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拿Contour  S5.4音箱 评测汇总(转载)

(2009-07-02 19:10:34)
标签:

丹拿

contour

s5.4

娱乐

分类: CD播放器,前后级,音箱cdplayer

丹拿 轮廓 contour S5.4音箱

技术规格:

灵敏度:89db
持续承受功率:350W(4Ohm)
重量:46.2Kg
体积(WHD):214X1460X410mm
高音单元:28mm软球顶
中音单元:1X15cm MSP锥盆
低音单元:2X20cm MSP锥盆
频率响应:30 Hz - 27 kHz

丹拿Contour  S5.4音箱

名的丹拿音响推出了全新的Contour系列。新Contour系列目前包含S 5.4、S 3.4、S 1.4、S C、S R 5款音箱,S 5.4是其中的顶级型号。该系列沿袭了许多开发Evidence、Confidential的先进技术,声音表现比过去的Coutour系列有显著的提高。S 5.4系三路四单元低频反射式设计,低频段使用2只20cm大音圈锥盆低音,中/低频单元的口径为15cm,均采用性能优异的MSP材质振膜和强力的钕磁体;高音是1只28mm直径的软球顶单元。两只强劲低音与一只高动态中音的组合,为S 5.4的冲击力和速度感提供了完美的平衡,使它在纯音乐以及家庭影院系统中给人带来印象最为深刻的音质表现。高解析力、具有特殊涂层的Esotar2高音单元,可展现出高频段内的每一处细节,甚至某些最微妙的声音讯息。强力钕磁体、精确成型的铝制音圈,以及坚硬的MSP锥盆振膜,都需要一个坚实的根基来传递庞大的动态和理想的脉冲响应,所以,为了加固扬声器的前面板,S 5.4使用了一块通过吸振阻尼板跟木质箱体相融合的实心金属板。这一相当稳固的结构为高性能的丹拿单元发挥出其全部实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根基。S 5.4 的分频器安装在一个具有优异冷却效果的散热铝板上,该铝板又与箱体的背面板结合在一起。如此一来,所有分频元件便能工作在一个理想而且稳定的温度之下,即使是在当承受极端强大的功率时,它们也不会过热并因此缩短使用寿命。

 

