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口腔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2009-09-18 12:42:51)
标签:
杂谈 |
——在第二十一个全国“爱牙日”之际访中华口腔医学会王兴会长
今年9月20日是第二十一个全国“爱牙日”,活动主题为“维护口腔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旨在进一步强化公众对口腔卫生的关注,普及口腔卫生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口腔卫生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中老年人患龋率分别为88.1%和98.4%,牙周健康率分别为14.5%和14.1%,并且大多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因此,改善群众口腔健康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
2009年9月10日,记者就今年的“爱牙日”主题对中华口腔医学会会长王兴教授做了专访,他介绍了目前我国口腔保健的现状以及与国外的差距,并就口腔保健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任务做了解读。
我国国民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口腔健康是反映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体健康的10大标准之一,即:“牙齿清洁,无蛀牙,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健康的口腔具有咀嚼、发音和保持面部协调美观的作用。2005年我国组织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5岁儿童患龋率为66%,比十年前(76.6%)呈现下降趋势。这一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在口腔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进食含糖食品的增加,按照国外龋病发生率的规律显示,随着含糖食品摄入量的增加会导致龋病的大规模爆发,而我国5岁儿童的患龋率十年间降低了11个百分点,我国儿童减少了1000多万颗龋齿,这正是20年来不间断的开展“爱牙日”和其他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结果,这可以说是了不起的成果。
但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35~44岁中年人患龋率为88.1%,只有35%的人每天至少刷牙2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龋率则高达98.4%,而他们的牙周健康率仅为14.1%,老年人人均缺失11颗牙。我国全民的口腔保健意识仍然十分落后,在调查中全国有46%的人从没有看过牙,90%以上看牙原因是急、慢性牙痛和其他口腔问题,定期检查和寻求预防措施的很少,甚至不到3%。老百姓“牙病不算病,疼起要人命”这样的落伍的观念和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仍然极大地制约着口腔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口腔卫生发展水平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可以说更是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口腔卫生的整体水平还十分滞后。
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现,已经不断证明口腔疾病不是仅仅局限在口腔,它是全身多种主要疾病的病因,也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口腔疾病与大家熟知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入性肺炎、神经内科疾病、胃肠道系统疾病、肥胖病、艾滋病等以及对孕产妇的危害都有着重要的关系。
研究发现牙周疾病,尤其是牙周炎,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牙周干预治疗有望成为降低冠心病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中等程度牙周炎的患者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1倍,重度牙周炎者是正常人群的3.1倍;牙周疾病与晚期流产呈正相关;80%的吸入性肺炎是由于吸入口腔、咽部含有细菌的分泌物导致;30% 的艾滋病患者首先出现口腔症状,牙周炎还可能会激活潜伏的艾滋病病毒,等等。这些研究结果让我们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大大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领域,对全身疾病的防治也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而且口腔可能成为检测许多系统全身性疾病的窗口。今年“爱牙日”的主题“维护口腔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口腔与全身健康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口腔疾病非小事”。
全民口腔保健工作任重道远
