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平乐郭氏正骨医院
平乐郭氏正骨医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436
  • 关注人气:3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部语用司王登峰司长

(2008-12-18 14:58:24)
标签:

杂谈

诵读经典 浸润人生 传承文明

——教育部语用司王登峰司长就端午诵读晚会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专访

 

片头画外音:

端午节的精神内涵是什么?(节录)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也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共同特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家国情怀,天人境界。

在特殊的日子来诵读中华的经典,(节录)把传统节日和经典诗文的诵读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有一种归属感,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自己的诗篇。

敬请关注《中国教育报道》热点聚焦特别节目——话说端午,诵读中华

 

主持人:各位观众好,欢迎您收看我们的节目。明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了,这是继清明节之后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第二个民族传统节日。为了迎接这个节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主办)由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卫视联合推出一个“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端午篇”晚会。今天我们把这台晚会的发起人请到演播室,跟我们一起话说端午、诵读中华。来认识一下。

画外音:王登峰,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

主持人:欢迎您!王司长。

王登峰:谢谢!

主持人:端午节大家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说到端午节起源,是不是只有这一个起源,或者说真正的来源是怎样的呢?

 

王登峰: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也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共同特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家国情怀,天人境界。(主持人:家国情怀,天人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在纪念我们这个民族中非常优秀的分子。他们当中有的被我们当成神,有的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被我们纪念。跟端午有关的,屈原是其中的一个;另外,比屈原早一点的伍子胥也是被逼自杀,他的尸体被抛到江里后,很多人也去沿江搜寻他,可能也是与端午的诠释有关的;另外还有一个人,也是跟端午节的另一个名称叫做“女儿节”有关的。东汉时候的曹娥,她的父亲被淹死后,她沿江痛哭,最后也跳江自杀,结果三天以后,她抱着她父亲的尸体到了岸上,当然是漂出来的。(主持人:传说)这些都体现了我们说的家国情怀。屈原、伍子胥都是忧国忧民,这一点被后人永远地纪念。曹娥是为了自己的父亲。(主持人:非常地孝道)对,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中国人过了两千多年的一个节日,这样的一个节,今天我们再去过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体现这样一种家国情怀和天人境界。

主持人:我觉得您这八个字总结得很有道理,那我们下面通过短片来了解一下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画外音: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传说,最为深入人心的是纪念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汨罗江畔,端午节还保留着抢龙水、开诗会的传统。端午节前,由拥有家传手艺的工匠们打造龙舟。端午节当天,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点龙睛,系龙头,最后进行赛龙舟。此外,端午节前后已进入初夏,端午节自古还是卫生节,家家户户要在门前挂艾草镇蛊,做香袋给小孩子佩戴,饮雄黄酒,这些都是为了驱虫辟邪。当然,全家人一起包粽子、品粽子,是端午节重要的内容。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最为古老和重要的节日。

王登峰:我们刚才讲的天人境界,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一直强调天、地、人三者是有机的一个整体。(主持人:和谐)那么,人的所有的活动都要根据天时、地利进行调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非常清楚的表现。在端午,是到了农历的五月初,在南方,天气应该是非常炎热了,瘟疫、毒虫、毒草开始出现,所以端午还有一个驱除瘟疫、挂艾草去邪、身体保健这方面的功能。

主持人:我们现在来总结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您觉得该怎么样来概括?

王登峰: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来讲,第一个就应该是爱国的情怀。屈原、伍子胥这样一些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甚至不顾自己的生死,这样的精神一直延续下来。另外,反映家人团聚,为了自己的亲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时,这也是爱国卫生运动的开端,可以说是反映了中国古人过去顺应天时、地利,调整自己心身和活动,把民族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想这些可能是我们现在过端午节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主持人:无论是爱国、无论是爱家庭,无论是我们搞……

王登峰:爱护自己

主持人:对,其实这些都是一个很和谐的一个过程。

王登峰:对。

主持人:刚才短片当中也提到有的地方会开诗会,是不是跟我们纪念大诗人屈原有关系?

王登峰:跟端午有关的最多的是屈原的《楚辞》、《天问》这些诗作。端午的时候,他的很多诗篇都会被人们诵读。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大家,他们也写了很多的与端午有关的诗篇。所以过节的时候,诵读一些经典的诗文,对于中国人习惯于一过节就是大吃一顿,朋友们聚会热闹一下,可能是另外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的习俗。

主持人:我觉得您说的这个很有意思,就是在过节尤其是过这种民族传统节日的时候,诵读一些以前大家纪念这种节日的诗词歌赋,会给人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王登峰:因为现在很多人其实已经很少接触这样的东西(主持人:除了小孩子上学的时候),但是,当我们诵读这些经典诗文的时候,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曾经在课堂里让学生准备一个课题报告,有的学生去阅读西方的文献,最后到课堂上报告。我要求另一些同学阅读一些我们中国的经典诗文、经书典籍里有关的内容,将他们整理出来做一个报告。最后做报告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些同学只做了两个月的功课,但是这一组的同学在报告的时候跟另外的其他同学却有很明显的不同。

主持人:不同在哪里呢?