我HIFI经历尚浅,但听过多对喇叭后,心中有一个结论,就是小型座地同书架喇叭,根本没法做出真正 的『气势』,只有高质素的大座地喇叭,才能表现惊天地泣鬼神·气势磅礴的规模及临场感,还要有从容不迫的能量感·触手可及的迫真度·晶莹剔透的高音,以及拳拳到肉质量俱佳的结实低频。可惜,有此能耐者,十之八九其订价都要十万元以上,另外再加十多二十万的 扩音机驱动之,唔破产都即刻变成穷风流。可是,最最近我却遇上一对有齐以上特性的喇叭,不单易推易服待,而且订价仅港币73800元,以价论货,市面上比她抵卖的喇叭,剩下实在不多。这就是我最近实试得最开心,来自丹麦拥有25年制作喇叭单元经验的Dynaudio,其Contour系列的最新旗舰『摩天大厦』S5.4。
    说老实话,Contour系列上一代的喇叭,我听过不同发烧友家中的1.8MKll及1.3SE很多次,试过用两万以上名牌合并机推,又试过用万多元EL34靓胆机推,感觉是富音乐感及弹跳力,但高音未够滑,而且喇叭虽索极大必需要强劲后级方能将喇叭好好发挥,否则结象易崧散,低音失控易混浊。
    DYNA</B>喇叭难服待?
    自此之后2,对Dyna的喇叭总是留有一个『难服待』的印象,朋友问卖不卖Dyna?我一定先反问:“你部后觉级够不够力先?”这个印象,一直到去年过上了Confidence系列的2哥C2已经是本刊试音室的现役鉴听喇叭,其表现质素不言而喻,尤其是Esotar2高音单元更加赢尽掌声。这一年以来,十数二十款不同价位·类型的放大器推动过C2,十居八九都开心手场,我的结论是“不算难推,但对功率乃有要求”。
    C2是属于中高级别的扬声器,订价也不便宜。去年底,Dyna推出25周年特别版喇叭,属书架型设计,订价亦较相宜,针对的是普及消费的买家,憑著出色的声箱设计,以及再度出场的Esotar2高音单元,又一次赢得发烧友支持,而且这对喇叭其中一个重点变化,乃较前代Contour喇叭更易推动,试过用定价仅约港币8000柯颂V8i,以及科宝的合并胆机推动之,结果是靓声及夹声到你唔信。
    不过,又有发烧友闲谈时说:“书架喇叭始终气势差一点点,但是C2订价又贵了一点点,Dyna在这两对喇叭级别之间多出一对座地喇叭便好了”。言犹在耳,厂方即应声推出全新系列的Contour喇叭,我则负责实试系列最顶级的S5.4喇叭。
    人声高度绝不偏低
    这对S5.4两个多月前代理送到我家时,我已经不禁叫道“哗!甘高…”这对喇叭身高57.5寸,即接近5尺高,站在厅中央仿佛站了两个小孩一样,重量为每双101.6磅,是不少成年女士的体重了。声箱设计带点Confidence系列的影子,高瘦身之余,喇叭以特设的梯形活底座承托著,确保了喇叭可以站得稳,我收到的Rosewood版本,木纹完全对称,而且声箱手工十分精细,仿如一件艺术品般。背面简简单单一个直经10厘米 的巨型反射孔,以及WBT的喇叭线插位,背板以金属制造,实质上入面是分音器在大音量时散热更快。面板以金属阻尼物料制造,可给予单元一个稳固的工作平台。
    怎能没有</B>Esotar2!
   今番CONTOUR系列另一设计特色,就是回复了厂方早期的设计,将高音单元放在最低下方,低音单元则设在最上方。在直觉上,我已经开始担心声场及结象会偏低,但实试后我可以百分之一百地肯定地告诉你,只要坐在皇帝位上,由於高音单元的扩散经过悉心计算及调校,所以结象高度竟可地于约1.2米高,实在神奇。
   单元方面,采用三路四单元设计,两个Dyna招牌货直经20厘米的MSP矽酸镁鉴取合物)低音单元,此起C2的低音单元直经大了3厘米,中音则是15厘米MSP单元。至於高音,厂方再次采用饮誉发烧界的Esotar2高音单元。单元装上强力铝磁环,比磁铁更易推动,有关DYNA新一代单元的构造,请查阅255期大草兄已有详文介绍,在此不累赘。
    从规格上可以见到,S5.4可以播放低至30赫兹的超低音,亦可以播放高至27千赫的高音,其 音域可谓十分广阔,比起25周年喇叭音域更广。虽然S5.4有89dB的灵敏度,不过望住两8寸低音单元,再想想我家中的Mark Levinson NO.383的100Watts(8欧)(注:S5.4是4欧喇叭,即383的推动力变相倍增至200Watts)就算我对383的喇叭驱动能力信心十足,面对这庞然大物,加上“Dyna难推”的阴影下,始终要试清楚才能释疑。