从1989年成立了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负责全国口腔疾病预防的组织工作,协助政府制定了我国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规划,进行长期、艰苦的口腔健康教育和观念启蒙,取得卓著的成绩。目前,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和中华口腔医学会与卫生部口腔卫生处紧密合作,积极组织全国的牙病防治工作。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也参与广泛开展社区健康促进、农村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组织领导了10多年“全国爱牙日”活动和为期一年的“牙防新长征”活动,为规范和发展我国口腔预防医学和牙病防治事业发挥了主导作用。现在老百姓都知道了“每天要刷两次牙”、“要用含氟牙膏刷牙”等一些口腔卫生常识,这些都与多年来的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分不开。
中华口腔医学会多年来也协助政府在口腔健康促进、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口腔专业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开展“牙防新长征”、“口腔健康促进西部行”等声势浩大的口腔健康公共教育和宣传活动,不仅在技术、人才方面对口腔保健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扶,更重要的是让口腔卫生保健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推动当地政府增强了对口腔公共卫生的重视和支持,让老百姓的口腔保健意识得到极大地提高,这实际上也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医疗经费。今年9月,即将在天津举行“健康口腔、微笑中国”的主题活动,旨在选拔和培养一批口腔健康教育专家,让他们把口腔卫生保健常识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给普通大众。提高全民的口腔保健意识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这也是中国口腔卫生事业发展的根基。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政府投入在推进国家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我国对口腔卫生保健方面的政府投入存在严重不足,甚至连巴西、泰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投入都不如。香港特区的口腔保健事业,每年有约190亿港币的投入;台湾口腔保健费用占全民健保费用(3700亿台币/年)的七分之一。因此,加大口腔卫生专项经费的投入,如加大支持窝沟封闭预防龋齿、氟化物防龋、牙防适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势在必行。北京市提出2009年四句话的公共卫生课题:“假牙镶上去、眼镜摘下来、血压控制住、体重降下来”,这一政府决策非常英明,表明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认识与投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我们如此庞大的国家和全民口腔健康需求来说仍是“杯水车薪”,这一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最后,王兴会长与我们再次共同温习了促进口腔健康的方法:
1.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2.使用牙线、间隙刷等清洁工具;
3.使用含氟牙膏、氟泡沫、氟涂漆等氟化物;
4.少吃含糖食品,减少甜食次数;
5.戒除烟酒,不嚼烟草和槟榔;
6.不吃过烫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7.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龋齿【qǔ chǐ】(dental caries)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发病开始在牙冠,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未经治疗的龋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龋齿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龋齿的继发感染可以形成病灶(focal infection),致成或加得关节炎、心骨膜炎、慢性肾为和多种眼病等全身其他疾病。
1.蛀齿。牙齿发生腐蚀性病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齐 中大夫病龋齿。”
张守节正义:“《释名》云:龋,朽也。虫啮之缺朽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蜀羊泉》:“疗龋齿,女子阴中内伤,皮间实积。”
2.牙齿外露。《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元膺 为人猳喙龋齿,多材艺。”借指石榴裂露其子。 清 吴伟业 《石榴》诗:“ 江 南逢巧笑,龋齿向人开。”自注:“ 江 南石榴多裂。”
治疗龋齿的主要方法是充填。即将龋坏组织去除净,作成一定的洞形,清洗、消毒以后,用充填材料(filling
materrial)填初,并恢复牙齿缺损的外形,龄坏即可不继续发展。浅龋充填效果最好。中龋和深龋的治疗,在去净龋坏组织以后,有时洞底已接近牙髓,就需要在洞底加一层护髓剂再填初。有时深龋在去净龋坏组织以后牙髓就暴露了,就需要先采取牙髓治疗,然后才能填充。充填材料主要用银汞合金(amalgam)或复合充填树脂(composite resin)。乳牙因要换牙,可以用玻璃离子水门汀(glass sonomer
cement)填补(暂时性充填材料)。
没有形成龋洞的衩期龋,可以用药物治疗的方法,能达到一定的疗效。恒牙常用氟化钠糊剂涂擦龋损;乳牙可用氟化双胺银(涂擦后有变色,故不用于恒牙)。涂药治疗后,仍可能复发,需要每半年复查一次。因此,治疗龋齿,愈早愈好。
龋齿的中医治疗
龋齿的发生与口腔不洁有关,但牙齿的位置不好,发育不良,牙面的沟裂等,都是食物残渣易于积存之处,是龋的好发部位,但须早防,早治。龋深则引发牙髓炎,根尖脓肿,进而侵犯牙糟骨等。
