希望相对,明代杨光远《红门雪望》:“儒生追忆燕然事,昭代和戎迈古今。”是从这个角度来用典的。

 

燕然山
  山名,即今蒙古境内杭爱山。
  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
  公元89年夏。窦宪、耿秉走出朔方郡鸡鹿塞,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开战,大败之。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中护军班固受窦宪之命刻石记功。并在后来的金微山之战中彻底解决了历时三百年之旧的匈奴之患。
  窦宪是个皇亲国戚,但是在这点上并不能过多的指责。因为在汉朝多数领军作战的将领去领军作战都是依靠了裙带关系的,包括卫青、霍去病。但是在作战目的上窦宪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信,增加政治资本。这点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等人完全不同。此外西汉时匈奴汗国正如日中天。而东汉,匈奴开始没落,而东汉中央政府虽开始腐烂,但是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保存。但是不管怎样,窦宪完成了霍去病等人的理想,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并且深深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这是卫霍等人无法做到的。燕然战役在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一页,在经过三百年的潜伏之后,它的影响开始在欧洲发作,引起了罗马帝国的瓦解。欧洲人不知道燕然山,更不知道窦宪。但是这两个名字却改变了他们的历史。
  金微山之战后北匈奴汗国残余部众在大漠不能立足了,于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遥的黑海北岸。当地原居民西歌德部落受不了北匈奴的压力,向西侵入了多瑙河上游。原住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受不了西歌德人的压力,向西侵入了罗马帝国。罗马终于亡在这些野蛮民族手中。
  北匈奴这次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历时了差不多三百年,以至脱离了中国历史的范围。而南匈奴,永远成了中国的附庸。东汉末年(三世纪初),它的最后一任单于(42任)到了邺县拜见当时的汉丞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匈奴汗国终于名存实亡了。匈奴民族也最终为汉族融合而消失了。
  柏杨有评:窦宪是皇亲国戚,也可以说不是一个好人。但是燕然山战役对国家的确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功过是非应该分明。我们有理由去歌颂。但是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行,反不如一个儒家学派知识分子的一件酸溜溜的屁事,占据的篇幅要多。多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文化事迹,被迂腐盲目的没有原则的反战思想埋没掩盖。这是中华文化遗产中最严重的缺失,严重的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气质。中国人的孱弱退守,原因在此。
  窃以为:窦宪此人,还不足于卫青、霍去病等人比肩,但是燕然战役的功绩战果是不应该被淡忘的。诚如柏杨所说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气质的确是这样。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鼓吹战争,但是我相信“和平”二字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说。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找回那种遗失已久的“汉唐气魄”;那种投鞭断流于湄公,驻营饮马于贝加尔的英雄气概;那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心勇气。

燕然山之战

  汉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骑兵围歼于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的作战。
  二年,匈奴袭掠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杀掠吏民;三年春,匈奴袭掠五原、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杀汉两郡都尉。三月,武帝刘彻遣李广利率军7万从五原出塞击匈奴。匈奴单于闻汉军至,徙其辎重于郅居水(今蒙古北部之色楞格河),左贤王驱其部众渡余吾水(今蒙古境内土拉河)至余吾水北六、七百里之兜衔山。单于自率精兵渡姑且水(今蒙古图音河)。汉军至,匈奴以右大都尉卫律(西汉降将)率5000骑击李广利军于夫羊句山峡(约在今蒙古达兰扎达加德附近),被汉军击败,死伤数百人。汉军追击至范夫人城(约在夫羊句山峡以北)。时李广利曾因与丞相刘屈?相谋立李夫人(汉武帝宠姬,李广利之妹)之子昌邑王为太子获罪,其妻又因巫蛊被捕,欲深入击匈奴以求功赎罪,故冒险北进,遣护军率2万骑渡郅居水,与匈奴左大将、左贤王2万骑苦战一日,杀左大将,斩俘甚众。李广利退军至燕然山时,匈奴单于知汉军疲惫,率5万骑遮击广利军,杀伤甚众。当夜,单子军挖数尺深之堑壕于汉军前,又从后击之,汉军大乱,为匈奴围歼,李广利降匈奴。为配合李广利作战,遣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军3万(一说2万)出西河(郡治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境)、重合侯马通(一作莽通)率4万骑出酒泉击匈奴,均无功而返。
  点评:此战,匈奴单于采取主力远移,待汉军疲惫时进行反击的战术,获得成功。汉军兵力分散,用人失误遭惨败。此后,汉武帝下诏罪己,停止对匈奴的反击。燕然山之战,是汉武市在位期间与匈奴的最后一次大战,也是他用兵匈奴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这次败仗,使汉武帝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悔远征伐”。长期的战争,不仅使国力遭到巨大的消耗,导致国库的空虚,而且人民的路役赋税负担极其沉重,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大批逃亡,武装起义不断发生。这一切,使汉武帝意识到,无限制地对匈奴发动战争实在得不偿失。他经过深刻反省,决心改弦更张。征和四年(前89年)六月,遂发行著名的轮台诏令“探陈既往之悔”,从此,汉武帝不再主动出兵进攻匈奴,由尚武而转向重视农耕,重新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