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你的pc吧,云计算时代来了

标签:
杂谈 |
云计算应用元年能否到来?
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企业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近期,IT巨头纷纷宣布了各具特色的云计算计划,它们能否推动云计算进入应用元年?目前,云计算的发展还有哪些障碍?
http://soft.chinabyte.com/imagelist/2008/008/93x6d0xhzsgf.jpg
众巨头厂商纷纷推出了云计算计划,但云计算能否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时间来证明。
尽管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理论基础—云理论是计算数学领域的传统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等人早在1995年就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云模型,但直到最近,云计算才真正开始走向应用:亚马逊、戴尔、Sun、IBM、Google、雅虎和微软等纷纷宣布了自己的云计算计划。
IT巨头们围绕云计算概念有哪些计划?还面临着哪些问题?2008年能否成为云计算的应用元年?
巨头纷纷出手触云
在理论上,云计算指的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依赖的不是个人电脑,也不是独立的服务器,而是用户无需关心其内部结构的“云”。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在云计算的基本结构中,主体部分是由多台服务器组成的云,为了最大化其计算能力,其中通常会使用虚拟化等技术。
但是,云计算要商业化应用,还需要企业的有力推动。目前,已经有多家厂商推出了云计算的产品或者相关计划。虽然都基于相同的理论基础,但各厂商的云计算方案又各具特色,而且技术细节对广大用户依然神秘。
最早推出云计算服务的是亚马逊。早在2006年,它就推出了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务,让中小型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购买亚马逊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以EC2为基础的云存储S3(Simple Storage Service)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存储了50亿个对象。
也有的厂商推出的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2007年3月戴尔成立了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门,所推出的第一项服务就是云计算解决方案。据介绍,该解决方案能够降低数据中心的运维成本,提升计算速度、简化数据中心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并满足节能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绿色的目标。而Sun去年推出的移动数据中心——Sun Blackbox在云计算中也将发挥重大作用。而且,Sun还提供租赁主机的服务,以帮助用户实现云计算。
另外,有的厂商还与大学等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帮助他们了解和实践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中的云计算。2007年10月,Google和IBM达成协议,共同出资为美国6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硬件、软件和服务支持。一个月之后,雅虎也与大学展开合作,推出了相应的计划。
还有的公司则将云计算纳入了自身的产品体系。2007年11月,IBM推出蓝云(Blue Cloud)计划,为客户提供即可使用(Ready-to-Use)的云计算。它基于由IBM软件、系统技术和服务支持的开放标准和开源软件,包括一系列的云计算产品。而且,IBM还计划将大多数服务器产品都升级为支持蓝云的产品,将蓝云渗透到IBM的软件、硬件以及服务之中。在微软最近主推的Windows Live平台中,基于云计算的云基础结构(Cloud Infrastructure)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在2007年11月,微软CEO鲍尔默参加微软技术大会(Tech·Ed 2007)北京站时,第一次在中国提到了云基础结构,并表示需要重点关注。
云计算能否落地
随着需求和应用的发展,每隔几年就会有人提出新的计算模式。不过,新的计算模式未必就能成功地推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最终无疾而终的技术为数不少。
云计算能为用户提供所需的计算资源,让他们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企业创新。但是,就目前而言,云计算要实现应用还存在问题。
首先,企业如果使用云计算服务,那么其原有数据中心应该如何处理?如果保留,那么云计算能够与它很好地协作完成计算任务吗?如果放弃,这对于很多大型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
其次,用户能否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使用云计算服务?目前,很多企业的网络带宽恐怕还不能支持方便地远程访问计算资源。而用户所需要的计算往往是实时的,访问云计算会不会成为企业业务的瓶颈?
另外,企业决定采用云计算,将有很多厂商提供云计算服务,那么,这些服务之间会不会存在互联互通的问题?用户会不会因此而不能同合作伙伴很好地协同工作?用户信息的安全性能否有保障?
