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残破之中仍能一窥当时的气派
他年幼时衣不遮寒食不果腹,穷木匠父亲传给他的只有一套木工家什。
可几十年后,他却快速成长,拥有地跨三县的广阔土地和海域。在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富庶之地设立100多家商铺,拥有150余亩的一座城池,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大亨,他的庄园被成为“山东排名第二的地主庄园”。
地主是万恶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每每提及,人们总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揪出其祖宗八代来,挨个骂个痛快。
可是,即墨金口人谈及大地主李秉和家族,以及他们用万贯家财修建的豪华庄园,为何却都带着敬意和褒奖,心怀感激?
在没有福利彩票、房地产、互联网的300年前,没有丰厚家业的李秉和,创造了一个商界奇迹,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快速致富之谜。
想探究这个谜,随我到李秉和庄园走一遭,在残垣断壁与老人口舌之间,寻得一些蛛丝马迹,串联起这个显赫家族的神秘兴衰史。
一座坚不可摧的私人城池
这是一座没落的地主庄园,却无处不在地彰显着当地居民悠闲的生活气息、曾经的辉煌,延续的热情和与人为善的包容气氛。
一进村子口,看到了两边摆满海鲜摊的小街,各式各样的小海贝,在海鲜盆中时不时的碰着水珠,让村子充满海的潮润和腥味。

大概是风水太好,连鱼都长这么大个儿
几个年轻人正坐在村子旁玩扑克,其乐融融。表明而来意以后,他们便放下手中的扑克,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向我唠起了李秉和庄园。

悠闲是当地民众的生活写照
这个残败的庄园有150余亩,背依青山,面朝大海,两翼是平坦肥沃的土地。
一条长达270米的大街,将整个庄园分成东、西宅。东宅名曰“尚礼堂”,有房180余间;西宅名曰“尚敬堂”,有房140余间。
曾经,庄园被高大厚实的城墙包围。城墙周长约1.5公里,高5米,顶宽4米,全由三合土夯筑,内外墙壁砌为砖石。

李秉和庄园全貌还原图
城墙上,“能并排跑开两驾马车”。庄园的壮丁个个荷枪实弹,在城墙上日夜巡回,以防东北的胡子和其他武装力量的侵扰。城墙顶外侧筑有女墙,并建有炮台。
城墙开南、北、东三个城门,皆为砖砌拱门,南、北门上筑有古式城楼,青砖绿瓦,气势宏大。城墙外挖有城壕沟,常年积水,吊桥悬空,可攻可守,大有城池堡垒之势。
看来,这里的人们很愿意对外人讲述李秉和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小伙,似乎对李秉和的家史颇有研究,见我们为了解李秉和专程赶来,不禁有些激动,于是,索性离开牌桌,抓起一件白衬衫穿在身上,几下收拾利索,自告奋勇地为我们当起了导游。
在他的带领下,我来到了据说是当时大庄园西宅宴客厅的小院子。
谁是山东第一地主庄园?
既然这么气派的庄园,也只能在山东排名第二,那么,谁是第一?
这就得从西宅宴客厅说起。
一进门,一棵树冠繁茂的大法桐映入眼帘,斜斜的单薄树干和硕大的树冠对比起来,以至于我担心它会倒向一边,在城市是难以见到这么富有生机的法桐。
据说豪门一般都会有祥兆,大概就是说的这棵树吧。

法国梧桐生机盎然,但主人家的盛景早已不再
小伙子口齿伶俐地为我们介绍,就在那棵树的附近,李家曾植有一棵耐冬树和玉兰花,各树径周长约1米余,高出房顶,每逢盛花期溢香扑鼻,沁人心肺,可惜的是,1938年日寇入侵后均被劫走。
青石青砖青瓦建造的高大宽阔的大豪宅,现在看起来依然坚固无比,前几年还被当做粮食仓库来用,可见这房子有多大。只是现在,房顶生长着缕缕野草,似乎无声诉说当年的故事。

小伙子对这座庄园描述得绘声绘色
而在这所宴客厅中,确实发生过流传齐鲁的关于两大地主斗富的故事。
传说当年,李秉和路过栖霞,见栖霞牟氏庄园主人牟墨林在指挥长工干农活儿,便随口哂笑道:“原来这里还有个土地主啊!”
牟墨林听了自然想争口气,便把李秉和请进自己庄园,不但山珍海味好生侍候,还带李秉和看他们牟家人居住的
“老爷楼”、“少爷楼”、“小姐楼”……大肆卖弄炫耀。
而李秉和不动声色,只是约牟墨林改日到周疃李家庄园作客。
几日后牟墨林进了周疃李氏庄园,竟连李家的宴客厅都不敢进。
因为李家的宴客厅下设鱼池上铺水晶,打眼一看,简直就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鱼塘!
少见识的牟大财主露了拙,倒也心服口服。

李家旧物依稀透露出当时的风光
这两个山东最大的财主斗富,比西晋富豪石崇砸人家的珊瑚树文雅多了!受李氏刺激,栖霞牟家很快也涉足商业,以至于后来积累的财富超越了李家,成为北方第一财主。
攀比心理作祟,牟墨林也修建了更为气派的私人庄园——牟氏庄园,又叫牟二黑庄园,位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成为山东第一地主庄园。
穷木匠李秉和的第一桶金
穷木匠李秉和因何发家?
这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行至又一路口,看到几个下棋的老人。老人口中故事多,我们打断他们的棋盘厮杀,想从他们那里,探访到了李秉和最成功一笔生意的故事。
我们的问题一出,几位老人纷纷呵呵笑着,手指却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老人。他们说,这段故事,这位老人最了解,因为,他也是村子里年事最高者。