(一)中药治疗
1.若齿龈红肿热痛或有寒热,口有秽臭,或齿孔出脓,苔黄腻,脉弦数者,为风热实火,治以清泄阳明实热。方用:生石膏30克、竹叶6克、生山栀9克、银花16克、连翘15克、赤芍10克、胡黄连9克、黄芩9克,水煎服。
2.若齿龈不肿,其痛日轻夜重,徽寒不热,口无秽臭,齿根易于动摇,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为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生地25克、玄参10克、麦冬12克、丹皮9克、知母9克、黄柏6克、川牛膝9克、金石斜10克、肉桂3克,水煎服。
3.龋齿止痛方:
①生地12克、冰片1克,共捣为小九,痛时将丸放于龋洞处。
②花椒1粒,放于龋洞上,用力咬住。
③白胡椒末1克、青盐0.5克,棉花包塞龋洞内。
④樟脑末1.5克、薄荷2克,共研末,棉花包咬痛齿上。
⑤蜂房1个,研末塞入龋孔之内,亦可煎汤含漱。随即就可消除龋齿疼痛。
4.针刺治疗:实火痛,上齿取下关、内庭,下齿痛取颊车、合谷,均宜用泻法,留针10~15分钟。虚火痛者,在上方基础上加补太溪穴、泻行间穴一定要分清虚实,不可混淆。
【病因学】
龋齿是多因素疾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细菌、饮食、牙和唾液,三者相互关联,缺少一个方面都不能发生龋齿。当前学者们认为唾液作为牙齿的外环境,是重要影响龋病的因素。
1.细菌龋齿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细菌在龋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公认龋病是细菌病致龋的细菌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粘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这种粘合物叫作牙菌斑或菌斑(dental
plaque)。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脱钙、溶解。临床调查证明口腔中菌斑多的儿童龋齿也多。
2.饮食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
牙齿发育时期,营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钙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如果食物中含有的矿物盐类、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磷、维生素B1、D和氟等不足,牙齿的抗龋性就低,造成龋齿发病的条件。乳牙在胎儿期即已发生、发育和钙化,母新乳期的营养,对胎儿乳牙的发育虽然没有决定性影响,但加强母体营养仍对乳牙钙化有利的。除非母体患严重代谢障碍病或遗传病,一般乳牙不易受到严重影响。
3.牙齿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牙齿咬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胞和食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容易患龋齿。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齿。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起着缓冲、洗涤、抗蓖或抑菌等作用。量多而稀的唾液可以洗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屑堆积。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助长菌斑形成和粘附在牙齿表面上。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影响其缓冲能力,也影响细菌的生活条件。
龋病的危害性
(1)经常造成牙根尖等部位的炎症,严重时局部肿胀;如脓液和细菌被吸收,可引起败血症或菌血症。
(2)坏牙根不能咀嚼食物;加重胃肠道负担。
(3)对于老年人来说,严重龋坏可造成大部分牙齿缺失或全部缺失,加重了老年人的胃肠负担,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儿童龋齿的8大危害性
1、牙体缺损,涉及多个乳磨牙时可降低咀嚼功能。
2、龋洞内食物残渣滞留,细菌聚集,使口腔卫生恶化,影响恒牙发生龋患。
3、乳牙根尖周炎影响继承恒牙牙胚,造成其釉质发育障碍及正常萌出。
4、乳牙因龋早失,造成恒牙间隙缩小,因间隙不足发生位置异常。
5、乳牙龋坏破损的牙冠易损伤局部的口腔粘膜组织。
6、乳牙龋坏严重,造成咀嚼功能降低,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对颌面部和全身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7、乳牙龋病发展为根尖周病可作为病灶牙使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病灶感染。
8、影响美观和正确发音,还会给儿童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流行病学】 龋齿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乳牙患龋率高峰约在5岁左右,恒牙患龋率约在15岁左右。根据上海市1981年调查材料,在15059名幼儿圆儿童和中小学学生中乳牙患龋人数为8523人,乳牙患龋率为56.62%。4岁时患龋率达65.92%,9岁为83.57%。
据1983年北京地区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城郊区7岁儿童恒牙患龋率平均为48.88%,12岁为67.29%,17岁为73.61%。一般农村较城市人口恒牙患龋为低。资料表明城市人口恒牙患龋率平均为63.65%,平均龋牙数为1.67颗;农业人口患龋率为55.67%,平均龋牙数1.27颗。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有别,患龋情况也有差别。因此,防龋工作应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