当然,目前的云计算应用才刚刚起步。2008年,云计算将如何发展?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
多方观点
转向云计算是大势所趋
Google董事长兼CEO Eric Schmidt表示,随着互联网连接速度的提高和互联网软件的改进,云计算能够完成的任务会越来越多。我相信,90%的计算任务都能够通过云计算技术完成,其中包括几乎所有的企业计算任务和白领员工的任务。当然,云计算不会在一夜之间就普及开来,像年长的消费者一样,大公司通常会慢慢地改变自己的习惯。而中小企业、大学、普通消费者会相对迅速地转向基于Web的云计算技术。通过采用Google和其他厂商提供的产品,小型企业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和减少技术难题。
云计算有广泛潜在用户
微软研究院可扩展和多核计算部门主管 Daniel Reed认为,尽管我们无法获知具体的预测数据,我认为,云计算服务的潜在用户还是很广泛的。它不只是面对一小部分具有高级专业水平的用户,而是试图让所有的用户都能够访问和使用拥有超级计算能力的计算资源。例如,该技术可以用于分析会议中的对话,并向用户提供他可能感兴趣的谈话内容。Google、微软和其他一些公司目前都正在建立在线的卫生保健系统,帮助人们更方便地访问和管理其个人健康信息。
大型企业不甘让位
GRIDtoday网站主编 Derrick Harris表示,从几个厂商推出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来看,云计算也许的确能给中小企业带来帮助,让它们不需要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就可以使用需要的计算资源。但是,大型企业又如何呢?它们是否甘心失去已有的数据中心优势,而成为整个IT生态圈中普通的一员?这样看来,云计算只不过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中心外包的服务而已。
惠普CTO预言:云计算驱动科技未来
作者:惠普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和技术官Shane Robison
导语:2008年3月6日,HP公司宣布了针对HP实验室(HP Labs)的新策略。HP将加大对HP Labs的投入,推动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换,加强科研合作。本文是HP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策略和技术官Shane Robison在HP Labs新策略发布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HP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看法。
如今,IT技术行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虽然这一转折仍处于早期,但它将最终改变我们获取信息、分享内容和互相沟通的方式。这一全新的浪潮将由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所驱动:企业或个人将不再需要在电脑中安装大量套装软件,而是通过Web浏览器接入到一种大范围的、按需定制的服务——我们称之为“云服务”。当这种转变日趋加速时,IT行业将会在引领用户体验方面发生根本性质的飞跃。
什么是云服务呢?我来给您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它足够智能,能够根据您的位置、时间、偏好等信息,实时地对您的需求做出预期。在这一全新的模式下,信息的搜索将会是为您而做,而不再是由您来做。无论您采用什么设备,无论您需要哪种按按需服务,您都将得到一个一致且连贯的终极体验。
需要什么:一系列新型的核心构建模块
这些目标并非遥不可及,但IT技术行业需要进行艰苦不懈的努力。“云服务”的基础是“云计算”——一种可以进行密集型数据处理的基础设施。虽然“云计算”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和关键,但它本身却并不能为人们和企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丰富的体验。
想要实现这种新模式的所有潜能,IT技术行业就需要以云计算为平台,去创造那些我们曾经畅想过的新服务和新体验。这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核心构建模块来交付这种新服务内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需要更聪明的设备和更加智能化的网络。软件将会成为支持这些新型服务及决定用户体验品质的关键因素。
软件即服务?那不过是冰山一角
目前为止,很多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种模式——“软件即服务”。没错,这是一种业经验证的、通过互联网实现软件按需应用的模式。在惠普,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向用户提供众多的软件产品,主要是因为这种模式免除了客户在本地安装、维护应用的费用和麻烦。
但是,“软件即服务”这种模式只是冰山一角,未来的趋势是:从您的工作生活到娱乐再到不同的社区,无论您在哪里,无论您接触到的是什么,一切事务都能以一种“服务”的形态体现在您面前。在惠普,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我们相信这将是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企业和个人将能完全定制他们的计算环境和用户体验。个人用户可以根据生活方式去寻求个性化的云服务;那些大型的跨国公司,也会不断采用基于动态云服务的产品,用以满足他们最苛刻的按需计算的需求。
当您和您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以及网络进行持续互动的时候,云计算的真实能力将得以展现,,所有这些设备将联合起来共同为您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是下午2点,您的行程表上显示您将在下午6点登上去往多伦多的班机。此时,您的智能设备将分析出您本次旅行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并提前把它们汇总后汇报给您——多伦多地区的天气预报、您所乘坐航班的最新情况、基于最新路况推荐的去机场的最佳路线等等。显然,这个例子说明,云服务的本质就是广泛、主动、高度个性化。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