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彦宏对北大毕业生说了什么

(2008-07-08 04:32:35)
标签:

杂谈

刚跑完火炬手,李彦宏就在北大今年的毕业典礼上发言了——
  
  尊敬的闵书记、许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站在各位同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非常的荣幸,在各位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时刻与你们在一起,让我百感交集。我仿佛找回了十七年前,坐在你们中间,对这个再熟悉不过的校园感到万分的留恋,也对即将展开的新的生活有期待、有迷茫甚至有所畏惧。http://sz.photo.store.qq.com/rurl2=3575efc4ea2ad0971160d34276fd67ac62164feb02512b0f92910c186548c416d2a4a2966897a50a33950131d49cf18d7f48286dea244669bdebaec04aeb33626e1f32b0b1ae707d823211d9a623c30891432c87   
说实话,我今天除了荣幸之外,还有一些紧张。因为我知道,在座的不仅有我十分尊敬的师长,更多的是未来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群人。你们中一定会有未来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最成功的企业家、最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
  
  如果我这个曾经住在43522的北大男生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能够为各位即将铺展开的未来有些许帮助的话,那我也会觉得,这是经历了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的辉煌上市后,我所经历的又一个光荣时刻。
  
  http://sz.photo.store.qq.com/rurl2=0ba2c36e6fc0672ca710dc6c82b499015783389ad9a748062a2742341d3f5013633a4f3b7de3df54fb1003df6c6da206b9a20533342fc082dd7903d8310d1e755243a15f578e35fbdf96c79f4356ffc435630fc1
今天回忆十多年前,我走入社会的感觉,那是让视野顿时豁然开朗的一步,走出校园后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机会、日新月异的新天地。大家今天所面对的中国与世界,与十年前我所见到的华尔街和硅谷,当然会有很大的不同。但以我在美国八年、回到中国八年多的经历,我更感受到今天,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充满了活力,你们面对的是更广阔的天地,一定将大有所为。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
第一,是关于选择的故事
进北大前我就非常喜欢计算机,我相信未来的计算机肯定会被应用广泛,而单纯的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于是我选择了北大的信息管理系,而不是计算机系。
我有个姐姐先我五年考上了北大,她告诉我北大的学生出国都很容易,她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上了北大之后,我却发现我的情报学专业出国并不容易,而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那时候在美国。我被迫开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并通过不断参与各种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视野。
  http://sz.photo.store.qq.com/rurl2=63c6085a8bbf04333c858babd1eea0c994f6ac872bd4ae981e9a6437679e52eb97470819a85d03024ecb815af9ad2a36259e5f98f51ade92e76900e7d711e8dbb9059f29303858b6cf054fb482b998a02811faf3
李彦宏说,自己的火炬手名额是联想推荐的。据说李彦宏陈绍鹏关系不错。
  
