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丁玲旧居,体验难得的静谧与清幽,在顶层邂逅神秘人。

标签:
旅游文化时尚情感历史 |
分类: 日常见闻(食,游,体会)life |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 ,女,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集聚地”。丁玲来到上海,先后住过贝勒路(现黄陂南路)、萨坡赛路(现淡水路)、环龙路(现南昌路)和重庆南路,后来搬到了虹口昆山花园路,也是因为这里文化氛围浓厚,聚集了不少同道中人。当年众多书店书局在虹口的麇集,吸引了大批的作家、文化人、知识分子选择在此的石库门里聚居,如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茅盾、冯雪峰、夏丏尊、沈尹默、阿英、蒋光慈、冯乃超等,一时间群星璀璨。
从车水马龙的四川北路拐进昆山花园路,顿时有一种难得的静谧与清幽。阳光洒在斑驳的红墙上,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淡淡的怀旧情感。昆山花园路,因其直抵昆山花园(今昆山公园)而得名,全长仅100米,东起百官街,西至四川北路。1933年早春二月,作家丁玲在失去了爱人胡也频两年后,搬到了昆山花园路7号,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冯达一起住在这里。这幢公寓建筑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是魔都热门取景地。据《丁玲传》记载,他们当时住在顶层四楼一间约20平米的房子里。左联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开会接头都是在某人家里或某个临时地点,丁玲家里就是一处秘密联络点。因为地处公共租界,比较安全。该处为美商于20世纪初建造,每栋住宅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砖木结构假四层,坐北朝南,早期联列式低层公寓建筑。平面作矩形,立面连续券柱式构图。入口上方三层均建小型阁楼。复式“人”字形屋架,平瓦顶,毗连楼顶建阶梯形山墙作。清水红砖墙面,红砖作横竖向线条装饰,券式木门窗,线脚装饰细腻。丁玲在此居住期间,创作了短篇小说《奔》。1933年5月14日中午,丁玲在昆山花园路7号家里被捕。当日下午,湖畔诗人、革命志士应修人来到丁玲昆山花园路家,和特务发生了搏斗,从过道的窗户坠楼身亡,消息登载在《申报》5月15日第12版上。
上海对于丁玲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城市,在丁玲一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上海是她离开家乡踏入人生的第一站,是她初登文坛名声大噪的地方,也是她投身革命的起点,这里有她的卿卿我我,有她的撕心裂肺,也有她的刻骨铭心。”2015年,《丁玲传》作者李向东、王增如在做客思南读书会时谈到,“丁玲1922年从她的家乡常德出来,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第一站就是到的上海,上海是丁玲走上人生之路的第一个地方。”李向东说,上海对于丁玲的重要性还在于,“上海是丁玲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个地方,她最早的两篇小说,一个《梦珂》,一个《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是在上海发表的,她是在上海成名的。”此外,上海也是丁玲走上革命道路的地方,她在上海加入了左联,加入了党。上海还是丁玲奔向解放区的起点,出发点。丁玲从1922年初来到上海,1924年的夏天离开上海。此后她又在1928年初再度来到上海。丁玲在北京写了第一篇小说《梦珂》,发表在上海的《小说月报》上,发在头条。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是叶圣陶,他从没听说过丁玲,从自由来稿的稿件里发现了这篇小说。然后叶圣陶马上给丁玲回信,说再有小说你就寄来,写什么都行,写多长都行。那个时候丁玲在北京已有一段时间。虽然尝试进行文学创作,但是并没有信心,但叶圣陶的回信和小说的发表让丁玲受到了鼓励。1928年,丁玲的第二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再次发表在《小说月报》上,一下子引起轰动。随后丁玲和胡也频回到了上海,因为此时上海是文学的中心。她在《小说月报》又发表了两篇小说,一共四篇都是头条位置。到上海后,丁玲去拜访了叶圣陶。叶圣陶没想到丁玲是一个这么年轻的女孩子,才24岁,他觉得这个女孩子不张扬,东西写得很好。叶圣陶决定给她出一本短篇小说集,就是《在黑暗中》。在上海,丁玲遇到了叶圣陶这样的好老师,使她坚定地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在叶圣陶的培植下,丁玲进入了文坛。1930年,丁玲加入了“左联”,并且在“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的邀请下,担任了“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从1928年至1933年,在上海的这五年是丁玲人生中非常丰富的一段时间,无论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从她的革命生涯、革命活动。
如今,这幢楼里住的已经是寻常人家,全天对外开放,我郑重地踏进门槛,昏暗的光线不足以照亮脚下的路,黑暗将我包围,我小心翼翼地摸索着,踏上台阶。咚、咚、咚,脚踏在木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敲击声,想象一下当年特务在这里的行动,不禁直冒冷汗。来到顶楼,走到底,是一扇房门。突然,房门打开了,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性出现在我眼前,与这遍布尘埃,古旧昏暗的环境形成极大反差。还没等我仔细打量对方,门又在一瞬间关上了。令我的额头渗出几粒豆儿大的汗珠,不禁遐想联翩,在这幢老房子最高最深的屋子里,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带着没有散去的亢奋感,我离开了这幢历史名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