    器材中最需要Run-in的,相信是喇叭了。煲Dyna的喇叭是一项历史任务,本刊试音室的C2都要日日厅,Run足一年才进入最佳状态。因此,S5.4-到家中已经开始地狱式煲炼,虽然代理表示喇叭已经基本RUN-IN完成,但是一开声我仍然觉得声音有点生硬,然而基本上听到其充满弹跳力,以及中性鉴听味重的特性。
</B>    两个月猛火</B>Run-ln
    如是者喇叭继续Run-ln过了足足一个月(!)Dyna喇叭难煲也许 是出了名,不过煲足一个月声音都未见有大改变,我开始著急了。大草给我意见,话Dyna的喇叭只要一Run-ln,声音是可以180度改善的,而高音单元会较先修成正果,著我耐心等待。言犹在耳,四日后某一个晚上,我仍旧放工后坐皇帝位听紧《大眼妹》……好似,好声了很多,高音的层次一阵一阵干干净净的浮现眼前,Microdynamic亦明显好转,整个声场亦前后拉深了四·五尺,立体感更加强烈,原先的点点毛燥感顿时去芜存菁,整个音乐品质立即跳升至应有的高水平。我心想:“哗,Run-ln使唔甘大转变呀!”
    不过高音Esotar2易RUN-LN,中低音MSP单元则要更多耐性。我希望可以公平低试出S5.4的真正功力,所以未完成Run-ln我都不会予以实试,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喇叭进驻寒舍已经接近两个月了。期间有朋友到访试听,对她的表现都满意,唯独低音未Run-ln,      所以超低频未能发挥出来。等啊等,就在落笔前两日,终于等到中低音共三个单元似乎进入状态,声音有起死回生之感,好了,终于可以个正式试听。
    三大软件都是我熟悉和喜欢的音乐,先来古典大爆棚。古典我绝非专家,但这双卡门我则很爱听,一开始就来个大合奏吧。一开声已经有置身一个坐满宾客的大型演奏听感觉,观众的一拍掌.一声欢呼甚至喃喃细语,几乎所有湿碎声全部无所遁形,一 一迫真地浮在我身边。轮到交响乐出场,一大批 中提琴和小提琴,枝枝都自成一格,提琴拉时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下打大鼓时,充满弹力的低音频话来就来,就收就收,下潜度早已超越家中的廉价家庭影院超低音喇叭。ESOTAR2高音固然很厉害,MSP低音也不示弱。
   一定要强调的是,S5.4营造出那种大型交响乐的规模,已经脱离了我10尺乘15尺客厅的规限合上双眼,我已忘记喇叭存在,飞身往柏林厅元旦演奏。事实上,我最初担心S5.4要200方尺以上才容得下,但事实证明150方尺的地方也没有问题。
    古典大爆棚拿手好戏
    再来Pink Floyd 听听《Time》吧,这类玩声场乐曲绝对考不到S5.4,26秒时百钟都数得出,而且远近有序,我重点试喇叭要表达一些能量感强的讯源时(例如电结他)会否有神没气。当到达了1分钟时,阵阵电结他加上挚鼓带领,力量充沛得像一个状态大勇的运动员,而且是长跑运动员,不会跑两步便脚软。
   在这个Track中,我充份感到以383去驱动S5.4虽非百地发挥出喇叭潜能,但是亦推得头头是道,毫不失礼。
   最后听《大眼妹》RebeccaPidgeon,以测试人声定位.大小和高度等。上文已提过,人声高度绝对不因高音单元放得较低而有任何影响,反而可以令到高中低不同频段的声音更加连贯统一。Track1的大提琴成枝弹了出来,大眼妹一开声唱《SpanishHarlen》,口唇的形状都【看】得见,她那甜美声线,十分厚泽湿润。
    糖份少</B>.</B>能量感强
    最后想请S5.4糖份甚少,声音准确,能量感丰富而且充满弹性,最叫我开心的是她那从容不迫的规模感。比起C2,虽然高音贵气是差少许,但低音更加强劲,还有,S5.4对扩音机需索不似前作般巨大,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亦是发烧友的喜讯,起码想听古典大爆棚的朋友,都未必需要为推掂大喇叭,而购买天价前后级。
    收笔在即,亦是喇叭返回代理之时,望着刚刚修成了九成正果的S5.4,我实在有点不舍得。好,趁喇叭仍在家之时,来个   《天下第一鼓》加《靓声王》,第15cut吧!

