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下老人

(2008-11-06 06:42:00)
标签:

杂谈

  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专管婚姻的神,又称“月老”.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传说,谁与谁能成夫妻,都是月下老
人事先用红绳系足选定的,所以民间多有给他塑像、立庙,以求佑护的。
月下老人
一般红线是绑在脚上的。男左女右。只有带到脚上才意味着男女之间的。
据沈复沈三白《浮生六记》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于非烟非雾中。”月下老人
  我国不少地方都有月老祠。
  • 苏州——无锡月老祠,苏州太湖的月老祠,先到鼋头渚公园然后坐船过太湖到三山,就到月老祠门口有很多同心锁 
  • 杭州的月老祠, 杭州黄龙洞的月老祠可以求桃花姻缘符.月老祠在黄龙洞,黄龙吐翠里面 .
  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中有个月老殿,殿的两旁悬挂着一副对联,脍炙人口,对联云: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这就是千百年来许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
 日月潭月下老人庙

地址: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中山路292号

电话:(049) 285-6818

 

在著名的观光胜地台湾中部的日月潭,湖中浮出一小岛,上有一座小庙,小庙里也供奉着缔结良缘之神,月下老人铜像及玉岛祠碑记─愿天下有情人莅岛一游都成眷属。

 

日月潭月老庙,已有20余年历史。当初,有信徒梦见月下老人来托梦,因感其极为灵验,请人替祂塑造金身。原本供奉于日月潭光华岛,由南投县政府负责管理,终年香烟不断,因921地震移至龙凤宫,从各地前往祈求爱情顺利、婚姻美满的信徒仍不在少数。

 

据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说法︰恋人们只要在此摄影留念,就一定能够结下终生良缘。

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记载:唐朝韦固路过宋城,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检婚姻簿子。指媒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婚恋命定观艺术化一
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唐人以为,人的命运,不是自己可以确定和改变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录.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纪闻.王》),“人事固有前定”(《续定命录.韩泉》)。
唐人的这种前定观念,当然也表现在婚恋方面,“结缡之亲,命固前定,不可苟求”(《续玄怪录.郑虢州騊夫人》),“伉俪之道,亦系宿缘”(《玉堂闲话.灌园婴女》)。 
 

十渡月老石的传说
月亮湾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天上有个月老,月老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两块石头用红线系了从天空抛下人间。在坠落的过程中,红线隐身,石头自然分离,降落在世间不同的角落,变成可爱的娃娃。娃娃慢慢长大,转眼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根红线冥冥中牵引着彼此走到一起,结成夫妻,又吻合成一块完石。月亮湾的人们把这个故事叫做月老石的传说。月亮湾的人们还说月亮湾就有这样的月老石。如果一个人真心爱着对方,想和对方相濡以沫,白头偕老,那么就到月亮湾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月老石,在八月十五的夜里,心中默念着心上人的名字,把两块能够完全吻合在一起的小石头用红线系了,抛向空中,任它散去,便可以得到心上人的情感,与此相伴而终老。
月儿在遥远的地方听到了月老石的传说,匆匆地赶来了,她要找到自己的月老石,把和那个男人的感情用红线牢牢系住,再也不分开。月儿是个善良的姑娘,可她爱上了别人的男人,她深深的爱越来越想整个拥有那个男人,所以,她希望月老石的传说能够灵验,希望那个男人完完全全的属于她,又所以,她匆匆地来到了月亮湾。
到月亮湾找月老石的人真多,人们都被美丽的传说感染了,希望能够在此系下一份美丽的情感。可人们大多象征性的随便找了石头来系了,只有月儿是很认真地找寻着两个能够完完整整吻合在一起的月老石。找啊找啊……好几天过去了,月儿什么也没有找到,月儿哭了,难道那个男人真的不属于自己吗?
月儿的哭声引来了两位老者的注意,白发苍苍的一对老夫妻相互搀扶着走近了月儿。当听了月儿的伤心事时,老阿姨笑了,和老伴从地上随手捡起两块小石头,语重心长的看着月儿:“孩子,看,我们随着而拾的小石头就可以粘合在一起。”月儿惊讶了。“孩子,两颗心需要相互碰撞,两个人需要相互适应,两颗石头需要相互打磨。”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眼神充满了无限的甜蜜,深深感动了月儿。月儿终于明白了什么,擦干眼泪,坚强地看着老者也笑了……

历史上记载月老最有名的是唐人李复言《续幽怪录》关于韦固娶妻的故事(本书第五章第七节曾经述及)。这个故事流传极广,明人刘兑还编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间配偶》的杂剧,即演此事。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对黛玉、宝钗说了以下这段话:


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对以上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相信的。月下老人给他们以美好的憧憬;同时,其中包含的宿命论的思想也使一些不幸婚姻的当事人只能默默忍受。


至于拴红线, 后来成为一种婚礼仪式, 唐代就有记载。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 “牵红巾”,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中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拴红线、牵红巾或红布的风俗,至今在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

 

月老拉红绳的来历

唐朝时候,有一为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个老人席地而坐,正在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地问:“老伯伯,你在看什么书呀!”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韦固听了,自然不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再问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孩便是你的妻子。”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拿他开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再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韦固已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为什么她的眉心有疤痕呢?”相州刺史听了,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抱着她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道:“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变,且问得蹊跷,便反问道:“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韦固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合盘托出。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

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月下老人作主的。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遍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撮合的,所以,人们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牵红丝确有其事
   一般红线是绑在脚上的。男左女右.只有带到脚上才意味着男女之间的。
《定婚店》中的月老和《阎庚》中的地曹以绳系男女脚以订婚姻,是唐人命定观念在小说中的形象化呈现,而这一男女脚的细绳,虽为于小说家想象和虚构,也却堪称绝妙,我想,古代男女成婚仪式上拜天地父母时牵红带的安排,恐怕也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

其实,在唐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有用绳相系的方式来选择配偶的记载。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条中所载郭元振择妇之事,即是此类: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

此事《山堂肆考》等书亦载,张嘉贞有五女,郭元振不能确定到底娶谁,便用红丝相系而牵的办法挑选,这就是所谓的“红丝结褵”。当然,此事实出于传闻(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浅妄书》有辩驳,可参看),然亦可见此类婚姻观念与习俗在民间的起源与演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