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福州~鼓楼区·三界寺

标签:
游览福州琼东河畔三界寺火巷里林阳寺 |
分类: 游记 |
佛教中讲的“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于学佛之人,唯有出三界,才能三业清净,烦恼诸垢,皆已净尽。“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据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解释,“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
三界寺的寺名,概源于此。
网络上关于三界寺准确地址确定为:福州市鼓楼区水部新平巷8号。但我感觉应该是:鼓楼区火巷里。
■延伸阅读:三界寺
□作者:佚名
□出处:互联网
琼东河穿越福州老城区,沿着五一路以平行的方向缓缓地流淌。当它来到福新路水部时,河流轻轻地划了一个小小的弧。就在这弧边河畔,耸立着一座精巧雅致的寺院,名叫三界寺。三界寺虽然地处城区,却别有一番静穆庄严的气象,正如古诗所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界寺准确地址为:福州市鼓楼区水部新平巷8号。寺院始建于唐朝末年,具体是哪一年修建的已无从可考。不过,史籍记载在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及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曾进行过大规模修缮。而今展现在眼前的三界寺则是1984年重建的。
三界寺面向琼东河,背倚居民小区,红墙青瓦飞檐斗拱,在高大住宅楼的映衬下更显古朴端庄。步入山门,一座青藤小院,院中植被繁茂青翠阴凉。迎面是一座二层小楼的殿堂,楼下是天王殿,楼上是大雄宝殿,两边为两排房舍。寺院面积虽不大,却不显拥塞促狭,殿堂不高峻,却依然宝相庄严。
三界寺为北峰林阳寺的廨院,林阳寺的住持兼管三界寺所有事务。虽然如今的三界寺为1984年重建,但当时的建设者非常有远见卓识,并不是简单地推倒重建,而是保留了寺院的精华,如二楼大雄宝殿所用的石柱,为寺院原先石柱遗存,从那精致的雕琢上即可看出古代华贵精巧的韵致。其中大殿前墙石柱上还完好地保存着清同治壬申年葭月的一副对联,联语云:“种诸善根其福胜彼;解所说义于意云何。”这同治壬申年,其实就是同治十一年,寺院开始进行修缮,而葭月则是农历十一月。寺中还保存着一块石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立。此碑为功德碑,记载了从清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五年17年间重建三界寺各方善士募捐的情况。有意思的是,募捐者不仅仅是佛教信众,就连当地的驻军也参加捐献活动,碑文中就详细地记载着“全左官兵捐一十七千三百文”这样的文字。这块石碑曾遭受毁损,从中间断为两块,后来经过精心修补合二为一。
“三界权分天地水,二宗道统释儒仙”,这副楹联镌刻于大雄宝殿前的石柱上,联语中所提的天地水这三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就三界寺名称而言,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在佛教中,“三界”是一个专用名词,我们常说一句俗语叫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教中的三界主要有3种解释:一是指普通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二是指断界、离界、灭界这3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三是指法界、心界和众生界。其中第一种说法最为普及也最为流行。这座寺院以“三界”作为名称,倒也直截了当。以三界为寺院名称的不单单是我们福州独有,在广西金田也有一座寺院名为三界庙。说起这个地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当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在这里起家的,这座三界庙还曾做过洪秀全的指挥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