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八闽~福清印象(三)海口镇·龙江桥

标签:
行走八闽福清印象海口龙江桥福建四大古桥海口桥 |
分类: 游记 |
龙江桥,坐落在福清市海口镇,又称海口桥。它横跨龙江下游,是侨乡福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是福建省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
该桥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竣工于宣和六年(1124年)。全长 476米、宽5米,通体为青石结构,两旁有石构扶拦,为花岗石梁式结构,坚固凝重。其势如长虹卧波,扼龙江出海口,巍然900年屹立不倒。福清的母亲河龙江在此入海。古桥和龙江入海口的湿地风光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每逢朝阳夕辉,长桥静卧波光之中,凭桥远眺,龙江口外水天一色,浩淼无边,令人心旷神怡。
龙江桥是座梁式结构的石桥,现保存有40孔、39墩,孔径从9米至13米不等,桥宽4.2~5.2米,全长480米。桥墩高6米,成舟形,两分水尖间长为10米,墩宽3.3~4.2米,6条大石板平铺为梁,架设在墩顶帽石上,两旁为石栏杆,石梁宽0.6~0.75米、厚0.6~0.9米,每条石梁约重15吨,在石梁之上再横铺石桥板。大桥加上引桥,总长700多米。据考证,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议造桥。后乡人林迁、林霸、陈侈、僧人妙觉等继续募缘建造,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该桥初名螺江桥,南宋绍兴王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语,更名为“龙江桥”。
龙江桥历史久远,由于洪水、飓风、海潮的频频袭击,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国的400年间,累代修葺,可考的有10数次,平均每二三十年大修一次。清道光初年,梁倾5门,由县令高颂禾主持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年)高颂禾再一次募修。当地绅衿、耆民为表其功绩,立碑纪念,石碑现仍分立在北桥头。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先后把第六、七、二十六孔的木桥面改修为石桥面,1962年一石梁断折,经县文教局报请国家文化部及时拨款维修。
龙江桥西南端还建造有七级六角实心的镇桥石塔2座,分列左右。塔高5.05米,塔身浮雕坐佛、侏儒、狮子、莲花等图像。有联曰:“长桥镇海口,双塔锁巨龙”,描绘的就是龙江桥的雄姿。
1961年5月,龙江桥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福清海口镇政府办公楼。沿此大道往前直取不远,即可抵龙江桥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