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泉州~天莲寺

标签:
游览泉州宝洲路天莲寺女众寺庙张贝姑 |
分类: 游记 |
根据昨天晚上从网络上查得的资料及泉州旅游地图,确定了今天(2009年11月26日;周四;晴)的游览景点。
上午9点30过后,就开始外出,骑着在泉州买的破自行车满街走。幸好没有去坐公交车,在一些地方还是骑车比较方便的,公交车毕竟要受线路和站点的制约。另外,骑自行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问路比较方便。由于泉州经济比较发达,外地人在泉州的也多了起来,一些比较偏僻的景点,去问这些非泉籍的人,未必都能很正确的答复你,不知道的,不耐烦的,一知半解的都有。因此,去问拉客的摩的会好些。但如果你不是骑自行车什么的,那这些拉客的摩的司机,就会把你当成他的潜在的顾客。近的说远的,知道的说不知道的。而他看你骑着自行车,知道生意没得做,这种情形之下一般都会比较认真地答复你的问题。
今天全天在外,共去了以下几个景点:天莲寺;宝海宫;富美宫;泉州大桥;朵莲寺;万安关帝庙;晋江江上塔;泉州刺桐大桥;法石真武庙;基督教法石堂;宝珊花园;东海观音禅寺;大坪山隧道。
先去了天莲寺。它位于宝洲街580号,此地旧为汀洲村。与天莲寺隔一巷子的是宏昌宾馆,其后左侧则为凯莱商务宾馆。其位置应该是挺好找的。
根据资料记载:天莲寺,原名天莲堂,于光绪28年(公元1902年)由张贝姑独资购置。
贝姑系惠安塔屈村张家女,出生于同治2年(公元1863年),后下嫁晋江新店村李姓为妻,随夫侨居新加坡,合股经商。不幸其夫染病身亡,时年贝姑19岁,为继夫业收养一子,含辛茹苦扶养成人。不幸的是,其子回乡探亲时遇海难而身亡。贝姑深感人生之无常,发下大愿,于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回乡皈依佛门,礼承天寺圆常院方丈元果老和尚为师,法名宏平。同年,贝姑心慈,为让孤寡无依老人及贫困无助的人有一安身、念佛之地,倾尽所有资财,购置了洪衙埕旧落府第及果树龙眼41株、菜地十几亩,为天莲堂。当时共住30多人,全靠农禅结合自耕自食。
在民国17年(1928年),天莲堂曾重新进行翻建。
1944年正月初四,其始创人贝姑安祥顺寂,终年81岁。
之后的1956年,因泉州第五中学欲扩建校区,需本寺地界,天莲寺为此而另购城南土地后一民房为临时寺址。
今天的天莲寺已颇具规模,其重建者为庄净音,其原名庄秀琴,又名玄策。自幼奉侍祖母多年,备受教悔,法乳恩深,每思当有以回报,奈因缘未就。1956年奉先师乘公函招南渡菲岛,初寄居华藏寺,后自建一寺,乃名天莲以纪念先祖母。但对祖堂废失,耿耿于怀。在祖国落实宗教政策,关心海外侨胞,机缘成熟时,决心倾一生之钵资,回乡重建天莲寺。1988年秋,同其徒子(养女)释浩敏回国,另择吉地,鸿工重建天莲寺。如今两层楼殿及先祖母纪念堂,已屹立于古城东南隅(今宝洲路),以遂先人遗志,弘扬圣教。并于1999年10月,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天莲寺的大门如闽南民居院落大门一般,并不很大,大门两侧有一对联:“天依南海胜缘兴佛国,莲出凤池宏愿振宗门”。首字合则为“天莲”二字。
进入寺院大门,迎面则是一幅“佛”字立匾(这种称法不知妥当否),其后稍远处则为的石刻“重建泉州天莲寺碑记”(1988年立)。
在正殿对面,有一尊通体呈白色的弥勒佛,没有去注意它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其背面左右墙上有“解脱”“自在”四字;
天莲寺正殿为二层建筑,其建筑风格与一般的闽南古建筑传统风格无异。底层匾书:“法界圆融”。二层匾书:“万德庄严”。正殿右侧为永思堂,应该是纪念其肇基始祖张貝姑的。
正殿名大悲殿,按常识应该是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吧,好像是千手观音哦。
正殿后为宿舍及其他活动场所,不让人上去参观。也为二层,有过道和前座建筑相连,形成一个“口”之建筑。天井下有石桌和石凳。
寺内靠近巷子一侧的空地上载有树木和草圃,让人感觉置身于公园一般。整个寺院整洁清爽,一看就知道应该是一个女庵。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