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甪直9,保圣寺珍藏清初大理石立屏,宋代柱矗

标签:
旅游情感时尚文化历史 |
分类: 日常见闻(食,游,体会)life |



古物馆内收藏有清代珍贵屏风。屏风是中国古代居室中最主要的陈设器物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漆制、木制类屏风已广泛用于王公贵族宫室之内。明清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屏风的实用功能有所减弱,室内装饰功能大为增强。屏风有很多样式,可分为挂屏、插屏、围屏、座屏(立屏)几类。大型立屏通常置于室内近入口处,阻挡过堂风直吹,同时也可挡避驱邪。有时也被用来彰显重要人物的崇高地位。
保圣寺珍藏的这一对大理石立屏,系清朝初年遗物,五尺见方,边框和底座用硬木制作。屏心左右两侧均有立柱支撑,屏心下部为略宽的底座,以保持整体的稳定性,护板上雕有龙形纹饰,整个底座线条流畅、简朴大方,因此也更好的衬托了屏风的主体——石屏。此石为天然大理石,石纹的自然情势构成一幅气势磅礴又不失秀美的山水画。山顶云烟蔼蔼,崇山飞瀑,宛如蓬莱仙境,极具中国水墨意境。不仅让人感叹大自然也具有鬼斧神工之妙。这对屏风如此之大,实属罕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东线的最深处走廊,展示了石柱础与碑刻。中国古建筑上的柱础,历史悠久。自殷墟出土的简单柱础,在外来佛教艺术的影响下,经唐宋成熟鼎盛期发展到清代的鼓墩形柱础,可以看到也有一个随朝代渐进,从粗硕到细腻、从简朴到华丽、从取材青石到取材花岗石的演变过程。现今遗存的古建筑柱础,清代居多,明代次之,唐宋时期稀少。这里陈列的均为宋代柱础(是保圣寺原大殿建筑遗物),数量之多,保持之完好,尤显弥足珍贵,为华夏之瑰宝!
柱础位于古建筑落地柱的底端与台基面之间,其功能作用,上可传承屋面构架的荷载,下可阻挡地面反潮波及柱脚朽烂和人为碰损,同时具有提升柱子壮观形态与装饰效果。这里陈列的柱础造形,多为下呈正方形,上呈隆起覆盆状,故名“覆盆式”柱础,也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内涵。雕刻手法,采用“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华”、“减地平级”、“素平”等宋代雕刻镌规制。纹样装饰为宋代覆盆柱础上通行的“铺地莲华”、“宝装莲华”、“牡丹华”、“写生华”、“连荷华”等。其线条流畅,浑厚大气,古风凝重,韵律深邃。
碑廊里的石刻书法艺术看着赏心悦目,让我忍不住想要模仿其笔迹。石刻的内容千奇百怪,有清代光绪年间元和县农民如遭到外来游民放鸭纵食农田,捕捉鳝蛙损坏田岸,可以报案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