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发烧”(下)(转载)

(2009-08-09 11:09:14)
标签:

解读“发烧”

娱乐

分类: HIFI理论与经验hifi-theory
六,音质评价
音质评价是发烧友的基本功之一。主观评价硬件和软件,也是最能体现发烧水平的标志。声音所反映的内容往往是清晰的、具象的和客观的,但音质和音色却极为抽象、主观和不便交流。要搞好音质的评价,感觉就需要约定、归纳、升华。正如味觉就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说糖是甜的,于是人们就把吃糖的感觉称作“ 甜”,再遇到这种味觉的东西,既便它不是糖大家也说是甜的。
音质评价的术语很多,丰富中也显繁杂,必须抓住主要的和关键的加以规范,才方便我们的表达和交流。
1、清晰与浑浊。音响系统发出的声音要令人感到清晰,频率响应要宽而均匀,尤其是中、高频有密度,混响适当,能够较好地分辨出乐器的音色和位置。反之便叫做浑浊。
2、圆润与发毛。圆润是指失真,特别是中高频失真极小的声音,这类声音感觉愉快、悦耳。低音不浑浊,中音不生硬,高音不刺耳。发毛与圆润相对,主要感觉是声音粗糙,有可闻的失真。声音中如果有5%的失真,一般人就有发毛的感觉,专业人士可以听至3%。
3、丰满与干瘪。声音厚实、响度大,中、高频量感好,混响较足,瞬态响应好叫做丰满。反之则为干瘪。
4、明亮与灰暗。明亮是指在整个声域内高、中、低音平衡的基础上,中、高音略微突出,而且有丰富的谐音,混响适度,失真小。灰暗则指严重缺乏中高音,低音松弛,解析力差。
5、宽广与单薄。宽广的声音频率响应好,高音明亮,低音充足;单薄的声音往往缺乏低音或高音。
6、干与湿。主要指混响效果。混响时间短、深度不足表现为干。混响过分,表现为湿。声音的干湿有时是由软件所决定的,也可由听音环境引起。
7、现场感。声音明亮、扩散好,有一定的混响,特别是800—5000Hz内声音较为密集,最接近于音乐厅的效果,称为现场感好。
8、平衡感。频率范围宽,尤其是声箱各单元频率的衔接平滑,无凹凸,整个声音融和、宽广,听起来轻松、愉快,称为平衡。
9、冷、暖感。声音的冷暖感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冷的声音失真极小,非常平衡,器材有很好的物理指标。而暖的声音是在声音平衡,失真较小的基础上,更带一些圆润、丰满的个性。一般采用晶体管放大器的声音偏冷一些,电子管则有迷人的暖色。声音的冷艳与温暖都不是贬义词,偏爱哪种音色因人而异。

在音质评价术语中,还有一些颇具针对性的字眼,如干净表示信噪比高,音乐信号之间相互干扰小;发破指过载,削峰失真;声音飘,反映声象不固定,混响过分;发沙,指有瞬态失真存在,高次谐波多;发闷指缺乏中、高音;尖、粗反映了频率响应不均匀等等。

对音质的感觉和评价,有时受到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听音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等响度,这个人们生理上固有的因素也是应当十分重视的。只有声压达到90dB时,人们对于高中低音响度上的感觉才是一致的,低于这一声压,人耳对高音和低音就感觉迟钝。为此,一些放大器中都加有等响度电路,用以补偿人耳的这一缺陷。当然,音质的评价最好是在规定声压下进行。

那么,对于音响器材音质的评价应如何进行呢?

判断音响系统的优劣,应首先观察所处的声学环境,将其摆放在有利于发挥性能的位置上,将声箱拉开一定的距离,听者与两只音箱呈等边三角形。将左右声道平衡钮放在中间位置,关掉一般器材都有的频率均衡装置。由小到大开启音量旋钮,直至开到最大,在静态下听其噪音如何。然后,放上自己已在多种器材上听熟的CD唱片,慢慢开启音量,听一听声象是否固定;通过左右移动,判断系统的相位特性;增大音量至耳朵刚好不感到不适为止,选择软件中的鼓声和大提琴等感觉低音的表现力,看其是否厚实有力,不混浊不轻飘,放得开又收得住;利用人声判断中音的性能,层次要分明,既不压抑,也不喧染,圆润丰满;采用泛音丰富的小提琴和金属打击乐器的声音判断器材的高音,以细腻、流畅,明亮通透,定位准确者为佳;用打击乐(如打碎玻璃等)听其瞬态、动态、阻尼特性;用交响乐判断音场、气势和整体的频响平衡以及纵深感和现场感;用大音量听其功率裕量和动态范围;用极小的音量判断低输出时的表现能力。

在音质评价中,平衡与自然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有的人把音质好误以为是对低音和高音的喧染。难怪有些经营者,在展示其商品时常常把低音和高音钮旋到极至,让似懂非懂的顾客,有一种新鲜感,失去了平衡和自然,也掩盖了一些缺点。其实在发烧友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低音易找,高音难求,中音更是不可多得。

感受音质本身也是一个审美过程,美的音质是音乐所包含的内容之一,音质评价是发烧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东西。

 