【临床表现】
龋齿最容易发生在磨牙和双尖牙的咬面小窝、裂沟中,以及相邻牙齿的接触面。前者称为窝沟龋,后者称为邻面龋。儿童发生在牙颈部的龋齿极少,只在严重营养不良或某些全身性疾病使体质极度虚弱时才可见到。根据龋齿破坏的程度,临床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1.浅龋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继而形成表面破坏。邻面龋开始发生在接触面下方,窝沟龋则多开始在沟内,早期都不容易看到。只有发生在窝沟口时才可以看到,但儿童牙齿窝沟口处又容易有食物的色素沉着,医师检查不仔细也会误诊或漏诊。浅龋没有自觉症状。
2.中龋龋蚀已达到牙本质,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病儿对冷水、冷气或甜、酸食物会感到牙齿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后,症状立即消失。这是在为牙本质对刺激感觉过敏的缘故。中龋及时得到治疗效果良好。
3.深龋龋蚀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或已影响牙髓。患儿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别对热敏感,一败涂地去掉以后,疼痛仍持续一定时间才逐渐消失。这时多数需要作牙髓治疗以保存牙齿。
深龋未经治疗,则牙髓继发感染或牙髓坏死。细菌可以通过牙根达到根尖孔外,引起根尖周围炎症。可能形成病灶感染。牙冠若已大部破坏或只留残根时,应将其拔除。
【预防】
预防龋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儿童保健工作,其基本原则是针对发病因素,采用相应措施。
茶水中含有丰富的氟和茶多酚成分具有明显的防龋齿的功效。因此,除养成喝茶的好习惯以外,最好还在饭后用茶水漱口以保护口腔卫生。另外,茶叶中的糖、果胶等成分与唾液在发生化学反应滋润了口腔的同时,还增强了口腔的自净能力。
1.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减少或消除菌斑,改变口腔环境,创造清洁条件是防龋的重要环节,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是刷牙和漱口。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使儿童从小养成口腔卫生习惯,学会合理刷牙方法。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细菌,减少菌斑形成。小儿可由家长用柔软毛巾或绒布擦洗牙齿。幼儿3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刷牙。尽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饭后漱口。睡前刷牙更重要,因为夜间间隔时间长,细菌容易大量繁殖。要顺刷,即“上牙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还要注意刷后牙的咬面。这样就可把牙缝和各个牙面上的食物残渣刷洗干净,刷牙后要漱口。不要横刷,横刷容易损伤牙龈,也刷不净牙缝里的残渣。1975年卫生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曾共同召开全国牙刷会议,制订了“保健牙刷暂行规格”。1989年卫生部又召开了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由牙刷分会委员会对“暂行规格”。幼儿的牙刷标准毛束不超过两排,每排5~6束,毛质要软,小学生使用的牙刷毛不不超过三排,每排6~7束。又制定了中学生牙刷标准,以备成人牙刷作为参考。
应该注意儿童的饮食习惯,按时增加各种辅食,多吃粗糙、硬质和含纤维质的食物,对牙面有摩擦洁净的作用,减少食物残屑堆积。硬质食物需要充分咀嚼,既增强牙周组织,又能摩擦牙齿咬面,可能使窝沟变浅,有利减少窝沟龋。
2.减少或控制饮食中的糖我国是以谷类为主食的国家,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物防龋是有困难的。但近年来,糖制食品和各种饮料显著增多。应注意宣传使家长教育儿童养成少吃零食和糖果糕点的习惯,睡前不吃糖,注意儿童三餐的质得。从幼儿就养成多吃蔬菜、水果和含钙、磷、维生素等多的食物。要尽可能吃些粗粮。要重视母乳喂养婴儿。近来国际上提倡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物、使用代糖(sugar
substitute)来降低龋齿,这在我国当前是不实际的,也是不经济的。最近据报导美国常用的某种代糖(aspartame)含有毒性,已经引起国际上的注意。
3.增强牙齿的抗龋性主要是通过氟化法(fluoridation)增加牙齿中的氟素,特别是改变釉质表面或表面的结构,增强其抗龋性。近代被认为效果较好的方法有:自来水氟化(central
water fluoridation)、学校饮水氟化(school water fluoridation)、牙面涂氟(topical
fluoridization)、含氟牙膏刷牙(fluoridetoothbrushing)、氟溶液漱口(fluorde
mouthrinse)等方法。
4.多喝[1]茶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自来水氟化防龋是由供水中心自动加氟化钠,使水的含氟量调节到防龋的适宜浓度。这是当前效果最好的方法。对自来水氟化法在国际和国内都有相反的两种见解,因此,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采用。我国广州曾试行实验区自来水氟化观察多年,由于加氟量计算不当(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参考量),导致广州地区儿童发生氟斑牙,引起了家长的不满,现已停止全面加氟。
我国地处三个地带,高氟地区很多,各地区水源、气候、农作物等含氟量均有差别,饮食种类和习惯也不尽同,因此,儿童每日摄氟量均需周密计算准确,因此,在我国强调自来水加氟防龋是不现实的。
总之,氟防龋方法在高氟区均不能使用,有氟斑牙的儿童也不应使用。
