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福州~鼓楼区·三坊七巷·衣锦坊欧阳氏民居

标签:
游览福州三坊七巷衣锦坊欧阳氏民居 |
分类: 游记 |
欧阳氏民居由衣锦坊29号、31号、33号、35号四座建筑组成,民居总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清光绪16年由欧阳瑸、欧阳玖兄弟购置重修,为衣锦坊内迄今保存最好的名居古屋,也是目前三坊七巷中唯一没有外姓居住的故居。该民居始建于1750年左右(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50年历史,精妙无比,堪称古建筑中上乘的艺术珍品。其中,坐落在首进院落西侧的欧阳花厅堪称整座欧阳氏宅院的精华。
位居“三坊七巷”富商之列的欧阳氏家族,曾演绎出一段商界“从奴隶到将军”的神奇故事。故事的主人是欧阳瑸、欧阳玖两兄弟,他俩从闽侯竹岐乡随父亲来到福州当小伙计,后来居然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在福州开设自己的钱庄。随着经营范围扩大,他们又收购了由英国人连尼开办的福州第一家西药房——屈臣氏西药房,并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衣锦坊购置了一座带有精美花厅的住宅,即现在位于衣锦坊31号的欧阳氏民居。
该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一位来自闽清的盐商斥资兴建的。建筑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四面风火墙,总面积2350平方米,由正座两进和隔院前后花厅组成。中轴线上由北向南依次建有门头房,一进、二进院落。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开设六扇门,门内中立屏风门,两侧耳房。第一进为石框门,石框楣上有三组浮雕,中为泻水檐,左端为鹿、右端为鹤,取“鹤鹿同春”之意。石框楣上还有灰塑门额,长方形花饰三匝,中塑麒麟脚踏八宝、口衔宝剑书卷。石框门内有环廊与正屋相连,正屋宽12米,面阔三间,进深七柱,中为厅,旁为房,进深13米,厅前天井宽9米,天井均用整齐大石条铺成,显得古朴厚重,两旁排有花卉鱼缸。屋宇四周为厚度达80公分的风火墙,鞍形翘角;由于当年筑墙时曾掺入大量的糯米浆,虽经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牢固异常。风火墙上绘有各种古代人物、车马、山水、花木、鸟兽等,其中两个直径为1.5米的灰塑圆月,原有“吴刚伐桂”、“嫦娥看玉兔捣药”的泥塑,而正面的墙上则塑有《西厢记》故事。厅前的长廊宽敞整洁,左右厢房的八扇木门全用楠木精雕的花窗。大厅檩以上构件全是雕梁画栋,厅中梁架上有一条巨大灯杠,贴有金花,古朴可爱。
第二进格局与第一进略同,其瓦墙、斗拱、窗棂、门扇等和第一进大同小异,唯天井较小,宽6米,纵深3.5米,前后房建有阁楼。
整座大院最具特色是西隔院的花厅,也是整座建筑的精华所在。花厅面阔12.5米,进深32米,面积约400平方米,占整座大院建筑总面积五分之二。花厅一前一后,中隔一扇屏门,有门可通,前花厅专供男人休憩娱乐,又称男花厅;后花厅专供女人休憩娱乐,又称女花厅,体现出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的色彩。花厅由客厅、书房、覆龟亭组成。客厅三开间,中为厅,旁为房,客厅两壁各有六扇窗子,窗框下为楠木壁板。通向后厅两侧门为双开,门框上以花格为额,客房门为四扇四开。客厅对面为书房,进深3.5米,木构,三间,中为堂,堂前八扇屏门,每间书房都有四扇撑开式窗户。覆龟亭建在前花厅的小天井中,亭两侧设美人靠。
花厅共有20扇雕花门、14扇雕花窗、15扇雕花隔扇及壁板、漏花等,用材考究,均用质地优良的楠木精雕细琢而成,制作工艺精湛。所有窗子都是双重镂空,冬天可夹纸防风,夏天可蒙纱防蚊,厢房的八扇花窗门共镶入百余种用黄杨木雕刻的活动花鸟图案,可随意拆卸。门的上部和窗门都用漏花,漏花共有8种,其中最精美的要算花厅门上富贵漏花,骨格大仅0.6厘米,最大空隙2.5厘米,每个部件均用生漆胶合。
覆龟亭联接客厅与书房,高与厅檐齐,宽6米,进深5米,地面铺斗底砖,亭两侧各有一个小天井,天井两侧种植葡萄、鲜花等植物,并摆有金鱼缸。
后花厅宽12米,进深5米,木构,三间排书房,前廊宽2米,廊檐有一对左右对称的吊柱。柱头上刻有牡丹花,在乳栿间有一飞天木雕,高0.25米,直径最大部分仅0.10米,造型优美,线条清晰,实为难得的木雕艺术精品。
该建筑于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度上介绍资料谈及,说欧阳氏民居是由衣锦坊29号、31号、33号、35号四座建筑组成的。2014年12月21日去时,没有搞得很明白。2014年12月29日,去衣锦华庭办事,特地再拐到衣锦坊,补拍了欧阳氏民居的几张照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