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母戊鼎铸造之谜

(2012-10-13 23:35:38)
标签:

文化

司母戊鼎铸造之谜

    在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那就是堪称国家重器,一直被写在各种教科书里的著名的司母戊鼎(图一)。它是迄今所出商代最重的青铜容器,整体长方形、四足二耳,通高133厘米,宽78厘米,长110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又读“后母戊” )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

http://187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2/10/13/23/24/u19591272_13b1e98bf49g2_blog.jpg

    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这样一件足有大半个人高的超大铸件、巨型重鼎,究竟是用什么法子铸造出来的呢?我们的商代祖先又是如何来解决那些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设计、工艺和流程上的十分复杂的问题的呢?不但民众心存疑问,就是专业界也困扰多年,一度成为一道道历史文化谜题。

    首先,大鼎铸造时所需的铜料,至少要超过1000公斤。问题是在没有大型容量的现代熔炉和冶金技术甚至煤、焦炭的情况下,这么多的铜器原料怎样一次性加以熔化的?

    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可能是商代熔铜时使用的名为”将军盔“的容器(图二)。容器高32厘米,口径约23厘米,每次可熔铜12.5公斤。按大鼎约832公斤计算,需70个将军盔同时进行熔炼才行,加上其他工序总共计需要300人以上。另外,在安阳遗址铸铜作坊里,还发现了一种更大的冶炼用坩埚,直径83厘米,壁厚约5厘米,每个可溶铜200公斤左右。这一来,那只要5、6个大型坩埚,就足敷铸造大鼎的需要了。

http://186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2/10/13/23/26/u19591272_13b1e99d95fg86_blog.jpg

    其次,司母戊鼎的体量如此之大,是一次性浇铸成型的?还是做成一个个部件后再焊接组装成型的呢?

    曾经有不少人分析,这么巨大的青铜鼎,只能是先分别铸制鼎耳、鼎身、鼎足各部分,然后再合铸为整体。但后来有专家研究,认为司母戊鼎仍然是用传统的浑铸法整体铸造出来的。铸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后翻范。范是用泥做的模具,分腹范、顶范、底范和浇口范等。范制好后,把内范和外范组合成大鼎铸型,中间留出用于浇铸铜液的器壁缝隙(图三)。大鼎鼎足是与整个铸型连为一体的。有的鼎足作为浇铸口,有的鼎足作为排气口,以防止内部空气堵塞,青铜液无法完全填充。

http://1864.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2/10/13/23/29/u19591272_13b1e9c9704g2_blog.jpg

    为了浇铸便利和减少珍贵的铜料损耗,铸造时,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型铸坑,大鼎模具的口朝下,有浇注口的鼎足在上,将大型坩埚置于铸鼎浇注口的近旁,并在坩埚和浇注口之间做出铜液的流槽。为了保证大鼎的一次性浑铸成型,各坩埚需要同时溶铜,以便在浇铸时铜液能持续不断地注入浇口。

    还要提到,大鼎各个部位的厚度并不一样,像器壁平均在2-3厘米厚,而鼎足的直径却有15厘米粗。如果将四足铸成实芯的,那器壁冷却快,四足则冷却慢,热胀冷缩的膨胀系数不同,如果一次性浇铸的话,四足与器身很可能会发生断裂,根本不能成型。后来专家通过对大鼎做X光检测后发现,鼎足不是实芯的,而是空芯的,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浇铸时可能因厚薄不匀带来的麻烦,反映出当时的工匠显然已经掌握了热力学原理,有意将四足铸成了空芯。(原载《科学画报》2012年第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