  我去学了不少计算机系的课,我翻阅了很多美国有关情报学的论文,希望能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找到自己的机会,我作为那时唯一的理科生参加了学校的五四辩论赛,我听了各种各样的讲座:气功、哲学、电影,我参加了合唱团,还在国庆的时候到天安门广场去跳集体舞,我尽情的享受着北大带给我的各种机会,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思路,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很精彩。这让我逐渐形成了不轻信,不跟风的思维方式。对于我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北大四年让我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在美国读计算机的时候,本来是读博士的,后来选择了放弃。原因是发现我更希望我做的东西能够被很多很多人使用,而不喜欢去研究一个别人已经研究了10年的命题。
1997年我离开自己奋斗了三年多的华尔街,前往当时在硅谷很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在硅谷,我亲见了当时最成功的搜索技术公司如何在股市上呼风唤雨,见识了每天支持上千万流量的大型工业界信息系统是怎样工作运转,我也见证了Infoseek后来的每况愈下和惨淡经营。但最重要的是,在Infoseek,我找到了我一生的兴趣所在—互联网搜索引擎。那时,是北大所学的信息检索方面的理论,让我比任何计算机系科班出身的工程师都更能够理解普通用户习惯于怎样的信息获取方式。我意识到搜索能让每个人与所需信息的距离只有鼠标的点击一下那么远,这种感觉是那么的美妙。从那以后,我从来没有离开搜索引擎超过24小时,不是因为我是工作狂,而是因为我喜欢。
百度公司走过了8年的历程,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公司,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服务。我最大的心得就是要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需要从自己真正的心里面去作选择,并不是你认为社会期望你这样做,父母期望你这样做,朋友期望你这样做。只有这样,你才会越工作越开心,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被沮丧击败,而全身心的去享受整个过程。
第二,是关于专注的认识
我一生有两个最大的幸运,一是找到我的太太,二是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太太与工作唯一的不同就是:太太只有一个,而工作每时每刻都充满了诱惑。很多人都会专注于一个妻子,但很多人都会喜欢上多个不同的工作。
在百度上市之前,百度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中文搜索。在创业初期,搜索在美国硅谷并不是炙手可热的概念,当时更热的是门户,是电子商务,以及后来在中国火起来的无线、网游等等。百度在招第一批职员的时候,碰到一位我特别希望他能加盟,他技术很好,可惜他对我说如果我们不做e-Commerce他就不来了.2001年,曾经有一位百度的工程师找到我,很认真地说他想做网上购物,结果被我拒绝了,并为此离开了百度。百度上市后,也有一些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先后离开了百度去尝试更多的业务。
很多时候,我感到百度能一直坚持做搜索是因为我对专注有宗教一般的信仰。普通人很难想象对于一个有2亿的用户的公司,每天要面对多少诱惑。百度可以做一百件事,最后我们只选择了一件,并一做就是8年,而且还会再做下去。
人一生中可以完成的事情是有限的。只有专注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所以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第三,是关于视野的感悟
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我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广阔是自己很难想象的。很多当时觉得非常大的困难,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些小事,很多当时感觉到很棘手的事,现在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话题罢了。
百度在2000年成立时,并不直接为网民提供搜索服务,我们只为门户网站输出搜索引擎技术,而当时只有门户需要搜索服务。2001年夏天,我做了这样一个决定,从一个藏在门户网站后面技术服务商,转型做一个拥有自己品牌的独立搜索引擎。这是百度发展历程中唯一的一次转型,会得罪几乎所有的客户,所以当时遭到很多投资者反对。但当我把视线投向若干年以后时,我不得不坚持自己的观点。大家知道,后来我说服了投资者,所以才有了大家今天看到的百度。
百度从后台走向了前台,加上我们的专注与努力,今天运营着东半球最大的网站。
事实上,从创立百度的第一天,我的理想就是“让人们最便捷的获取信息”。这个理想不局限于中文,不局限于互联网。做为一名北大信息管理系的学生,我很幸运在前互联网时代,在大学时就理解了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和重要性。所以,百度从第一天起,就胸怀远大理想:我们希望为所有中国人,以至亚洲,以至全世界的人类,寻求人与信息之间最短的距离,寻求人与信息的相亲相爱。
所以说:视野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
最后,我在这里衷心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在北京大学的学习,祝愿你们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世界在你手中。也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的母校传承历史、继往开来、再攀高峰。
谢谢大家!
   附:
李彦宏:有一些让我们更担忧的事(写于2006年11月,不可多得的史料)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铁饭碗,但那不是在一个地方永远吃饭的碗,而是终身都能找到饭吃的能力的碗!
我们已然意识到,在较早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之中,我们在处理的方式细节上,有不成熟之处;我们对外界于我们的期望,没有充分的评估;对竞争对手借势打击百度的准备也不充分。
  
但更重要的,我们也没有让同事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正处于怎样的一个时代。
我们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处在变化最莫测的行业,技术的变革,资本的无情流动,消费者面对越发多元化选择时的不稳定,都让我们这家年轻的公司终日乾乾,如履薄冰。
所以,当我们在检讨处理一系列个案过程中的不当的同时,我们要更加严肃地提醒每一位同事,我们面临的危险,远不止于品牌上的伤害。
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身处这样一个不确定的年代,我们仍然是一家心中有着远大理想的——小公司。我们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在提升我们的核心技术,创造出具有更好用户体验的产品!我们要比别人更快地行动,我们要杜绝一切形态的浪费,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没有一家公司会承诺永不犯错。永远不对自己的组织结构作出调整;但我们愿意承诺,容许我们的同事为了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犯错;我们承诺尽力让每一个同事都能在他的岗位上获得锻炼,获得远较其同龄人更快的成长。
http://www.utomorrow.com/images/cover.gif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铁饭碗,但那不是在一个地方永远吃饭的碗,而是终身都能找到饭吃的能力的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