王登峰:温文尔雅。

主持人:这是在遣词造句上,还是说总体的风格?

王登峰:遣词造句、言谈举止,包括身体语言。

主持人:是吗?两个月的时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王登峰:这些是研究生啦。我当时跟同学讲,其实这就可以看到我们中华经典诗文对一个人的文化熏陶的作用。现在很多学校也在开这种校本课程,鼓励学生、中小学生去诵读这些经典的诗文。我曾经到一个小学,这所小学的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已经将这项活动坚持了十年。他们的学生升入初中、高中后,语文老师的反映是他们作文的水平很好。第二,这些孩子的家长也都感觉到,这些孩子的表现他们也非常满意。(主持人:温文尔雅)甚至家长到学校去要求学校发一套书给他们,他们要跟孩子一起来读。所以我想由此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像您谈到的,也不是只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的记者也了解到在端午节这一天的时候,当地民间会有一些非常隆重的自发的诗会,我们去看一下它们的情况。

画外音:相传屈原就出生在今天的湖北秭归的乐平里,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以后,家乡的人们在向着山口的山坡上建了这座小庙,迎纳屈原的魂魄回到故乡。

这位老人叫徐正端,一生敬仰屈原虽历经磨难却矢志不渝。自从老人退休后,就一个人来到这里义务守庙。屈原被奉为中国第一位真正的诗人,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诗人节。每年的端午节,家乡的农民诗人们就会聚集在屈原庙,把自己创作的诗文拿出来交流。这个农民诗社有个很响亮的名字,叫“骚坛诗社”。

人物采访(徐正端):我们成立这个骚坛诗社,我退休以后来守庙,也就是为了继承屈原遗志,弘扬屈原精神,把屈原思想代代相传,传给后人。我们的华夏民族要永远地像屈原一样,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主持人:七十多岁的老先生,真的很让人敬佩。您刚才也谈到,就是中学生、研究生、小学生也好,他们诵读这些诗文的好处。那您能告诉我们,您特别喜欢或者经常朗诵的一首诗或一句诗吗?

王登峰:我经常会想起来的是闻一多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很现代的,但是它反映了很重要的一种情绪。他讲:“请你告诉我 / 谁是中国人 /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主持人:好有血性的一首诗!

王登峰:闻一多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看到中国山河破碎、诸侯争霸,也就是军阀混战。他确实觉得我们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在这个环境根本看不到了,那么我们炎黄子孙,作为荆轲、聂政的后裔,应该如何去收拾旧山河。这是诗人抒发的一种悲天悯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情绪。我之所以对这首诗有很深的感受,是因为我们现在其实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包括我们现在(因为我是负责语言文字工作的),我们现在的汉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语的影响,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很经意地,轻而易举地把我们的汉语变成一个拼盘的语言。

主持人:对,嘴巴里会带很多洋文。

王登峰:我们看大街上很多的标识,一个大厦、一个楼宇、一个场所的名称、招牌,差不多都要用中英文的对照,而且还有很多地方甚至都没有中文(主持人:对,只有英文),而且还有个大厦叫依斯特大厦,伊斯特是什么呢?就是英文的“east”,东方,它不叫东部大厦,不叫东方大厦,叫伊斯特大厦。我们的中文变成了一个给英文注音的东西。所以我想,谁是中国人,首先得是一个说中国话的人,用我们的中国话去诵读我们的经典。

主持人:对,您提到的这个事情,不光跟您的工作有关,实际上是跟每个人都很有关系的。从今年开始,教育部语用司,包括我们很多部门都在一起搞这个诵读晚会。那搞这样一个晚会,您觉得希望传达什么样的内容呢?

王登峰:我想,我们要传达两个信息:第一,我们现在过自己的节日,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节日的内涵,比如说春节、端午、中秋、清明这些节日是怎么来的?刚才一开始我们谈到端午的起源,那么每一个节日它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够让我们的国人更多地关注和了解我们自己的节日。只有了解了,才可能去热爱;只有热爱了,才可能去弘扬。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而被另外的一些看上去热闹、但跟我们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太直接关系的东西所迷惑。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诵读经典诗文,一方面推广我们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同时,让更多的人能够去亲近经典,亲近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

主持人:像您说的,我想在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诵读我们自己的经典会别有一番味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诵读晚会的一个宣传片,看看究竟是怎样的内容。

画外音:“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之“中华经典诵读·中华赞”群众性竞赛征集活动即将在全国开展。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内容,通过专题晚会和网络参与方式推出全民诵读、诗词歌赋创作、节日象征物征集等文化普及活动,集中展现中华传统,演绎民族文化,倡导节日文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段感悟经典、亲近传统的回归旅途,一场千百年岁月更替中浸润生命的欢乐盛会。曾经远离,重又亲近,在盛会中我们团聚。你好,我们的节日!

主持人:刚才我看了我们的这个宣传片,而且听说四个节日都要搞,那么清明的时候您已经参与了,而且端午的时候您也一直参与,做了很多工作。您能告诉我们,参加这样一个晚会,一个特殊节日来诵读经典,您的切身感受是怎么样的?