前所未有的全面表现——评Dynaudio Contour S5.4喇叭
     
     Dynaudio真是一家用实力来展现个性的品牌;笔者从未拥有讨Dynaudio的喇叭,但身边总是有朋友相互拥有Dynaudio,因此即便没有机会与Dynaudio天天相处,也总有机会常常与Dynaudio。见面、Dynaudio的产品数量众多,我的朋友里依财力的不同,也平均分布使用,所以我对Dynaudio的了解,虽然不是标准用家,也算是了解一二。其实,笔者手上还有一对喇叭,正是使用Dynaudio单元所制造的,那就是PMC LB1这家专门以传输线式设计的喇叭品牌,与展现自家实力的Dynaudio原厂喇叭比起来,究竟有何不同之处?这一点笔者心里就相当清楚。基本上,Dynaudio是具有相当个性的好材料,但是要看厨师如何料理。不过。就算厨师来自于不同的烹调世家,只要选定Dynaudio为素材,就会拥有浓厚的Dynaudio风格,这种风格只要品尝过的人都知道,不但特殊而且有个性。

以前与现在
      大家都很清楚Dynaudio的过去,这家来自丹麦的喇叭公司,专门以制造高品质单元与喇叭系统为主职,单元的型号广泛,从家庭使用、专业市场一直到汽车音响都不放过,显示出其技术层面的宽广性。而就喇叭系统成品来看,家庭剧院、两声道喇叭当然是看家本领。Dynaudio还特别为了专业市场,针对声音精准度要求非常高的专业人士,成立了独立的Dynaudio Acoustics公司,使用自家性能最优异的单体,力超高动态、超高分析力与精准的参考性设计出专业型号,哪怕是这个系列里全部是黑鸦鸦的大音箱。在录音室里的能见度还是非常高的。Dynaudio是一家对于重播声音技术非常拿手的公司。

      当Dynaudio仍然提供单元外卖的时期,市面上有许多釆用Dynaudio单元而设计的品牌,其中大部分都是Hi-End品牌,因为某种因素让Dynaudio停止贩卖单元之后,要体验Dynaudio之音,唯有购买原厂的喇叭产品。仔细研究这个品牌,它的单元设计确实有独到之处,喇叭箱的设计也与众不同,尽管市面上有许多仿制
Dynaudio外型的单元,声音却是无法模仿的。面对如此特殊的喇叭,几乎能够这么说,自愿成为Dynaudio的用家,必然是喜爱这所有一切的独特吧!

      Dynaudio也是一家不断求进步的喇叭品牌,尽管从头至尾产品的系列就那么几个,不过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改朝换代的动作出现,改造过后的Contour仍然是Contour,只不过系列依旧,型号、单元以及音箱设计则完全翻新.是All New Contour。新的Contour系列与过去的型号相较起来,增加了中央声道以及环绕声道喇叭,显然这是为了迎合家庭剧院的用家使用。不过.主动式超低音并没有配套推出,是笔者认为的美中不足之处。

      目前的Contour系列当中,体型最大的是Contour S 5.4,也是本文介绍
的主角,采用三音路四单体设计;其二当家是ContourS 3.4,采两音路三单元设计;其三当家为书架型设计,ContourS 1.4力两音路两单体设计。中央声道Contour SC与环绕声道Contour SR采用相同的单元,造型上也仿照新Contour
的式样,显示出年轻活泼的北欧设计家风格。

多项全新设计
      以前的Contour是很平实的喇叭,方方正正的音箱,深色的木皮,顶多在音箱前障板周围画出一道凹槽作装饰线条。高音在上、中低音以及低音顺序往下排列,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很传统。旧的Contour声音也是规规矩矩的,高频段的细节清晰透明,但中频以及低频段就保守一些,同时还带有那独特的Dynaudio单元腔调。原本笔者以力Dynaudio就是如此了,没想到停止贩卖单体的生意之后,喇叭部门的产品一个接着一个改头换面,全新的Contour仿佛跟以前的Contour完
全没有关连了!

    首先最显眼的,是前障板的样式改变了。单元的排列方式完全颠倒过来,仿照其高级系列的产品一样,尺寸越小的单元位于最底下,越大的单元越往上摆,此点乃Dynaudio最大的特色之一,很多论点指出,聆听时建议的座位高低,应该让耳朵与高音单元齐高,如此可以迎合高音单元指向性强烈的特点,得到最清晰、直接的高频段响应。若依此论点,则Dynaudio的用家则通通要坐到地上聆听了?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笔者也曾经多次实验,当耳朵与高音单元齐高时,的确能够在听感上获得最直接的感受,反之则略减,而Dynaudio喇叭高音单元向下的设置,是否也会影响聆听时对高频段的细节反应?答案是肯定的,有机会也请蹲下来听听倒置安装单体的Dynaudio喇叭。只不过,设计者既然如此规划,就表示希望用家这么听,所以既然决定采用了Dynaudio喇叭,就不妨接受原厂的观点吧!

      第二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网罩与前障板上那一块大金属板,这也是Contour新的创意。使用在Contour上的单元,不论高音或低音,全部皆采铝合金框架,使用金属框架的主要原因,在于增加强度,减少失真。而这些坚固的框架若要真正达到绝对性的稳固,最好的方法是固定在一块够大、够硬的物体上,这也就是Contour系列的前障板,全数安装在一块体型庞大的5厘厚金属板,目的就在于固
定单元,减少震动、网罩的设计也颇特殊,不用传统的子母扣,而改用磁铁吸附在金属板上,当然为求最精准的声音传导,使用时最好取下网罩。

