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行知杯”获奖论文《借鉴陶行知思想,谈围棋活动中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2011-12-27 12:25:31)| 标签: 鏉傝皥 | 分类: 课题研究 | 
现代家庭对子女普遍存在着重体质、轻心理,重智力、轻个性的现象,“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一些家长的普遍心态;只求“聪明”,生活上过度娇宠溺爱,无原则地迁就放纵、包办代替。一些家长不顾子女的个体差异和兴趣,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盲目强调智力开发,盲目攀比,致使孩子过早承受学习压力,形成扭曲的性格。表现为:自私,自我,任性,依赖,软弱,自控力差等不良品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所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标。
“棋是智慧的体操。”这是革命导师列宁著名的论断。围棋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奇葩,是一项志趣高雅而又充满激烈竞争的高智能游戏,它集智力、趣味、竞技于一身,兼备了开发智力与培养品行等多项教育功能,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种绝佳手段。近几年,围棋学习开始向幼儿延伸,在围棋学习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幼儿园开展围棋活动,把围棋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一种教育手段,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
一、在围棋对弈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围棋教育的目的之一正是使幼儿沉稳专注的心理品质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产生正迁移的作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在下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坚持性,在幼儿围棋活动中,当部分幼儿败局已定时,往往表现为毁棋、恼羞成怒,再不和比他强的小朋友下棋了。如:张毅超和徐程在棋局中,还有两步即将结束,徐程一看败局已定,只见他哗啦一下将棋子搅乱,并说这次不算。
于是我们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通过讨论孩子们明白了只有多动脑筋、多思考、多练习、提高自己的棋艺,才有战胜别人的资本。如果采取破坏性的行为,自己便要失去朋友,同时也失去了再一次取胜的机会。接着我们一起谈起围棋高手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使幼儿渐渐地明白,成功和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要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
二、在围棋对弈结束时培养幼儿的抗挫力
杰出的原苏联心理学家维·阿纳吉耶夫指出,围棋活动不仅是智慧的比赛,更是双方心理上的较量,敢于认输也是一种胜利,是人战胜自己的胜利之一。 当何孩子在棋类游戏中遇到困难退缩遇到挫折沮丧时,不要指责他并且教育其他幼儿不要嘲笑他,对于指出他存在的问题,也缓一缓。先给他一个鼓励,让他感觉老师和父母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改变对他的爱。还要帮助孩子分析和总结,或赢或输,有多方的原因,让孩子逐步淡化输赢的结果,正确归因,困难也会逐步分解,孩子自然就不怕输。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自我意识较弱、中班有所提高,自尊心、荣誉感增强。而在大班,游戏的主要形式由具有一定竞争性的规则游戏逐渐取代了竞争性小的平行游戏、角色游戏。游戏的激烈性、对抗性提高,所以,大班幼儿较小中班幼儿对于失败和挫折更加敏感、感受更加深刻,因此由于挫折感而引发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因此针对幼儿在围棋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我们在大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帮助幼儿获得了自主调节情绪的方法,使幼儿学会了正确的看待竞争和失败,并能够战胜挫折感,调适好自己的心情。
1、无论成败,结束后一个拥抱。
尤其大班的幼儿竞赛性游戏、棋对弈活动较多,在每次活动中引导失败的一方由发出嘘声变为主动与胜利者握手拥抱,共享胜利的喜悦。
2、鼓励胜者为失败者加油。
孩子们在竞赛中明白,胜利与失败不是一时的,也不是永远的,只要努力便可由失败者变为胜利者;如果不继续努力,也可使胜利者变为失败者。在活动中,孩子们的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地得到强化。
三、通过围棋活动增强幼儿自信心,勇于进取。
敢于认输同敢于认错一样都需要有勇气去面对,只要承认了,心里就有了去战胜、克服的思想,那么就会不断的前进,天天都有新的进步。通过研究,我们跟踪观察了个别抗挫折能力弱的幼儿,通过家长访谈了解了其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探索出了符合其特点的教育对策,帮助其树立自信。铭铭是一个非常喜欢下棋的小朋友。可是只能赢不能输,他从不敢找比自己棋技高的小朋友下棋,总是找自己能够打败的对手下棋。据他爸爸描述,铭铭在家也很爱下棋,每天都要爸爸陪他下棋,可一旦看到爸爸有赢他的意思,就必定会耍赖,要求重新再来或者干脆推倒棋盘。爸爸只好故意输给铭铭,夸奖他棋艺了得,铭铭这才眉开眼笑。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铭铭是一个喜欢竞争,但却不敢接受不好的竞争结果,得失心较重的小朋友。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对铭铭采取了以下的教育措施:
1、家长对幼儿的才智充满自信,并让幼儿感受到家长、老师的态度。幼儿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因此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棋氛围,这份积极愉悦的心情能使幼儿有可能大胆尝试,勇于表现。当幼儿走对一步棋时、大胆地回答问题时,老师应投以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和肯定的口吻,让幼儿因此对自己充满信心,从中获得强大推动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下棋活动中去。
2、通过讲述故事如《聂卫平小时候》、《威灵顿将军的故事》,观看录像《围棋少年江流儿》等让孩子懂得人生是一次长跑,一两次的失败并不代表未来的结果,只要通过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3、对不同层次的、不同特点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幼儿下棋应有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经过努力后,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验成功的快乐,构成完整的人格,维护和增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这种差异性的成功对个体幼儿自信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幼儿由此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做出积极的正面评价,形成良好的个性。同时,还能提高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
4、当幼儿在棋类游戏中遇到困难退缩遇到挫折沮丧时,教师和家长不指责他并且教育其他幼儿不要嘲笑他。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和总结,或赢或输,有多方的原因,让孩子逐步淡化输赢的结果,
5、给幼儿“输”的机会。通过上述教育措施,铭铭如今的心态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改变,不仅敢于与强者对弈,而且敢于认输,并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比自己强的小朋友学习。因为他已经懂得了:“输并不可怕,怕的是输了之后不开心、不努力,只要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就能取得成功。” 其实,一些在正常环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难也应当让幼儿适度承受。体验成功,也要适当体验失败,而失败往往会给人带来更为深刻的体验,它能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失败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生财富。这样心态就会获得了很大的改变,不仅敢于与强者对弈,而且敢于认输,并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比自己强的小朋友学习。
6、增强互补优势,互取所长。能力强的幼儿往往比较自信,他们敢说、敢做。相反,能力弱的幼儿就胆怯些,因此教师应利用幼儿的互补优势来提高幼儿的对弈水平。例如胆汁质的棋手有创造力,有冲劲,但控制力不够,而黏液质棋手注意力、自控力都不错,但创造性不够,因此我就让这两种人对弈,取他人之长,取自己之短,来提高自己的下棋水平,同时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知识靠一点一滴的积累,人的社会经验,心理品质的形成也需要一点一滴积累,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幼儿园的围棋教学,同样应当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它应该是一种启蒙教学。应该把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放在首要地位。 
参考文献:
《幼儿园围棋教材》全国幼儿棋文化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组织编写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者:肖敏 广州出版社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作者:王振宇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