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福州~台江区·海潮寺

标签:
游览福州海潮路女庵海潮古寺 |
分类: 游记 |
前些年,位于福州群众东路的福州市体育馆之西侧,新开辟了一条道路,因在此道路上有一女庵~海潮寺,即先有寺,后有路,故路取名为海潮路。近些日子,每每经过海潮路,都会留意到在路旁行树掩映之下的那段黄色的围墙和围墙之上的赭(zhě)红琉璃瓦,我想,那就是海潮寺之所在了吧。
2010年9月18日,星期六,我走进了海潮寺。
海潮寺有二个入口,这是位于海潮路的侧门。
海潮寺的门牌号是:龙庭巷24号,因其正门通道狭小,故平时总是关闭着。
这是海潮寺的正门和寺前悠长的小巷。
迈进寺门,迎面而来的就是通常寺庙的首座建筑:天王殿。内供“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及韦陀护法神。
在天王殿之前左侧,有碑一座,碑言该寺始建于唐代,为千年古刹;前右侧,有老古榕一株,传说为唐代程咬金所植,原植一对,现存一株。因是百年老树,悬根露爪,盘根虬曲,其硕大的躯干高过天王殿顶,榕荫蔽日,给这千年古寺平添了几分沧桑和幽静。
天王殿高大的后门上方,通常会悬挂“三洲感应”的匾额。
穿过天王殿,正面所对应的即是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
寺前的香炉及左右两侧长得枝繁叶茂的二株菩提树;
大雄宝殿前左右两侧的钟鼓楼及延寿堂、伽蓝殿、祖师殿、西归祠。
许是因为古寺地处闹市之中,寺域有限,故其钟楼与延寿堂、伽蓝殿,鼓楼与祖师殿,西归祠合为一座建筑。
大雄宝殿后面则是玉佛殿。玉佛殿的前、左、右三侧共有14根高大的大理石柱,每根石柱上均镌刻有精美的楹联佳句。
天王殿左侧有古井一口,建于唐朝后期,泉水清澈甘甜。民国十五年荒废,民国十八年重修,二OO一年再重修。井身上部的井圈为花岗石砌就,呈圆形,刻有文字。为安全起见,加围了不锈钢护栏。
古井旁,呈椭圆形的假山小景。
这是大雄宝殿后侧精美的木雕圆窗;
古寺中还有地藏阁、放生池,九曲桥等建筑景观。
以下是在寺中的零散所拍:
大雄宝殿前的香炉和经幢(chuáng音床)
外表饰以佛教传统色的静修楼(?有待确认)
外形古朴的木鱼;
湛蓝天空映衬下的庙宇飞檐翘角;
时下的世人,追名逐利,心浮气躁。未必一定要信佛,有空不妨常来闹市一偶的海潮古寺走走看看。晨钟暮鼓,经声佛号,虽不说定会让你波平如镜,心平如水,却也许能舒缓或减轻你的疲惫身心。迈出寺门,“回向菩提”,亦有益于建立和谐社会。
■延伸阅读:网络上,“wengyaokun1945”的网易博客对海潮寺,是这样描写的,转载如下:
海潮寺很多地方都有,福州周边就有连江定海海潮寺、长乐樟港海潮寺等,福州本地也有鼓楼区龙庭境海潮寺、台江区光明港畔天仙府海潮寺和马尾区海潮寺。龙庭境的海潮寺大門是开在狭窄的龙庭巷里,后门则设在群众东路市体育馆西侧的海潮路(此路因海潮寺而得名)上,如今正大门紧闭,由临海潮路的后大门出入。
海潮寺相传建于唐贞观年间,屡经兴废,现存寺宇系清初所建,文革中占为工场和民居,80年落实政策后陆续收囬重新修复,时至今日有的还在修复中。被民居环抱的海潮寺面积不大(二千多平方米),但就在这有限空间里殿堂、僧房、放生池俱全,殿宇连殿宇翘樑接翘樑,堪称袖珍寺庙。
寺坐北朝南,四面围墙。从海潮路后大门进入沿左侧直抵龙庭巷寺大门背面(大门关闭)开始游览,见庭院中有一棵高大的十八学士榕,据说是唐代程咬金亲手所植,整个庭院小巧玲珑。院边天王殿为五间排式的建筑,殿正面供奉笑脸相迎的弥勒佛,两旁是威武高大的四大金刚,背面是举鞭向下的韦驮佛像,殿后挂有“三洲感应”牌匾。第二殿是大雄宝殿,二殿间隔着百平方米的天井,庭院两侧披榭建钟鼓楼,楼前各有一棵菩提树;钟楼底层建有伽蓝殿和延寿堂,鼓楼底层则建祖师殿和西归祠;庭院内四方均摆有香炉烛台,空间显得相对拥挤。大雄宝殿为主殿,也是僧侣诵经念佛场所,面积全寺最大;大殿正面是释迦牟尼佛像,佛祖两弟子分立二边,两侧是十八罗汉佛像;后面有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阿弥陀菩萨等佛像。出大殿就是玉佛殿,殿中供奉白玉卧佛,长 四米,重4.95吨,玉佛殿匾为赵扑初所题。寺中还有唐代古井,泉水清徹;井身刻有“建于唐朝后期,民国十五年荒废,民国十八年重修,公元二00一年再修”文字,民间流传古井井深能通达马尾的海潮寺。
殿左侧是大放生池,面积几乎是全寺一半;池中建有九曲桥,桥的正中有一座地藏阁,供奉地藏王菩萨;曲桥和地藏阁建筑把池面装点得格外漂亮!放生池临后大门,水中桥阁美丽景致就给进寺游客良好印象。
海潮寺实为菴,寺中见到的大多是带发修行的女僧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