王登峰:清明晚会播出后,有一个中学校长给我打电话,他说:“我好多年以来没有看过这么高雅的一台晚会。”也就是说,非常安静地去听别人诵读那些耳熟能详的诗篇,让我们好像又回到那么一种跟我们很遥远但是跟我们又非常亲近的境界。(主持人:浸润生命)这也就是说,其实很多人在诵读经典以后,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又把传统节日和经典诗文的诵读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有一种归属感,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自己的诗篇。

主持人:我们中国人的归属感。

王登峰:现在中央提出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实,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就蕴含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家国情怀也好,天人境界也好,都是通过这些优秀的诗篇、优秀的文章传递给我们的,我们也有责任把它们传承下去。

主持人:刚才谈到这样一个诵读晚会是分四个时间来举行,清明、端午、中秋、春节,这样一种诵读的形式对于我们还原传统文化,而且让它们在新时期大放异彩,您觉得会有哪些意义呢?

王登峰:我觉得首先是让所有的人能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这四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因为我们诵读的都是经典的诗篇、经典的诗文,通过经典诗文所传达出来的是我们这些节日经历了上千年几百年以后所积淀下来,所浓缩的一种文化的基因。很多人过节可能往往不是很了解这些东西,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个节日的内涵后,我们对她的感情就不一样了。这是我们第一个要体现的,或者说我们第一个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就是我们站在现在的立场上,在现代社会里,跟远古已经离得很远了,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去既体现传统节日那种文化的基因,使它们能够传承下来,又能够结合我们现在的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有所调整,有所创新,也就是让传统节日真正走入民间?我们在探索一种更好弘扬节日文化的方式。比如说,我们提出以四大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诗词歌赋的征集活动(主持人:是让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知道,一个建筑可能因为一副对联流传千古,现在很多人可能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并不是很熟悉,如果我们能够征集出一篇《清明赋》,琅琅上口,大家都觉得非常美,这首赋能够流传下来,同时清明也就深入人心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能够把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经济状况、社会状况的变化而发生中断,被大家遗忘。

主持人:像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应该做哪些辅助性的工作?

王登峰: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对学生的课程设置,特别是课外的阅读、课外的活动,应该更多让同学们去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说在自然、历史、地理包括体育这些课程中,应该提供更多的关于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主持人:5.12地震以后,我们所有的人都非常悲痛,我们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我看到你们(语用司)在做一个抗震救灾的诗歌作品特别征集活动,现在征集到的作品会不会在端午的这场晚会上诵读?

王登峰:这次端午晚会的诵读里面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因为我们这次主要还是以端午这个节日为主题,所以可能会有一、两首,这一、两首可能也不一定是我们征集来的。但是,我们下面可能要筹备一个专题的诵读晚会,(主持人:就是专门为我们的抗震救灾?)对,因为我们这个征集诗文的活动5天以内就征集了200多篇,(主持人:而且质量应该都还是很好的……)质量都非常好。作者几乎涵盖了社会各界的人士,有小学生的,有中学生、大学生的,有教授的,也有普通工人的,还有海外的投稿,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在面临巨大灾难时的一种高度的凝聚力,而且很多人能够用诗篇把它表达出来,确实非常感人。

我的一个朋友是大学教授,他看到《成都晚报》刊登的一则消息,10个山东的农民听说四川地震后,查地图,找到地图后用一个尺子量了一下说,“从我们这到汶川直线距离只有25厘米,不远,我们走。”结果他们就开着农用三轮车,开了四天三夜,赶到了汶川地震灾区,然后把他们带的所有的东西卸下来之后,又帮助别人搭防震棚,好多人对他们说你们先休息一下,太累了,赶了这么远的路,他们说了一句话, “我们是农民,有的是力气。”我这个大学教授的朋友看了这篇报道后,写了一首诗,而且写得非常感人。

画外音:诗歌《人民的力量 写给十位山东老乡》节选,作者韩毓海:“也许被遗忘的太久太久 / 大山断裂处 / 屹立起你的形象 / 也许牺牲的太多太多 / 你把付出看的如此平常 / 你是大堰河 / 我的保姆 / 是大堰河的儿子 / 我的兄长 / 你向天塌地陷奔去 / 如同救世主日夜兼程 / 奔走在救苦救难的路上

王登峰:把我们整个山东的这10个农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对国家、对民族这样一种深厚的感情表现地淋漓尽致。所以我想,确实是抗震救灾过程中很多感人事迹感染了我们,才使得很多人,可能原来都不会写诗的,就能够用这样诗一样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也就反映了我们去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实也在促进我们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的提高。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司长!我们也期待着您说的这一场抗震救灾诗歌晚会最后能够呈现在我们大家面前,展现我们大家所有人这种家国情怀,再次感谢您的光临!

 

关于近日播出电视节目《对话经典》信息的通知

 

 

中国教育电视台为“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活动专门制作的《师说》特别节目——《对话经典》1-10集,将于12月2日至15日(周六、周日除外)每晚22:55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欢迎收看。

 

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谈语言文字使用问题

2008年11月17日15:39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