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福州~荷泽寺

标签:
游览福州二环西荷泽寺女众寺庙古榕荷泽亭桥 |
分类: 游记 |
上午公司有公事,私营企业,也就无所谓公休不公休。外出办事,回公司时已是临近中午。在公司叫了鸿记快餐,吃饭,午休。14:30起身外出。在公司附近的公交站坐122线公交车,在乌山西路站下车。步行至荷泽寺。
事实上,离荷泽寺最近的公交站点应该是教院附中站。
荷泽寺位于西环中路,附近有以其命名的荷泽人行天桥,离正在改造的斗池路也比较近。
天王殿;
花卉木雕图案;
大雄宝殿;
图中的这位阿婆(俗称菜姐,这是她告诉我的),刚进寺时横竖不让我拍照。在大雄宝殿门口,我故意找话题和她聊,熟络后渐渐的,她对我在大殿内的拍照行为也就熟视无睹了。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差这么一点技巧,可就这点技巧,许多人,包括我自己,未必能全掌握好,这正是所谓的“说易行难”。
两侧配殿;
大雄宝殿后就是围墙了。只有门上的木雕图案让人可以好好观摩一番。光线有些暗,没打闪光灯。
寺中的这颗细叶古榕,有好300余年的历史了,为省一级古树名木。还为它立了牌位呢!
天王殿前,古榕旁,有亭。实乃为一座石桥的桥屋。桥原为“荷泽桥”,亭亦称“荷泽桥亭”。还保留有美人靠亭中置佛龛香炉,供奉滴水观音。在寺中没有留意,也就没有拍照。回来后查询百度,方知此情形。
寺中的斋堂(食堂),也是过于简陋,还有待于哪位有钱且虔诚的香客捐资赞助。
寺中尚有空地(拟留作放生的池塘)可资利用,只是寺中囊中羞涩,只好荒废在此。
百度上有一篇关于介绍福州荷泽寺的小文,写的很有些意境。作者佚名。很佩服文人的文笔和文才。不起眼,乍看很一般的一些自然或人文景观,在他们的笔下,都能熠熠生辉,如诗如画,简直能让没有到此一游的人们恨不能身长两翼,一睹芳容。
该文全文如下:
荷泽寺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今二环南路旁,在熙来攘往的二环南路上是一个闪光点,它那飞檐翘角的殿宇夹杂在时尚建筑群中,别有一种卓然不群的神韵。
牌楼式的石构山门颇引人注目。这种大门居中、左右各一稍小洞门的山门也称“三门”,意谓“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即能通之义。荷泽寺为尼众道场,占地面积约3亩,不大,建筑沿中轴线布局,算得上中规中矩。山门后照例是天王殿,朱门槛窗,檐下两根大圆柱饰石刻蟠龙,装点出庄严佛境。“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袒着“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胸怀,右手抚膝、左手捻珠,喜笑颜开、无限自在地安坐殿中。此布袋和尚造型的弥勒像寺院中最为常见。表“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即“四大金刚”)各执宝剑、琵琶、青伞、银蛇等法器,立于两侧。见惯了泥胎木塑的威武高大与甲胄鲜明,荷泽寺里等身石雕的天王像显得特别冷峻。大雄宝殿在天王殿后。重檐九脊顶,正脊中嵌宝珠,两端腾龙,呈“二龙戏珠”状。前砌月台,平面阔三间,深二柱,穿斗式木构架,木构件遍涂清漆,只在藻井、雀替等处描花贴金。大殿中央的释迦牟尼佛金身螺髻,偏袒右肩,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上,侧侍左右的是迦叶与阿难尊者。殿内另供阿弥陀佛。天王殿与大雄宝殿均为1999年重修,殿内外柱联上飞舞着书法家潘主兰、赵玉林、周书荣、蒋平畴等人的翰墨。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书法家们无不把佛教文化作为书写内容,在净化心灵、弘扬佛法的同时,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因而,书法或绘画往往能为庙宇增添文化魅力。
荷泽寺始建于唐,初为荷泽庵。取“荷泽”为名,固因寺周围广种荷花,水泽连天之故,大抵还隐喻禅宗大师菏泽神会的故事。几乎每一座古寺都不免几经兴衰的曲折,荷泽寺亦曾一度濒于倾废。至1979年,一代诗僧、西禅寺首座梵辉法师病居荷泽寺时对其进行了修缮,并邀陈鸿铿等诗人雅集随喜。梵辉法师留有一联: “荷泽演宗风,西浦潮添延圣水;鹫山留胜迹,东林光萃曼陀花。”1996年辟建二环路后,荷泽寺又得以全面翻新修建,1999年竣工。 周书荣居士为之欣题曰:“扢雅扬风当年酣击钵,明心见性此日喜传灯。”今日,人们可以在山门上读到这两副楹联佳作。
寺内一派新意,却有一榕一亭古貌苍然。这棵寿命达三百多年的细叶榕,已于2005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一级古树名木,2米多的围抱与30米的高度构成其伟岸的外表,昂首苍穹的身姿还十分硬朗。古榕旁有亭。乍一见,以为这是个独立的亭子,实则属一座石桥的桥屋。由于开辟新路,河浦被填,桥形也因此隐遁,但寺内还留有一小方拟作放生的池塘,使桥墩尚露。桥面由宽厚的石板条铺成,约9米长、7米宽,仍相当坚固,此即 “荷泽桥”,亭称“荷泽桥亭”。保存完好的木构亭子坐北朝南,单檐四角,以14根圆柱承重,檐角起翘的亭盖曲线婉美,滴水瓦当,檐口施垂莲悬柱。一面设美人靠坐椅。梁柱间斑驳的红漆与檐下褪色的彩画,在不动声色地描摹古雅的格调。亭中置佛龛香炉,供奉滴水观音。
荷泽寺地处闽江下游北岸低洼处,从前这一带阡陌曲折、池塘交错,十八个村落点缀其间,被统称为“十八洋路”(福州称大片的田野与河浦为“洋”)。 1952年防洪堤坝筑起以前,每年洪水季节,十八洋路都不可避免地饱受水患,人们苦不堪言,交通之不便、出行之难可以想见。该廊桥据说建于清道光年间,缘于一户人家在荷泽庵观音菩萨前求愿,事成,建桥于庵前以还愿。荷泽桥遂为十八洋路往来福州城的必经之路,在一百多年里,为世人立下跨河济渡之功。现在,它功成身退,成为一道景观,坚忍地承受岁月的砥砺。想当年,荷花满塘,清香溢远,使在此修行之人不禁“扢雅扬风”、“酣击钵”。而那些担花掮米挑菜,从十八洋路进城的村民,营生辛劳自不待言,但中途歇脚于荷泽桥,置身碧叶红英中,是否,也会涌起一刹至清、至雅、至美的情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