    这块5厘厚的金属板除了减少震动之外,还有另一项功能,那就是帮助单元散热。要知道Dynaudio的单体一向承诺用家,禁得起强大功率的输入,而且其动态范围巨大,大音量发声时不产生压缩现象,所以Dynaudio单体的音圈以及散热方面,特别经过加强设计。其高音单元采用铷磁铁,框架的背后还具有海胆状的放射型散热片,而中低音单元则采用纯铝线绕制音圈,以防止音圈因高热变形(铝
的熔点比铜还高),再加上Dynaudio单元的音圈直径要比其它单元厂来得大很多很多,所以散热能力以及驱动音盆的平均性,就要来得理想一些。当扩大机输入电流至喇叭箱时,分音器上的被动组件会因为“做功”的缘故,而产生热量,又当分频之后的电流传导至音圈上,音圈会消耗大部分的电能而产生热量。除此外,音圈对磁铁发生反作用力,所以磁铁内部也会产生涡流而发热,这些消耗电能而
发出的热量,最后透过空气以及铝合金框架传导至前阵板上的金属板,进行有效率的散热,所以Dynaudio的设计者能够保证,音箱内的每个组件在工作时,拥有比别家产品更稳定的工作温度,一方面维持性能,另一万面也确保寿命。

高标准用料
       Contour系列所使用的单元也是全新的设计,高音全数采用相同型号的28mm丝编质软半球单元,配置铷磁铁。ContourS 5.4的中音是15公分的MSP锥盆单体,低音则是20公分,其余型号则采用17公分的。全系列的高音单元完全相同,中低音相似,因此可以预期整套系列的音质音色都能维持在相同的水准,对于多声道系统而言,这是理想的设计。

      至于其它方面,Contour的音箱底部,由一块独立的厚底板支撑,喇叭接线则位于背板的底部,和以前的设计一样,仅能连接一组喇叭线,这也是Dynaudio用家所必须妥协的地方。喇叭端子是WBT的产品,从说明书的介绍图片得知,从扩大机送过来的电流经过WBT端子传送进分音器的过程,完全采用粗线径的喇叭线连接,并且从分音器上连接至单元的导线,也是相同的粗线径喇叭线,所以电流能量能够尽可能的传输至单元音圈以减少损失。   

      分音器上的零件也是设计的重点所在,基本上采用越高品质的被动组件,就越能确保声音的再生品质,说明书上的照片中可以轻易见到,电感采用空心电感,电容则是无极性的塑料电容,这些组件通常是半永久性的材料,没有损耗也没什么机会故障,能够陪伴Contour长久的使用。最后,高级玩家最在意的事情,除了产品的声音是否如预期般理想之外,产品最终的完工品质,也是计较的焦点。笔者细看了木箱的制造品质、木皮等级,以及前障板那一块大金属板的喷涂效果,完工品质的确不是本土音箱厂能够轻易达到的境界。据原厂的说明表示,音箱部分必须经过CNC数控木工车床去挖几个必须很精准的圆孔,还有底部的脚垫也不是土法炼钢能够了事的,Contour的木皮是高等级的货色,不但花色一致、颜色均匀度以及自然的虫孔等瑕疵都非常少,Contour已经晋身为高级喇叭的行列了。

一贯的精准个性
      笔者先前提过,Dynaudio喇叭非常有个性,而且属性强烈,自愿成为用家的人,必定是认同了Dynaudio的做法,否则要一般音响迷去接受有如此强烈个性的高价位喇叭,恐怕不容易。它的个性并不凸显在外观设计,毕竟每家Hi-End喇叭都有属于自己的造型风格,所以外观造型的个性化,是容易被理解与接受的。但是声音就不一样,Dynaudio的声音个性就是非常冷静,声音中性有参考性,不任意加油添醋,不带明显色彩,而且需要较大功率驱动。

      在杂志社里笔者分别以近期评论的几部前后级或合并机进行搭配,功率越大的明显在控制力上表现上越占上风,不过相较来说,ContourS 5.4的体型如此庞大,若用小功率后级或小胆机搭配,只为了听它的音质音色,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笔者仍然强烈的建议用家,至少为它搭配200W以上的后级,才能激发出S 5.4实力的全貌,千万别说“小功率胆机也能驱动”这类的话,勇猛跑车以低速行进,虽然舒适,不免有暴殄天物之嫌!

