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上海交通大学3,美丽的河边风景,雄健的包玉刚图书馆。

标签:
旅游情感时尚历史教育 |
分类: 日常见闻(食,游,体会)life |



我向包玉刚图书馆的方向走去。沿河一排排杨柳枝叶飘飘,心情也跟着摇摆起来,很惬意。黑天鹅在河里的礁石上梳理羽毛,水鸟在铁栅栏上休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坐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长凳上休息,或者思考问题,都是极为合适的。
来到包玉刚图书馆,门口有两只石狮镇馆。这座图书馆是香港著名实业家,船王包玉刚(1918-1991)与其父包兆龙(1895-1982)捐赠了一千万美金建立了交大新图书馆——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余下的赠款建造了这座包玉刚图书馆。1991年建成,总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这里是师生云集的知识殿堂,也是登高望远的亮丽景点。
走进图书馆,正前方是钱学森1995年写的一句话——1929年,我从北师大附中毕业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
总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读书辛苦,以前的孩子轻松。真的如此吗?错!以前不拼?那是以前没有网络,信息闭塞,看不到别人的状况罢了。回顾90年代,其实那时候有远见的父母其实早就在外面找老师给孩子辅导了。只是很多双职工家庭忙于工作,蒙在鼓里浑浑噩噩过日子不知情罢了。那个时候,最终结果也是一般家庭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考进交大的,究其原因,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现在网络信息发达了,大家都知道了,要从小拼,才可能进名校。
闵行有一所初中叫做文莱中学,前几年标榜快乐教育,成功了吗?我告诉你,被闵行上宝中学压制得完全抬不起头来,以极为惨痛的失败,无法令人信服的成绩而告终。结果呢?文莱痛定思痛,转型了!开始走读书不得不吃苦的路线了。请记住,读书,从来就是吃苦,不是搞什么快乐轻松的事情,不论古今中外,不论USA,不论日韩,不论明清,全是如此,无一例外。唯有吃得苦中苦,方可成功。你以为国外不拼?大错特错!国外USA的精英教育,头部拼得极为激烈,在教育上的投入极大。再读书上吃不起苦,投机取巧,最终必定失败。有人说,国外靠推荐信就能让你进好大学,那是只知其一。注意,推荐信是基于信用背书的,没有哪位教授愿意因为推荐庸人而毁掉自己的名声,你是教授,你会为了钱,推荐一个丢你脸的庸才吗。推举的依然是品学兼优的精英。这些精英,依然是从小就一路拼搏出来的。
下一篇继续谈升学与教育,谈清华北大与交大复旦,谈学校的高低与体型的胖瘦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