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中国梦”先破“无力感”
(2008-07-23 12:35:35)
标签:
杂谈 |
2006年4月2日,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联合举办的“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发起人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表示:启发他做“中国梦”的是著名的“美国梦”,他希望能用“中国梦”催生亿万成功人士。
一百多年前的李鸿章曾感慨地说,当时的中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这句话确实非常经典,应该说一直到目前这一描述仍未过时———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在李鸿章所处的时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是沉沦、屈辱的困局,而目前我们面临的却是伟大的复兴。如吴建民院长所说,历史上任何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己的梦想,都会更多地成就一批成功人士。
崛起中的中国,确实需要更多的人勇敢地去追寻梦想,有梦想才有活力,成功的人越多,国家就能越富强。但是令人有些困惑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本应该是人的天性,以中国当下所处时代之特殊,以及人们普遍对后代理想教育之重视,按理说“中国梦”早就应该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概念了,为什么迄今才被提出?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我们的“中国梦”呢?
由此想到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试验:将一条刺鲅放入水槽中,在水槽中用玻璃板做出一个隔断,在另一侧放入刺鲅喜食的小鱼,刺鲅向小鱼发起进攻,一次又一次……如是者数日后将玻璃板拿开,但是刺鲅却不再有捕捉小鱼的欲望———甚至直到饿死。心理学家称这条刺鲅最后的绝望感为“习得性无力感”。
毋庸讳言,目前社会上“中国梦”的式微,就与这种“习得性无力感”有关。比如,为什么某些农家子弟早早就辍学,彻底放弃了步入上层的梦想?实际上,农民子弟辍学是因为读书昂贵,而且毕业后也并不意味着就有多么好的出路,“上学像赌博”;在这个意义上,在农村新近泛起的“新读书无用论”,可谓“习得性无力感”的一种注释。这种“习得性无力感”还有非常广泛的存在———比如,为什么农民工甘于忍受低薪?为什么矿工对危险那么麻木?形形色色的“无力感”,是“中国梦”的最大障碍。上学的昂贵、报酬的不公、迁徙的不自由……种种的不合理门槛,已经让许多人不得不认为:不需有“梦”,有“梦”也是徒劳,甚至还会将“梦”当作不值一哂的笑料。这种广泛的心理,已经对我们的发展活力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要培育“中国梦”,让更多的人勇于追寻“中国梦”,首先就要不惜代价将这些“无力感”破除。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表示:他的“中国梦”就是能够在一个公正的环境下,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来得到社会的认可。确实,要使更多的人追寻“中国梦”,就要给每个人一张能够做梦的“床”———也即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要用公平的规则,让每个有梦的人都有机会一试身手,让其成而自豪,败亦无怨。到那时,全体社会成员就会焕发出建设的热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因之而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