      依照笔者过去聆听Dynaudio喇叭的经验来说,它的声音个性就是单纯,如同Mark Levinson这个品牌给人的印象一样,在精致的包装底下,所呈现的就是老老实实而已,想要多一些的愉悦也没有,如同音乐考试的过程一样,乐谱上该是如何,演奏出来的音乐就是如何,所以有人喜欢它的中性,但也有人嫌它不够浪漫,在笔者的眼中,这就是以前的Dynaudio。那么现在的Contour呢?笔
者认为除了在“精准”与“中性”两种基本功练得不错之外,Contour S 5.4更提供了全面性的动能,两端延伸更为充足,声音密度提升,音质的细腻度也有所加强,更重要的是,透过更强化的音箱制作(内部拥有交错形的补强隔板),让音染更进一步降低,从前笔者认识的Dynaudio低频的那种独特腔调,从全新Contour S 5.4身上所感受到的,几乎已经快要消失了,这意味着它更接近于鉴听参考系统的标准。

      更全面性的表现,让音量不必开很大,坐在聆听位上就能够轻易地感受到被声音包围的感觉,低频段轻轻拂来,衣襟及裤管微微震动,但耳朵却丝毫不感到紧绷与压力,这种感受是唯有大型喇叭才能达到的境界,也是极少数能够轻松听到全频段音乐的喇叭类型。这一些实质上的改变,都是全新Contour的改变所在。

      播放流行人声,笔者轻易地听到了更多录音时的背景细节,然而这些细节像是被放大镜凸显一般,好比一个画面从40寸被放大到100寸一般,不必刻意的竖起耳朵捕捉细节,它们就会自动送上一箩筐让人承受,这种情景让笔者回忆起
从前使用Genesis大型喇叭的经验:轻松自然,巨细靡遗,频宽充足,音场十分庞大。现在的Contour S 5.4,让从前的不可能全部实现了。

摘自《新音响》45期
从优秀到卓越——Dynaudio Contour S5.4喇叭

当这个月编辑计画发下去,看到上面标记Dynaudio Contour S5.4这对喇叭由我负责评论时,我发现同事们开始用一种奇怪的神情看着我。那种表情不必多想也猜得出来,在惊讶中带着一点点的怜悯,直接的解读就是:[唉,你要用什么扩大机来推它?]   这绝对不能怪他们。Oynaudio喇叭向来以[扩大机杀手]著称。去搜寻一下所有网站讨论区,对于Dynaudio喇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该拿什么扩大机来推?]本刊技术主编陆怡昶很久以前就表示过:那个低音单体,用脚踹还不一定会动!不过,这样考验扩大机能力的喇叭,还有这么多人愿意花时间、花精神来购入整治,你就知道Dynaudio肯定有其魅力(不然,就是有很多人喜欢花钱折磨自己)。那么,什么扩大机最常被人捉到呢?Krell似乎是海内外一致叫好的选择,Gryphon也常常出现在推荐名单中,另外的不外乎就是各厂最具蛮力的旗舰机种。很不巧的是,社里面目前这类巨炮全部从缺!

  全力摆脱难推恶名

  不过我心里面正在暗笑着:哼哼,你们都不知道,Dynaudio早就『从良』了!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因为上回Confidence发表会时我在场担任翻译,他们行销总监Robert Hagemann钜细靡遗的介绍靳的Dynaudio设计理念,我可是全部牢记在心。Dynaudio并不是住在象牙塔里面的公司,他们早就知道自己喇叭在外[恶名昭彰],可说是扩大机杀手,因此花了许多心力,从单体身上开始下工夫,务必让Dynaudio喇叭能够与大部分的扩大机相处愉快。会场上使用Yamaha AX-1驱动的Confidence 5虽然不能说表现飞天钻地,但是听起来已经不会呆板无生趣,更让我对他们下的工夫大为肯定。

  改进的重点在哪里呢?Dynaudio的工程师们认为,以往的Dynaudio单体阻抗变化幅度太大,是造成扩大机搭配困难的元凶。因为扩大机一直碰到不同的阻抗变化,就在内部产生阻力,而扩大机的任务就是不停的努力输出以因应这种阻抗变化,于是造成了手忙脚乱的失调现象。因此Dynaudio下了极大的工夫,将单体的阻抗变化控制在极小的幅度之内。从Contour S5.4的标示规格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平均阻抗4欧姆,最低则只降到3.8欧姆。对大部分的扩大机来说,这都是一个极为友善的负载。