饮水氟化法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公共饮水中加入氟化钠,提高水的含氟量的防龋适宜浓度,由于这些儿童在园或在校时间的饮水量小,但加氟量要计算准确。
上述两种方法对发育期尚未萌出牙和已萌出的牙都有作用。
氟溶液漱口法适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在有医务人员或老师监督下,推荐使用0.2%中性氟化钠水溶液漱口,每周或每2周1次,含漱1分钟,不得吞咽。是较为可行的方法。
含氟牙膏刷牙法,一般浓度不超过0.4%氟化钠,儿童每天早、晚各刷牙1次,有一定降低龋齿的效果,较易推广,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佳辅助方法。
任何氟化防龋方法,都只能用于水源无氟或低氟区。高氟区不能使用。
总之,龋齿发病因素是复杂的,当前还没有一种能够预防新龋发生的最有效的单一方法。因此,预防龋齿要防治结合,既控制新龋发生,又要早发现、早治疗。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口腔保健工作,定期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进行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同时加强妇幼保健和营养卫生工作,保证身体和牙齿的健康,可以降低龋齿的发病率。
龋齿的辨证论治
胃腑实热型【证见】牙齿被龋蚀成龋洞,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疼痛,甚则痛不可忍。牙周龈肉红肿疼痛,口渴而有臭气,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祛湿止痛。
【方药】
1.主方清胃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黄连lO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升麻6克,露蜂房10克,海桐皮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l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3片,每日3次。
(2)银翘解毒丸(片),口服,每次1丸或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石膏细辛汤(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生石膏30克,北细辛3克。水煎2次,药汁混合,一半漱口,一半内服。每日l剂。
若药后每日大便稀溏超过2次,即停口服,只用作漱口。
(2)大黄甘草汤(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生大黄9克,生甘草3克。小火煎开5分钟,每日1剂。
肾阴亏虚型
【证见】牙齿上形成龋洞,表面污黑,牙齿隐痛。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或耳鸣,口渴不欲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而干,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茱萸10克,山药12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地骨皮10克,麦冬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每日2次。
窝沟封闭剂防龋齿
牙齿的咬合面有许多窝沟、点隙,此处是牙齿发育过程中钙化的薄弱环节,故该部位是龋齿的易发部位。
解决的方法是采用窝沟封闭剂把盲沟封闭起来,窝沟封闭剂的成份以高分子合成材料为主,将其涂盖在经酸蚀处理过的窝沟上,利用它的粘稠度、渗透性好、快速固化成膜等特点,将易发龋齿的窝沟封闭,如不脱落,其防龋效果达90%以上。窝沟封闭的固化方式有多种,可加光敏剂利用紫外光线照射固化,也可加单体、引发体和稳定剂等经一定时间自凝固化。近几年,又有应用光固材料与氟化物结合的方法来增强防龋的效果。
有效预防龋齿的三大纪律
龋齿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可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此外,龋齿的继发感染还可以导致关节炎、肾炎和多种眼病等。在临床上,根据牙齿被破坏的程度,可将龋齿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①浅龋:龋蚀破坏只局限在釉质,初期表现为釉质上有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继而牙齿表面遭到破坏,一般没有自觉症状;②中龋:龋蚀破坏已达到牙本质,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龋齿遇冷水、冷气或甜、酸食物会感到酸痛;③深龋:龋蚀破坏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或已影响牙髓,龋齿遇冷、热、酸、甜都有痛感,尤其对热更敏感。了解了龋齿的特性,从下面几方面入手进行防治很重要:
1.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是刷牙和漱口,尽可能做到每次饭后都要漱口,早晚各刷牙一次。小儿可由家长用柔软毛巾或绒布擦洗牙齿。3岁以上的幼儿则可以自己试着刷牙。
2.减少或控制饮食中糖的含量:家长应教育儿童养成少吃零食和甜食的习惯,尤其是睡前,要注意儿童三餐的合理搭配,养成儿童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钙、磷、维生素食物的习惯。此外,还要重视婴儿的母乳喂养。
3.增强牙齿的抗龋性:主要是通过氟化法增加牙齿中的氟素,特别是改变釉质表面的结构,以增强牙齿的抗龋性。目前被认为效果较好的氟化方法有:自来水氟化、学校饮水氟化、牙面涂氟、含氟牙膏刷牙、氟溶液漱口等。且任何氟化防龋方法,都只能用于水源无氟或低氟区,而在高氟区则不能使用。此外,有氟斑牙的儿童也不应使用氟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