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八闽~印象福清·天宝陂引水工程

标签:
走遍八闽印象福清天宝陂引水工程霞楼延庆寺 |
分类: 游记 |
从龙江公园出来,寻思着要去天宝陂引水工程。这是此次福清之游的重点。
网络上言其在观音埔村,又有说是在宏路镇溪南村。在市区里吃午饭时,经多方询问,确定天宝陂是在观音埔村。
吃过午饭,驾车去观音埔村。车经过观音埔大桥,这是2014年元旦才告竣通车的观音埔大桥。
观音埔大桥是福清首座“斜塔斜拉式”大桥,横跨龙江两岸,分主桥和引桥两个部分,全长1080多米,宽度40米,设计为双向六车道,总投资超1.6亿元。该大桥北面与已建成的清盛大道相交,并顺接规划的福百大道;南面与规划的南江滨路相连,顺接规划的龙江南路,向东经过龙江南路进入观音山隧道,向南到达福清火车站。
该大桥主桥采用单斜塔斜拉桥独塔的造型,设计灵感源于桅杆,适当倾斜,富有力量和动感,与外张的拉索、梁体构成了整体,形似漂洋的船,蕴含着福清人的拼搏精神及侨乡文化,整个造型诠释了"开放融和、拼搏争先"的城市精神。
观音埔大桥处于福清市城区的中轴线附近,远期的交通量十分巨大,作为城市主干道的功能十分明显,而且作用突出,其修建将吸引大量的交通,从而减轻玉融大桥的压力,可作为福清市出城的快速通道,是福清市的南大门,再配合福政大道、清盛大道和龙江南路,福清市的过境交通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构架的进一步扩展。
因不熟悉路况,误走了观音山隧道,过了隧道,又走了好长的一段路才掉过头来。途中又见到有标示到霞楼延庆寺的路牌,遂又拐入前去寻访。
从延庆寺出来,再过观音山隧道。进入观音埔村。观音埔村现在隶属福清龙江街道管辖。在村中,看到了位于村委会对面的溪南小学。
天宝陂位于福清市龙江街道观音埔村,引水坝系河卵石砌筑,主坝长219米,高3.5米,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附坝长69米,回水1000米,主渠17公里,支渠6公里,灌溉面积19000亩。
天宝陂始建于唐天宝年间(西元742~756年),故名。宋大中祥符年间(西元1008-1016年),知县郎简主持重修,故又称祥符陂。祥符复为洪水所毁,熙宁五年(西元1072年),知县崔宗臣再修。后又毁。宋元符二年(西元1099年),知县庄柔正主持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西元1391年),按察司佥事陈灏又募众重修,今留有渠道碑。明万历年间(西元1573-1619年),知县欧阳劲、王命卿先后主持修复,宰相叶向高为重修碑记。清咸丰十年(西元1860年)秋,洪水暴发,天宝陂被冲决,翌年修复,曾改名“咸丰坝”。民国卅四年(公元1945年),有人在天宝陂水坝挖缺口排水捕鱼,次年受洪水冲击,缺口扩大大;政府拨款60亿元金圆券重修,但实际只拨5亿元,且多为那些豪绅权贵饱入私囊,而陂却没有修成。翌年春,十三洋水利协会筹集经费,在决口处抛筑块石,使灌溉得以维持。民国卅六年(公元1947年)七月,福清县各界清算委员会王崇杰向县政府告发天宝陂水利工程贪污案,福清县警察局督察长王鼎星竟将举报人扣押达一昼夜。此事一出,全县舆论哗然。本地报纸《闽江日报》、《福清青年报》、《福清民报》、《锐报》、《学报》、《晨报》和闽海通讯社等编辑记者和学生六人前往采访,竟也被警察局拘捕,为此七社曾联合出版号外予以揭露。1950年,政府贷款旧人民币38.25亿元对天宝陂加固重修。1951年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2001年1月,天宝陂公布为第五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福清市政府再次重修,2010年落成。
延伸阅读:
【天宝陂重修记】
福清母亲河龙江,源溯瑞云,脉出永福,蜿蜒百余里,经玉融南郊,径赴东海。惜潺湲于野,江浅流促,非因势利导,无以扼洪患之虞,而应农桑之需。
导水兴利,向为循吏恤民之第一义。唐天宝年间,五马山麓,一陂横江,截流分水,曰天宝陂。宋元符间重修,又名元符陂。下游旱地数千顷,咸被其泽。其后屡圮屡筑,悉赖历代诸贤,咨诹民瘼,适时鸠工,修旧起废,功莫大焉。
天宝修陂,东张筑湖,闽江调水,千秋一脉,异曲而同工,堪称天人合一,大地文章!今欣逢盛世,经济飙起,文化中兴,藉龙江生态走廊深入运筹之机,市委市府体民生、承民意,策动重修闽中年代最为久远之水利工程天宝陂,旨在感荷前德,善待遗存,构建和谐社会,振奋侨乡精神。
谨将此举纪兹贞石,以志三福之地,卧虎藏龙;并彰之上善若水,厚德可资载物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