  另外一个改进的重点就在散热。热度一直是所有动圈单体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单体大幅度运动时会产生高热,而高热会让单体的内阻增加,因此加重扩大机的负荷。新的Contour系列使用金属面板,配合单体的铸铝合金框架,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散热机制。只要单体的热度不会持续升高,对于扩大机来说负担也会比较小。另一方面,整体的承受功率还会增加(音圈不容易因为过热而烧毁),真是一举两得的好设计。

  除了单体散热外,Contour S5.4连分音器也特别注意散热问题。分音器的线路板固定在背后下方的金属板后方,不但可以达到最短路径(喇叭端子直接连到线路板上),也可以达到让分音器散热的效果。分音器使用零件一如Dynaudio以往的产品,有大型空心电感、Solen电容等优质零件。

  威名远播的Dynaudio单体

  不过我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Dynaudio Contour S5.4仍然使用Dynaudio的中低音单体。为何Dynaudio特别难以驱动?秘密有一大部分就在这些单体身上。他们的MSP振膜单体可说是双面刃,又好又折磨扩大机。好在哪里?承受功率极高、动作极为精确。这是从何而来?Dynaudio陵用纯铝合金线来绕制线圈,因为铝台金重量比较轻,所以他们可以多绕几圈,音圈的重量也不会增加(音圈太重的话怎么可以运动自如?)。多绕几圈的结果是什么?磁力增强,控制力更好。而且因为铝合金本身优秀的散热特性,单体的承受功率也自然增加,极不容易烧毁。

  但是这个增强的磁力却是扩大机极大的负担。你可以把磁铁与音圈看成一个发电机,在单体快速前後运动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电力,而这些电力就会随著喇叭线传回到扩大机输出端。线圈越多,表示发电能力越强。如果扩大机采取高负回授的设计,那么就会侦测到输出端有不正常的现象,前端就会做出修正。但是这个修正并非是输出讯号有问题,而是喇叭的反电动势让扩大机误判,所以修正以后的输出反而就不正确了。而且,负回授[努力]工作时本来就会造成声音的劣化,因此要能驱动Dynaudio喇叭的扩大机,本身一定要有两把刷子。

  大量采用Confidence系列技术

  其他的部份呢?Dynaudio将Evidence、Confidence的改进全部传承了下来。 Contour S5.4破例在Contour系列身上采用了Confidence时开发出来的Esotar2顶级高音单体(其他Contour系列喇叭则使用下一级的Esotec),轻松直上25KHz的平坦响应,与超过一千瓦的超高承受功率,让Dynaudio Contour S5.4可说是个金刚不坏之身。这颗高音单体的背后还另有玄机,它有一个由铝合金(当然是为了进一步散热)制造的小箱室,内部塞满吸音材料,可以有效的将单体背波吸收,从后方的小孔排出。这叙述有没有让你想到什么?对,这就跟B&W的Nautilus高音技术如出一辙。

  单体全部安装在一个金属障板上,而这个金属障扳透过阻尼材料固定在木箱前方。对于单体来说,是个非常稳固的基础,可以让单体发出的讯息完全传达出来;三种不同的材质也有效的抑制了箱体的谐振。分音器固定在底座上以避免受箱体震动影响,关键的零件还用热融胶固定在线路板上。由于单体的特性优秀,当然采取最简单的一阶分音。

  单体的排列可能是Dynaudio Contour S5.4最让人侧目的地方。与一般喇叭完全相反的排列方式,将高音单体置于聆听位置之下,耳朵正对着低音单体。这是从他们早期旗舰Consequence以来第一次出现在其他喇叭上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一来,高音单体距离聆听位置较远,低音单体则距离耳朵最近,这就是类似Thiel这类喇叭倾斜面板的作用,可以做到时间一致。那为什么Dynaudio不像其他厂商般,乖乖做个倾斜面板?我想,他们知道自己高音单体的扩散性特佳,因此离开聆听轴线一定的角度,仍然可以听到正确的高频量感,所以就想出了这个方式,在维持喇叭方正流线外观的同时,又可以解决单体到达耳朵时间差的问题。一阶分音加上特殊的单体排列,其实Dynaudio Contour S5.4也是个[时间一致、相位一致]的设计!

