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2013-12-30 09:20:25)
标签:

游览福州

城门龙江

闾山大法院

道教闾山派

分类: 游记

在很多地方,看到过民间信仰中的“闾山大法院”。但一直没有搞懂这是一种什么东东。

从百度上搜索,没有“闾山大法院”的相关信息,但搜索到道教闾山派,这是一种隶属道教的信仰,只是这种信仰比较复杂,还糅合了其他的一些东西。

不知道闾山大法院是否和闾山派有关联?

关于道教闾山派:

其一:闾山派是道教在台湾、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等地流行的一个重要流派,因以江西闾山(庐山)为发祥地而得名。闾山派源於魏晋南北朝许逊信仰,但早期实际上是江南巫系中之闽越巫法而逐渐形成的一个巫法体系,名为「闾山法」。

许逊,字敬之,号旌阳,道坛中称许九郎,道书中称许真君,为东晋时道士,原籍汝南。而许逊被尊为闾山法主,可能与许逊在福建之收妖除怪传说有关。至於许逊的信仰传说,在民间道坛中也有其来源,如建阳市童游显应坛道坛唱诗「九郎法主真宗祖」中即云:九郎原是许家祖,也是江州洞底人。江西有只神仙洞,沉毛江水绕四边。由此可知许逊的信仰在各地道坛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许逊信仰的社会基础是巫法闾山法,闾山法尚未构成闾山派的形成条件,而是在福州民间女神陈靖姑信仰与许逊信仰相融合後,从而形成了以奉祀许真君为教主,以陈靖姑(并有林、李二夫人)为法主的闾山大奶夫人派,各地民间俗称「三奶派」、「夫人教」或「王姥教」,才成为闾山派的主流,扩展到浙南、赣南、粤东北甚至湘西等地区。明清以後,随移民而传到台湾地区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因其绝大部分法事是趋煞收妖、除邪纳福,而道师身穿神裙、头戴神额红巾,故人称之「红头师」。但夫人教在当时尚不是闾山派的全部,仅是其教派中保持巫法闾山法的一个核心部分,而使闾山派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是北宋仁宗时禁巫运动所带来的产物。

北宋天圣元年(西元1023年)十一月,由洪州(唐宋置,今南昌市)知州夏竦上奏朝廷,举江南等地,师巫以邪神为名,左道乱俗,妖言惑众,於是宋仁宗下诏江南东西、荆湖南北、广南东西、两浙、福建路转运司厉禁师巫。闾山派为得生存,於是便寻求或借助於其他宗教派的掩护,而道教和佛教则是他们掩护自己最好的外衣。因此在一些典籍中也可以看到,原为夫人教之陈靖姑信仰也开始蒙上一层道教的色彩,其中最典型的莫过於明人陈鸣鹤《晋安逸志》所载的陈靖姑信仰传说。而闾山派寻求的另一条出路是与佛教瑜伽派的结合。瑜伽派原是古印度佛教的一个学派,在传入中国後被不断地中国化,尤其是唐宋间南传於福建等地,与当地巫法相融合,形成了世俗化的亦佛亦道的教派瑜伽教。嗣後,闾山派与其相结合,既成为闾山派中的一个重要教法,同时也为闾山教开拓了更加广大的活动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官府朝廷禁绝的产生。这次重大的改革,使传统的巫法闾山法反而由此带来了新的生机,闾山派因之应运而生,并风行於南方各地。

闾山派在宋元间大量吸收了道教正一派的科仪、佛教瑜伽派的法术内容,而成为融合佛、道、巫於一炉的闾山派。因闾山派受佛教瑜伽派的影响,部分地区道坛吸收瑜伽法(或称灵山法),形成了「灵山法」与「闾山法」并存於道坛科仪之现象,民间称之为「法主公教」。其教派在奉祀许真君的同时,突出了宋代永福巫法僧张圣君的地位,称之为「张法主公」,其教法与「三奶派」只做驱凶纳吉的红事科法之最大的差别是兼做红白法事仪式。道师在丧事功德道场中穿海青衣、戴青巾,故有「乌头师」之称。

