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经销商天天在催货,原来的工厂已经生产不过来了。在现在深圳工厂的附近,我们还将扩建一个新的手机组装厂。”国虹数码通讯(下称“国虹”)中国业务中心副总经理刘文权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最让他烦恼的可能就是各地手机经销商缺货的电话。2007年11月,长虹手机国内月销量已经突破70万部。
国虹的现象也不是独有的,金立通信助理总经理张高贤同样也没有想到金立手机2007年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据透露,金立通信2007年利润已达到3亿元左右。
机海战术
同样的天空,不一样的活法。
“你见过没有手机电池,也能通话的手机吗?”去年10月的一天晚上,刘文权在深圳一家咖啡厅里向朋友展示一款他刚从深圳华强北买来的“黑手机”。“接下来,我们也会推出这样的手机。”刘文权透露,最早发明这种手机的厂家,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做了。
“产品创新每天都有,问题是这些创新是否真有市场,能否快速实现,并且快速推向市场,让市场接受。”刘文权说。
据了解,为了生存,为了产品有价格竞争力和卖点,很多小品牌和无品牌的手机厂家在产品创新上不遗余力,但这些创新产品要么质量不过关,要么销量方面存在规模问题。
在刘文权看来,很多技术创新完全可以借鉴,成熟的创新产品才会有市场竞争力,毛利率才会高,尽管这种技术创新可能只是产品某个方面的一点点改进。
前不久,国虹CEO万明坚在媒体面前展示了一款超大超重的手机,其特点就是待机时间超长,光手机电池重量就达到手机重量的一半。“想要这种手机的到处找,不想要的根本不会看。”万明坚透露,光这种超长待机的手机一个月也能卖上四五万部,主要是细分用户需求。为了追求细分用户,国虹在2007年推出了130款新机型。
万明坚透露,2007年11月,长虹手机国内月销量已经突破70万部,加上海外销量,长虹手机的月销量已经突破100万部,而全年的销量将超过500万部。而在2006年,长虹手机全年销量为300万部,其中国内销售250万部,出口50万部,全年销售收入达16亿,净利润9074万元。
向“黑手机”学习
“灵活多变的产品定位是市场制胜的根本。”张高贤表示,新品创新和上市速度对公司整体运营体系能力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因为任何一款机型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巨大的亏损,如果产品没有问题,剩下的就是如何扩大销量规模的问题。
张高贤指出,金立手机这几年快速发展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特的销售模式。据透露,金立在各省的代理商基本上都是金立的股东,渠道和厂商的利益息息相关。此外,在2005年下半年开始,金立在自身渠道之外,又开发了两条相对独立的渠道:宇康和志远。
据了解,张高贤所说的宇康和志远其实就是一个大国包商的概念,独立运作,但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都归金立来负责。其中,宇康偏重高端产品,而志远的产品线偏重低端。
“其实金立和国虹崛起的关键就是抓住了核心的经销商资源。”湖北一位手机经销商指出,目前具备对众多销售终端进行直接控制的优质经销商非常稀缺,而国产手机厂家则极为分散。比如,国虹数码总经理万明坚就是将其在TCL移动时的核心经销商资源拉到了国虹数码,并与经销商也建立了利益捆绑的政策。
“这些手机新锐已经完全具备了‘黑手机’厂家快速运作的特点。一旦什么产品好卖,或者什么经营模式能赚钱,就立即放量。”一国产手机高层表示。
联想手机面临天花板:盘整还是衰退如果你留心观察北京城的户外手机广告,除了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和索尼爱立信之外,联想是唯一一个国产手机厂家,以大小S为形象代言的联想手机广告牌在街上随处可见。
相对应的,联想手机一直紧跟在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三大国际品牌之后,稳居国内手机市场第四名,国产手机企业第一名。可是就在联想对其手机业务的2007和2008年发展提出更高目标的时候,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联想2007年11月公布的截至2007~2008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显示,联想手机业务第二季度销量下降17%,综合营业额为1.22亿美元,占集团总营业额3%,不管是与上年同期还是与上一季度的情况相比,联想手机在集团中的比重都有所下降。
联想手机一直被看做是国产知名品牌手机最后一面“红旗”,因此,手机业务的大幅度下滑不禁让业内人士开始担忧联想手机的发展前景。
销量首下滑
对于联想手机的下滑,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认为,“与运营商捆绑推出低价终端不无关系”。
不过诺盛分析师王卓认为,定制终端的比重不高,应该不是联想手机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联想手机中高端定位的比重不高,这就造成了联想手机在份额和收入上的双重下滑。
根据诺盛的研究,从整个手机行业来说,运营商定制终端的比重在迅速增大,但联想移动2007年与运营商的合作终端比重有下降的趋势。相比之下,摩托罗拉等老牌的手机厂商已经实现90%以上的手机属于定制终端。
