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平乐郭氏正骨医院
平乐郭氏正骨医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742
  • 关注人气:3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济寺 

(2009-07-12 16:39:44)
标签:

杂谈

   广济寺,又称“弘慈广济寺”,座落在北京市阜城门内的西四,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于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广济寺大雄宝殿
  广济寺初名西刘村寺,创建于宋朝末年。据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学士万安所撰《弘慈广济寺碑铭》记载:都城内西大市街北,有古刹废址,相传为西刘村寺。莫究其兴废由,另清初余宾硕所作《喜云慧大师传》中称:“按宋末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家村。村人刘望云。自谓天台刘真人裔孙,得炼气法。一日,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求其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这就是史书关上关于广济寺缘起的记载。元朝时,西刘村寺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朝末年毁于战火。

圆通殿
  到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村民耕地时,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天顺(1457-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的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年)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
  这以后,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复工作,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斋堂、禅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壮观,富丽辉煌。
  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十三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都还拥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有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
  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烧殆尽。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的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维修。1959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
  1972年和1976年,广济寺进行了两次维修。今天的广济寺,在佛像的安奉和经典文物的收藏方面,在法器的陈设和寺院的布置与管理方面,都远胜前代。使古老的寺院更加多彩多姿,引人入胜。
  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观音殿)和多宝殿。
  东西两侧除钟楼和鼓楼外,还有整齐的配殿。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广济寺保存的最古建筑物,今称三字堂”。寺内西路四合院为中国佛教协会各部门的办公场所。三学堂后为《法音》编辑部。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曲径通幽,庄严寂静。
  广济寺供奉着不少明清时期的佛像,寺内还收藏不少珍贵的佛教经卷、碑刻等文物。
  在大雄宝殿有一个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铸造的青铜宝鼎,有2米多高,放置在刻花石座上,鼎身铸有佛教八供(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等花纹,造型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是珍贵的艺术珍品。
  大雄宝殿后壁悬挂着一幅《胜果妙因图》,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画师傅雯用手指所画,高5米,宽10米。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
  多宝殿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殿正中供奉着三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像,两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尼泊尔、印度、孟加拉、日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越南、美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来访人士赠送的珍贵礼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0多万册佛教经典、著作,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是研究中国佛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内还有172l一1753年甘肃临潭县卓尼寺能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经》,共231包,是佛教中的珍贵文本。
  地址:北京西四阜内大街25号
  电话:010-66174427/66172847/66150813/66171074
  传真:010-66160771
  邮编:1000034
  监院:演觉法师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712195951267.jpg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712195953315.jpg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712195954824.jpg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712195955932.jpg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712195956767.jpg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712195958901.jpg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712195959164.jpg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7122000543.jpg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7122003343.jpg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707/20077122004174.jpg

食物和药物一样,都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而我们的祖先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总结出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煲不同的汤来解决症状和保健。比如:夏天暑气重、湿气重,他们会煲“去湿料冬瓜汤”“土茯苓煲龟”等,而平常更为广泛的是煲“清补凉汤”,顾名思义:“清补凉”就是清中有补、补中有清,老少咸宜!


佛家养生百字诀

晨起未更衣,静坐一支香;穿著衣带毕,必先做晨走;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
寻常不苟言,言出大家喜;临机勿退让,遇事当思量;
勿妄想过去,须思量未来;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
就寝如盖棺,离床如脱履;待人常恭敬,处世有气量。

养生要有平常心

法量法师说,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并不代表否定现实;相反,因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长乐”。“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感恩,所以要克己而宽以待人。
——录自伽兰学堂


出家重戒律,在家重布施.布施者,舍得也.每月至少捐赠一次,每次最少捐赠一分.三年后习惯成自然.名利烦恼生老病死躯体轮回通通舍掉.

所谓病,可分为心病和身病两种,心病是内在的贪、嗔、痴等的业障病,身病是现今四大(地、水、火、风)失调的老、死病。治心病要用佛法;治身病可用世法(医术),若能二者兼施,则疾病易除。
学佛的功德,固然可以增福增慧,却病延年。但由于各人宿世的业力和现在修行的勤惰不同,就难免有点病痛,好比说,有一位贫民(喻病人),过去为了生活而负债(宿业),后来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学佛),月薪三千元(修行功德),照说他的生活应该过得很好(不应生病),可是他仍然是穷(生病),不过比以前好些(转重为轻),因为他赚来的工资(功德),一部分维持生活,另一部分要还债(生病),等到债还清了(宿业除尽),生活才能富裕(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