  鹤立鸡群的身高

  好了,以上这些都是我在看到ContourS5.4之前就已经从书面资料上研究妤的事情。但是精彩的故事要到喇叭送来之后才开始。某天下午,我们看到一台推车上面一个大纸箱缓缓推进社里,我心里还在纳闷:尾牙还早吧,怎么就有厂商送小冰箱来了?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冰箱]就是Contour S5.4!签收时我们还在嘀咕这么大一箱要放哪边时,货运先生开口了:[这只有一只喔,我们车子没办法装下两只,所以改天再运另外一只过来。]当下所有编辑傻眼。什么?这么大一只箱子,里面只装了一只喇叭?拆开来拍照时我们才发现,其实Dynaudio ContourS5.4的重量还算好,包装巨大的主凶,是在它高达160公分的身高!读者们大概不常接触喇叭的尺寸规格,大部分的落地喇叭,高度大约一公尺上下。我确信这对喇叭在音响店中一定也是[出头天]一族。仔细端详Dynaudio Contour S5.4,我发现它让人欣赏的设计还真是不少。底座底下安装的脚锥可以从上面的六角螺丝调整高度,不必把整个喇叭倒下来调整水平;底座与喇叭身躯的连接;使用的端子大而精美,可以搭配任何粗壮喇叭线。还有,仔细端详Esotar2高音单体,那个美丽的振膜就有如珠宝般,散发出让人爱不释手的高贵光泽。从外观到内在,Dynaudio Contour S5.4都算是一对毫不妥协的喇叭。

  为了它寻寻又觅觅

  好了,终于轮到试听了。在杂志社中几乎所有的扩大机部被我拿来搭配这对喇叭,但是有个前提:不希望使用太贵的扩大机(是的,我希望推翻Dynaudio难推的既有观念)。首先上场的是原先就在试听室中的Audio Valve Baldur 70Plus前后级,负责让喇叭开声跟调整摆位,因此价位高一点还请见谅。说实话,这套管机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居然就能让Dynaudio Contour S5.4发出还有模有样的声音!就以这套组合来进行喇叭调整,但是结果我认为无法发挥Dynaudio Contour S5.4的全部潜力。什么地方不够好?低频的冲击力、高频的延伸都还未能达到我的要求,中频湿润开阔则非常迷人。让我们继续寻找。

  Vincent SV121这台全平衡综合扩大机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中等音量时的驱动力甚佳,也让我听到Dynaudio Contour S5.4比较有动态的一面。但是整体的声音有点僵硬而不够松软,因此只好退位。接下来是每边达三百五十瓦的Waston AS350,果然,大功率还是有其好处,中高频的冲击力甚佳,但是低频的权威感则没让我感觉到三百五十瓦的好处。到这时我已经开始有些动摇了:这对喇叭,果然还是很挑扩大机!

  低瓦数扩大机反而讨好

  接着拿出来的,是Avantgarde非常有个性的综合扩大机Model 5。每边十七反的输出功率,别闹了!我猜大家会这样讲,但是我有我的考量。Model 5是标榜低超负回授的扩大机,而低负回授对于反电动势强的Dynaudio单体向来有奇效。果然,Model 5的中高频是我目前听到最棒的,充满了松软开阔的弦乐美感,与夸张的细节。如果不是考虑到这样搭配下的低频实在大过松散缺乏冲击力,找还真会认为这是个绝配!

  说实在,试了这么多组合,我连调整Dynaudio Contour S5.4的摆位部还无法如意,因为无论怎么搭配,声底就是不对劲,没有听到真正轻松柔美的中高频,与富有弹性的低频,怎么可能来仔细调整喇叭的摆位呢?

 

  Naim的NAP 112/NAC 150是第一个惊喜。这套前后级只有五十瓦,但是接上Dynaudio ContourS5.4之后真有让人惊艳的表现!四平八稳的声音第一次让这对喇叭真的自在的歌唱起来。不过,受限于价位的表现,他们也无法发挥Dynaudio Contour S5.4应该有的解析力与透明的特色。不过,这个成功的案例开始让我对挑选扩大机搭配Dynaudio Contour S5.4有更多的心得。我猜,更高级的Naim前后级会是它的超值绝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