虽然联想移动的高层已经不止一次提出,计划将联想手机的市场份额提高到10%以上,实际上,综观联想移动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条“稳中有降”的曲线,7%的市场份额已经成为联想手机的“天花板”。
2004年8月,联想手机首次宣布盈利,联想手机不管是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都得到迅速攀升,2004~2005财年第一季度销量增长145.9%,2006~2007财年第一季度,销量上升97%;第二季度,销量增长39%,营业额为1.66亿美元,占集团总营业额4.5%;第三、第四季度,在集团中的比重继续保持4%,不过营业收入却持续下降,分别为1.46亿和1.26亿美元。
进入2007~2008财年,联想手机在集团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为3%,第一季度销量仅上升2%,第二季度销量更是下降17%,收入为1.22亿美元。
调整正在继续
根据易观国际的统计数据,进入2007年以来,第一季度联想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为6.5%,第二季度达到6.7%,第三季度下滑到6.1%。另外一家统计机构透露,根据监测,第四季度的国产手机“老大”有可能易主,联想的地位有可能被某新兴品牌取代。
Gartner手机分析师沈哲仪指出,其实联想在手机方面的发展战略一直不是非常明显,从集团层面而言,并没有形成一整套如PC一样的发展规划,同时在人员配备与投入方面也与其他业务有明显差距。
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曾表示,一直没有亲自过问手机业务。而最近,联想集团将副总裁蓝烨调入联想移动担任副总经理,负责销售与市场工作,或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这一说法。
相对于金立、长虹等新兴手机厂家拼命抓住“电视营销”的“救命稻草”,联想在销售渠道上一直比较“传统”。
联想手机在渠道上主要采用省包而不是国包的模式,以及自己的销售店面,借鉴了PC的渠道经验。
不过,联想已经在进行一些改变,比如“S系列”的手机就选择了由国美独家发售的模式。据联想移动总经理刘志军透露,联想也在考虑采用电视营销推广某些产品2002年,夏新进入手机行业,凭借一款从韩国引进的“A8”机型创造了手机销售奇迹。然而目前仍是国产手机前三名的夏新2007年却遭遇巨亏。手机业务到底是去是留?
与波导不同的是,痛定思痛之后,夏新认为,由于年度亏损受到液晶电视和笔记本业务的拖累更大,夏新还是专注于手机业务。
研发火候不到
事实上,不仅夏新肯出重金请明星代言,夏新手机的功能也十分齐备,所有高端功能全都能够实现。诸如2.8英寸高清晰触摸屏三星高速处理器,微软最新Windows Mobile 6操作系统,GPS卫星导航,200万像素的自动对焦摄像头、汉王名片扫描等。
但是夏新的亏损让人咂舌。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夏新电子亏损3.5亿元人民币,第三季度又亏损近1.1亿元,同时全年将出现亏损。2007年12月22日,夏新电子总裁李晓忠辞去公司总裁职务,离开了他已经连续8年执掌的夏新经营团队。
在国产手机企业中,夏新一直以技术研发投入大著称,1200人的研发队伍,研发机构遍布厦门、上海、南京三地,与微软、高通、爱立信等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厂商均保持深度合作关系。每年投入上亿元进行研发。
尽管重视,夏新的研发仍然火候不足。易观国际分析师认为,一是没有核心技术,很难大幅降低成本,一直在微利状态下与国外大品牌竞争。二是规模偏小,国产手机销售量超过200万部的不到5家,销售50万部以下的多达18家,占整个手机厂商五成以上。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国内85%的市场份额掌控在四大外资品牌手中,五六十家国产品牌只能争抢剩余的15%的市场份额。
2002年辉煌之后,夏新就开始放弃靠引入产品为主的市场策略,定位自主研发,同时进入三种3G标准终端的研发;但由于国内3G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3G终端研发实力无用武之地,只能零星地出口海外市场。研发方向的偏离也导致了夏新在国内手机市场上份额和业绩的大幅下滑。
如何翻身
从技术研发趋势看,在核心技术研发领域上投入规模越来越大。诺基亚、三星等厂商投入的研发资金均动辄数亿到数十亿美元,超前研发更是难以顾及。
而且研发的漫长积累和手机行业的快速变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实上,手机市场对于新品推出的速度要求越来越快,业内有说法称,目前手机发布需要与时装发布保持一样的频率和密度。就连摩托罗拉这样的巨头都因为不能跟上市场对于新品的需要,造成巨亏,市场份额被诺基亚和三星等瓜分。
现在夏新达到的开发速度是每个项目组平均6个月就可以研发出一种新款手机。夏新高层表示,速度仍需提高。
在销售方面,夏新要负担上万人的销售队伍成本,亟须进行调整,现在除夏新,其他的国产手机厂家基本都放弃了分公司管理制,改为大力发展代理商营销网络,而跨国公司都采取了“省级直控分销商”的FD(Fullfillment Distributor)模式。
夏新高层认为其未来的希望在于,一是1500元以上中高端多媒体手机、导航手机和智能手机。二是,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夏新在海外市场上为欧洲、北美等地的主流运营商定制生产的3G手机和高端智能手机希望有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