老人们闲来无事下下棋,倒也安逸自在
可是,这老者目光涣散,听力不好,表达也不清。为了从他口中套出故事,随行的同事不得不提高嗓门,凑着他的耳朵喊我们的问题。直到他听懂了,才缓缓地给我讲述几句。
话说300年前的一个阴霾雨季,从木匠专做贩私盐生意,并小有成就的李秉和北下江南,行旅途中,突患痢疾,憋得紧就地解决内急。起身的时候,无意间拔起了一颗正在生长的棉花苗。忽然,他发现棉花的根须大多数都烂掉了,只剩靠上边的一小部分勉强活着。
熟知农事的李秉和明白,连日的雨涝,导致了棉花的大面积烂根。连着拔了几棵棉花以后,他确认了自己的判断。
天生敏锐的商业头脑,使他迅即捕捉到这个尚无人觉察的商机。于是,他马上撤离贩卖私盐的赚钱行当,通过一切关系筹钱,调集一切力量囤积棉花。待到棉花绝产的迹象显露,这个叫李秉和的即墨人,已经控制了大江南北数省的过冬用棉!
白花花的银子流了进来,据说,连当时的朝廷,都和李秉和签订了棉花购买合同。
凭借投机棉花生意的暴富,李秉和彻底完成从一个投机商贩到地主兼资本家的跨越,不但兼并了七万多亩的田地、山林和滩涂,还陆续创建了一百二十家“春”字号店铺(李秉和字春台)的庞大商业帝国。
之后,家业财富猛增的李秉和,仿照即墨古城,为自己修建了李秉和庄园。

朱门大户的荣耀,已经变成了历史供人观瞻
一座为妓女而修建的奇特建筑
走进西宅,看到一所叫“乌龙院”的房子,也是颓废不堪。
随行的村民说,这座房子,是当时李秉和四世孙李荃初,为了一个从济南买来的妓女单独盖的房子。
这所藏娇金屋经受不了岁月的洗礼,半边的盖瓦已经塌陷。房子颇有西式风格,仔细一看,宽大的门窗,弧形的窗框门框,气派之迹犹存。

破败的藏娇屋讲述一段“财子佳人”风流韵事
一位农人骑着摩托车迎面而来,车筐里是刚刚被摘下的茄子。原来这院子,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菜园子。放眼望去,翠绿一片,硕果累累。
我们又将其拦截,不曾想歪打正着,他还真把这段故事给讲了出来。

地主庄园里种茄子?这在旧时简直不敢想象
原来,这李氏家族的第三代掌柜李葆初的胞弟李荃初,是一个风流的阔家少爷。有一年他帮家族巡查各地的商铺时,在济南的青楼遇上了让他神魂颠倒的名妓,已有妻室的李荃初决定纳她为妾,于是,不惜重金将其购买,并托运至自家庄园。
信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儒商李秉和,定下了严格的家规,非明媒正娶不能入正堂,李葆初也坚决反对他迎娶这个妓女。
可是,美人关难过,有钱的男人,遇上漂亮的女人,那可真是更难过。没有办法,过不了关的李荃初,只能另外盖一间新房来供两人居住。
在古代,一般比较抢手的女人,不仅色美,而且大多都有才。这个破屋子的样式,就是那位多才多艺的妓女,根据西洋建筑设计的。
这小女子,可谓中西贯通呐,是个人才。也难怪李荃初过不了关。
然而,当年恰值家丧,年内不能办喜事,李荃初为了不让心爱的女人在客栈过年,决定在大年初一办喜事,于是,就在三九寒天修造了这所乌龙院。
北方的冬天寒冷异常,再加上吹个不停的海风,地冻三尺的情况下这所房子动工了。砌墙的时候,刚把水倒进泥里就冻上了。后来,李荃初又叫人拿大铁锅烧开水和泥,但开水也有冷的时候,冷了照样冻住。
这可愁死李荃初呐。
可是,这个世间真是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您瞧,这财大气粗的李荃初,竟接受了一个老瓦工的馊主意——在开水中倒入烧酒,这样,泥土就不容易冻结了。据说,此次铺瓦花费了数百斤的上好烧酒。
粉刷内墙的时候问题又出来了,因为房顶和外墙用酒和泥倒是没所谓,内墙用酒,人进屋子就是不喝酒也会醉倒。老瓦工又支了一招馊主意,那就是用小米熬汤不上冻,成袋小米被熬成了米粥,糊在了内墙。
就这样,这个不大的乌龙院,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成就了李荃初的一桩美事。
正是李秉和后人中出现了李荃初这样的纨绔子弟,不善经营,却大肆奢侈,最终导致了显赫家业的没落。 到了民国年间,李秉和庄园已经成了残垣断壁。1945年秋,即墨一带解放后,李秉和庄园的墙被彻底拆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曾经气势恢宏的城墙已不见踪迹,唯有几厅衰败的院落,几颗苍郁的老树,见证着这座庄园的兴衰荣辱。
而李秉和的故事,却在坊间广为流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