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廿六,下屋。全国仅存的数座三层楼明代徽派建筑之一,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之精华。

标签:
历史文化娱乐时尚情感 |
分类: 日常见闻(食,游,体会)life |



徽州自唐宋中原士族大量南迁后,人口发展迅速,居住空间需求日增,建筑业渐趋发达,催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仅明嘉靖四十一年徽州府注册工匠就有数千名。受口传心授的师承制度影响,在营造界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徽州帮》,木匠、石匠、砖匠、铁匠、窑匠、彩绘画师等工种各施长技,分工合力营造传世良居,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小楼在徽州各方拔地而起,徽派民居蜚声四海,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下屋作为全国仅存的数座三层楼明代徽派建筑之一,集中体现了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之精华,是弥足珍贵的传世建筑瑰宝。
呈坎,尚有宋代建筑二处,元代二处,明代建筑23栋,清代建筑130多处。其中,有8栋明代的三层楼建筑,被国内外专家认定为中国民居古建筑之最。站在明代老宅天井里,仰望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内景,颇为震撼。
罗奶奶的红蜡烛房间内,介绍了当地的习俗,在祝寿时,要在寿星前献一双重量一斤至五斤的红蜡烛。
罗氏很重视教育,表现优良的子孙资助其继续学,屡考不中的则转为从商或务农。明万历年间,呈坎村内正式成立了文会组织,重点培养有学习潜力的子弟,一旦有学子考中举人、贡士、进士归来,文会会员便穿上礼服、端上果酒、带上礼金,在彩旗和鼓乐引领下到学子家热烈祝贺,晚上还要在文会馆设宴为学子接风洗尘。居家的学子若到外地当官,文会会员也要行贺和设宴欢送。
下屋五幢民居中,有三幢都完整保留了二层厅堂,以朱熹《家礼》为蓝本,根据现代家庭生活的实际礼仪需求,分别布置成人礼、婚礼、日常礼三大主题家礼体验空间,重启明代徽州民居《楼上厅》的礼仪功能,重新见证新时代的人生成长。
下屋的屏门只在婚、丧两件人生大事时打开,两姓之好的缔结是下屋生活中最隆重的典礼,纱灯高挂是祝福美满姻缘的特殊礼遇。
男婚女嫁,必须通过祠堂查明源流,经过议婚、定盟、纳采、搬行嫁等仪程,下屋的迎亲队伍会在嫁娶当日去村口迎接花轿,厅堂内置备二荤六素八大碗的标准宴席,根据“喜相庆”的族规家法,本门内家家户户收到主人的邀请,都要前来贺喜和帮忙,见证两位新人白首偕老的开始。嫁娶之日的当晚,新娘的姓名会被录入族谱,记录“两姓之好”正式缔结,确认新人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与谦敬优美的婚书一起,见证从幼稚到成人的洗礼、从独身到成家的责任、从陌生到相守的约定。
明代呈坎罗氏子弟无论致仕从商,大多常年旅居外乡,妻子往往独自留守家中,独立主持家政排除内忧,她们或用嫁妆为丈夫提供商业资本、改善求学条件,或通过姻戚互助维系人脉网络,困窘时自行纺织刺绣贴补家用,甚至直接参与商业经营与科举教育。明代呈坎徽商与科举的成功,实际上是无数夫妇共同奉献和努力的结果。
最后提醒一下,不要忘记让孩子坐在孔子像前,进士匾额下,沾沾喜气,说不定高中进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