闾山派的道师职位,一是根据道坛世袭师承,一是根据传度(考法)仪式之传度师确定。经特定「考法」的授职仪式之後方能主持社区道坛的重大醮仪活动。闽西地区(客家地区)之高功还有「进郎位」之举,经道门高功或官府、道会司举行仪式测试认可後,方能进「郎位」而称「郎」。闾山派道坛为世袭传承制度,在无子嗣情况下方可传婿、传外甥。但其坛号数代相沿不变,道派师承有着深厚的传统。

闾山派科仪范围很广,除比较统一的正月十五日前的陈靖姑神诞庆醮及部分地区七月二十三日的张圣君神诞庆典外,其道坛仪式主要分幡科、斋科、法科三大类。幡科是社区祠庙中举行的公众性的祈禳仪式,斋科是以家庭度亡及佛寺庆典、开光或普渡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仪式;法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出煞驱邪、禳灾纳吉的法事仪式。闾山派道坛主要法器有龙角、师铃、铃刀、麻蛇、宝剑、朝板、马鞭、雷牌、戒尺、天篷尺、法器、神图、手炉、水盂等,「法主公教」的道坛多有木鱼、磐等法器。而「三奶派」常见的祭改术法科仪,有请神、安灶作法、奏状、诰军、点兵、翻土、碗花驱蛇、祭送、打桃汤、煮油净宅、送阴火、收魂反竹、合竹收魂、过限、进钱、送三界、谢内玄神、分花、求雨请神等。

目前,随着政府对宗教政策的落实,部分县市成立道教协会,闾山派道师多数加入该协会,相当一部分闾山派道坛在民间社会活动中得到正常的开展,使之成为台湾最有影响的民间道派。

其二:闾山派,又称闾山道、闾山教等,是一个华南道教重要流派,以福建为中心。相传其发源于闽江之底的神秘世界闾山,流行于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等地,与海外的台湾、东南亚。

闾山,传说是在闽江之底,凡人都看不见,唯独修行到了一定的能力的人才能看到。闾山派是在唐宋年代所形成的,以供奉闾山九郎、蒙山七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为法神,并且吸收了灵宝派的符咒科仪,成为了南方最为重要的教派之一。

闾山派和净明忠孝道具有信仰的神明相同的特点,两个道派都尊奉许真君(许逊)为祖师,所唯一不一样的是,忠孝道是以道德伦理为主,而闾山,则是以符咒法术为主。

福建是闾山派发展的一个中心,除了以许真君为教主外,还有以三奶夫人(陈、林、李)为法神的三奶派,这些派系绝大部分都是以驱邪收妖,押煞纳福来服务民间,而法师又分为红头和黑头两种,也叫做红头师公和乌头师公。红头师公主要是处理上面的事情,而乌头则是处理下面的事情,因此都非常的有分别。闾山派的法师职位,是根据道坛的世袭传承,一般是根据传度仪式上的传度师确定,闾山派科仪广泛,所用的法器也多的不得了,比起其他的派系而言,是多了不少,其中比较常用的有:龙角,帝钟,灵刀,金鞭,宝剑,朝板,马鞭,雷牌,戒尺,天蓬尺,手炉,水孟,木鱼,磬,拷鬼杖,奉旨,天皇等等。而闾山派的真正来源,据说来源与巫法,从目前资料看,闾山派之初始形态为巫法,名曰闾山法,至少在宋代之前已形成于闽、浙、赣之古越国旧地,是由古代巫术、巫法、巫教受道教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支教派。从目前道坛之实际活动情况考察,这种巫法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闾山派的法术一般为强硬的霸道法术为主,本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思想,不管是针对鬼魂还是对手,都是一种极度杀伤力的方法,其强硬程度和茅山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大陆是比较少见,在台湾的道场上,经常会看到闾山派的法师带血下坛的状况,或者血洒法坛的也有很多。从闾山派行法的方式看,所用的决和咒几乎都是攻击性的方式,所踏罡步也体现了闾山派的霸道之法。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游览福州~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纪游(二)石步闾山大法院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