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权威音响杂志主编刘汉盛《牛肉在哪里》有感(附原文

(2009-07-27 18:51:45)
标签:

hifi

娱乐

分类: HIFI理论与经验hifi-theory

读权威音响杂志主编刘汉盛《牛肉在哪里》有感(附原文)

正如刘先生一语道破实质,音响器材,是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的一个爱好。所谓的器材升级,在很多时候,往往由于技术或者成本的限制,更多的是风格的微调,并非本质的提高。音响如此,耳机更是如此。当技术成熟后,厂商为了生存,说白了,需要赚钱。而技术又没有突破,吃老本的惰性使得一个又一个“重复的”“换汤不换药”的产品相继推出。拿几大耳机厂商来讲。铁三角,从A900-A900LTD-A1000-A950LTD-A900TI,根本就是在卖外壳,其声音的提升非常有限,A系列为人诟病的声音线条散,数码声强的特点一直没有改变。直到A2000X,有所改变,但是,代价是价格成倍的提升。再看森海塞尔,从HD580-HD600-HD650,价格提升了整整一倍还多,而到头来,喜欢HD580的人不见得比喜欢HD650的人少。

再看AKG,从K501-K601,完全就是换个时尚的外壳而已。这只有在同一设备下,做认真AB对比(什么叫AB对比,并不是在你卖掉了K501后,听K601再回想K501的声音而进行对比可以做到的。请参考我接下来要写的一篇关于AB对比的文章)之后,才能得出的结论。最明显的一点,不管你现在拥有的是K501还是K601,你去网上搜索一下关于K501或K601的测评,看着测评,仔细想想,是否不管K501还是K601的评论,其实全是在描述一个特点相同的耳机?这就对了。假设你拥有的是K501,你听着K501 ,看着K601的评论,你会完全认为描述的K601不就是K501的声音特点么,反之亦然。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就是重新包装,一来有新的卖点,二来可以涨价,从K501的800元涨到K601的1300元。而不知情的,不曾拥有过K501的人,却心甘情愿地花更多的钱,买一个声音品质与K501一样的耳机。对于不满意K601声音而纷纷出掉K601的朋友,你是否意识到,其实,你只是没有意识到现代音响行业的生存状况而已。在这小众的消费群体中,厂商没有充足的利润,就意味着死亡。

玩耳机有长时间经验的朋友,可能都会对老耳机情有独钟,就好比1989年诞生的R10与K1000耳机,20年过去了,在2009年的今天,我可以说,没有一付耳机的实力可以超越这两者。R10与K1000至今是我收藏的最喜爱的两个耳机,其他耳机则如同过山车一样,听了就换,买了就卖。为什么?就是因为音响产品的技术早就成熟,今天的产品,为了利润而生,而过去的经典,则因为刻苦的钻研精神,对技术的直着追求,而成为永恒的经典,无可挑剔的完美品。包括森海塞尔的HD540G,即使放在在今天的所有高价耳机中,都闪烁着自己难以抵挡的光芒。

玩音箱,更是如此,现在的许多音箱、器材为了追求所谓HIFI特性,而产生了匪夷所思的难听声音。反而不如过去的器材让人觉得有不停往下听的魅力。而制作不错的器材,声音又比过去的型号贵几倍,仿佛,不贵就体现不出品牌的身份。从而直接使音响步入了有钱人才能消费得起的死胡同。最终,关门大吉或变卖结束的例子不在少数。

但是,市场上还是存在性价比高的器材的,这就需要大家积累经验,从而依靠自己对声音的判断,选择既便宜又好声的器材。不必沉迷于对器材的折腾之中,迈向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

下面是刘汉盛先生《牛肉在哪里》原文,收录在音响论坛1998年11月,总122期中。请点击照片放大看高清晰原图。

读权威音响杂志主编刘汉盛《牛肉在哪里》有感(附原文读权威音响杂志主编刘汉盛《牛肉在哪里》有感(附原文读权威音响杂志主编刘汉盛《牛肉在哪里》有感(附原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