七,环境与校声
听音环境是发烧友最易忽略的问题。器材的性能固然重要,但房间的声学特性也相当关键。在放声时,声波会在室内各物体表面反射、折射、绕射、谐振,并且互相叠加,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许多的峰峰谷谷和声染色。试想,一套本来频响宽而平坦的发烧器材,在这样的房间里,还能平坦均匀吗?回答是否定的。一些卡拉OK厅,选用了一流的设备,器材搭配也不错,却没有与其相称的效果,就是听音环境不佳使然。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利用频率均衡器等补偿房间的声学缺陷,但这需要借助专业仪器帮助解决,或者经过长期的尝试和摸索。治本的方法还是设法改善一下房间的声学性能。因此,把准备购买器材的钱,拿出一部分用于改善一下听音环境是聪明之举,得到的是将比全部付之于器材要多。
目前,大部分发烧友还没有专门拥有一间听音室的条件,一般均由会客室、起居室充任。对此,根据听音的需要加以改进是有办法的。
第一,尽量消除驻波。驻波的产生与房间的长宽高比例密切相关,这一比值应当为无理数,最好是黄金分割,即1:0.618。最忌整数比。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家庭装修解决。家具的摆设也对驻波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复杂优于简单,忌讳对称放置。
第二,调整混响时间。混响时间过长,声音易于发荡和混乱。家庭欣赏音乐,混响时间控制在0.3—0.8秒为宜。一般房间都偏长,解决的方法是增加软质物体。如地毯、窗帘、软沙发、软质装饰画等。
第三、避免声染色。室内不能放置易引起谐震的东西,如:不牢固的玻璃、金属器具等。另外,要对门窗等容易产生谐振的物件进行加固。
音响系统的摆位,对于音质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声学条件不好的房间,听音区不应确定在中央。音箱的放置应与后墙隔出一段距离。为避免地面的反射,低音喇叭下端离地面不少于40mm,高音喇叭最好与耳朵平齐,以减少反射声的干扰。器材的摆位不要幻想毕其功于一役,要不断调整试听,直到满意。
校声,是利用不针对器材本身的其它手段,使器材发挥最佳性能的过程。主要是避震。音箱与地面的接触最好采用专用支架,并加装校声钉,减少箱体与地面震动的相互传导。实践证明,将CD机安放在一定厚度的大理石上或压上重块,都有明显的靓声效果,其它器材也是一样,将外来的震动加以避免、吸收,有百利而无一害。在器材的制造中,一些厂家已经重视避震问题。有的器材采用了蜂巢式底扳,高档CD机有的重达几十公斤。海外发烧人士十分重视校声之法。曾有人介绍说,用明朝的青砖压在器材上,能够更靓声,用破布包住信号线,会使音色更迷人。这就有故弄悬虚之嫌了。
八,发烧软件
音乐载体有多种,常见的有模拟唱片(胶木唱片)、卡式磁带、激光唱片等。时至科技发达的当今,模拟唱片仍被公认为保真度最好的音乐软件,但它极易被灰尘污染的缺点是致命的。没有人喜欢在“噼噼叭叭”的“炒豆”声中欣赏音乐。卡式磁带由于磁记录的缺陷,节目的频响和动态都受到限制,而且不易保存。因此,目前最好的音乐软件仍推CD唱片。
软件的制作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融进许多人的心血。凡够得上发烧级的唱片,除了音乐大师的贡献外,录音大师同样功不可没,他们调动一切技术手段按照自己的技术与艺术思想,精心制作。故此,其价格高达一、二百元也就不足为奇。
发烧级CD唱片,在说明书上大都给出录音师的名字、使用的主要器材及录音环境等,这在发烧友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音乐的作者、演奏(唱)者。这种心灵的沟通是突破时空限制的。
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制品公司都不断有发烧级软件出现。宝丽金崐(国际)唱片公司是一个规模大,较为全面的音乐制品公司,在它旗下的德国DGG以出品古典音乐著名;香港宝丽金捧红了港台的大部分歌星;同属这一集团的英国迪卡(DECCA)、伦敦(LONDON)以及菲利浦(PHILIPS)公司也多有发烧制作面市。贝图斯曼国际唱片集团属下的美国RCA、德国ARISTA等公司曾制作了脍炙人口的烧品。另外美国的华纳崐(WEA)、英国百代 (EMI)、日本的索尼(SONY)、香港的飞碟(UFO)等都在发烧友中有很好的口碑。美国的泰拉克(TELARC)虽然历史不长,规模不大,但其产品几乎款款都具烧味。情况与其相近的香港雨果(HUGO)也十分注重音质的追求,尤以制作我国的民族音乐“烧品”见长。大陆的音乐制品公司发展迅猛,也时有好的制作出现,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发烧软件的收藏,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应适应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购买时除了注意内容和品牌之外,还应注意媒体的介绍,最好听听发烧友的意见。发烧友应当拥有几张公认的发烧精品,如泰拉克的美国西部名曲集《ROUND—UP)、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雨果的《发烧金碟(一)》,崐阿瑞斯塔的《KENNY G LIVE》,飞碟的《蔡琴老歌》以及RCA的蓝雨褛》等等。这些唱片既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又可作音质评价,何乐而不为!
应当说,发烧的根是植于HI—FI之上的,视频技术的发展,使高画质的诱惑,难于被发烧友推挡出去。尤其是发烧友所认可的软件制作者,也时常有品位极高的现场音乐会、音乐专题片、MTV、故事片等内容的激光影碟(LD)制作面世,将发烧推上了高音质和高画质交融的广阔领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