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少?(上)(转载)
(2009-04-08 17:00:55)
标签:
cd杂谈 |
分类: HIFI理论与经验hifi-theory |
在CD号称要被SACD、DVD-A取代的21世纪初,因为在20年前数码技术限制有关,CD的规格就只能制定在16Bit/44.1KHz的规格,如果要再加上当年的视讯的话,就可以看到和目前黑胶唱片(俗称LP)一样大的雷射影碟(俗称LD)。CD限于当年数码科技,再以人耳所能听见的频宽和商业考虑之下,才定下这样的规格(幸亏人耳不是蝙蝠耳,要不然我看当年的CD为了要放入大量的位,可能CD会比你家的炒菜锅盖还大,感谢上天,让人耳只能听到这样的频宽)。
所以 CD唱片制式规格16Bit/44.1KHz,和当今数码录音动不动就要20Bit或24Bit,96、192KHz或256KHz.........相比之下,实在是相差甚多的。这对所有音乐界的专业人士和一般聆听者来讲,CD唱片的声音表现,等于讲--有遗撼但却要牵就事实,于是这二十几年来,全世界各大小唱片公司莫不以其毕生之力,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试图将CD的制式规格发挥到极限。
那么如何将 CD的制式规格发挥到极限呢?一当然是录音时所经过的手续,除了专业的录音时麦克风摆位之外,还有录音混音的过程,这一点以下不讲(要讲又是一大篇了),因为以下所讲的是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之间的事。录音到原始母带这段过程,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啦,请诸位高手见谅。
比如以真空管机过带啦,以真空管麦克风录音啦,温厚一点的线材啦,或者用真空管机再过带一次 ....,以更高规格的数字录音技术录音,升频处理啦...........,但不管您再怎么的玩,最后所有的信息还是要「塞入」--CD唱片的制式规格16Bit/44.1KHz里面。
其实很多录音师所言,在录音室里所制作出来的 --最后即将压制CD的母盘CDR,声音是和他们录音当时所鉴听的内容和「感觉」差异不大的,而且声音非常好(乐音小林有听过),但是为什么一制作成CD成品后,也曾听过一些著名的录音师听到从工厂里压制出的CD成品时常说:这是我制作出来的心血吗?意思就是说,他们最后制作出来准备要去压制CD前的母版,其声音是和制成CD成品差别甚大的。
全世界各大唱片公司当然也知道,这要卖的成品 --「CD唱片」声音不如原来母盘CDR(这就和复制画的感觉和原版画还是不能比一样),所以发明了很多专利的编码技术,比如著名的HDCD、JVC的K2、XRCD、喇叭花的16+-20、SONY的SBM..............很多很多不同的数字编码技术,只为了让CD的16位制式规格,在「人类耳朵」的听感上能达到20甚至24位的感觉。
乐音小林常会用一个很趣的形容来形容这种「有遗撼但却要牵就事实」的 CD生产史,比如不管您是多么天才的录音师、用了多么昂贵多么先进的24位、20位的数字录音机器,或者用了特别的XRCD、HDCD等编码技术.........,录出来的母带........乐音小林以下虽然不是最正确的形容(24位和16位的倍数不能如此算啦),但这样形容您可能就了解了录音到您聆听的作品,要保持录音师在现场所聆听到的「感觉」之难:
您可以把这录出来的母带当成 24块的杂粮面包(可以比喻为24位录音),而且这一块杂粮面包里有不同的蔬菜、不同的起司、不同的杂粮(比喻成不同的高中低音比例和音乐信息量),但是最后却要塞入一个「只能」放入16块面包的容器之中(比喻成CD的制式16位的规格),而录音师要拿掉那一块?要拿掉那些不同的蔬菜、不同的起司、不同的杂粮,让这16块面包吃起来的「感觉」和「份量」,还是要和原来的24块面包的感觉和份量「几乎一样」。这,就是录音师在转母带过程,唱片公司发明的CD编码技术时所想做到的事情。
说到这里,乐音小林认为除了在这些新一代的 CD数码编码科技之外,在求CD成品的听感要能提升到20或24位的动态解析之外,乐音小林认为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CD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之中制作过程的电源、讯源之纯净、稳定、任何接口之讯息低损失:
有关接点、电源纯净
& 保
养,这一点我相信发烧友懂得不一定比专业录音师少,有些录音室对这种发烧级的龟毛要求,可能还不如音响发烧友呢。这种要求是对最后的录音成品有提升作用
的,但是这往往也和钱有关,毕竟发行唱片不是慈善事业,是一种商业化的考虑,比如这些往往一般乐友可能不太要求的地方,都加进去一张CD的成本里(比如歌手进入录音室后,就开始算钱,而且设备高级和设备一般的录音室收费都不同),那一张CD以目前低迷至极的销售量,要卖多少钱?
所以很多烧友觉得老版 CD声音反而好过目前的,以唱片制作经费、CD的压版经费、租录音室的经费,这种理论也有其道理。
二、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中间的过程要愈少愈好:
其实 CD和LP都一样,在原始母带到CD或LP成品之间,是存在着非常多手续的,原因在于乐音小林的名言--商业发行在于妥协的艺术(好像夫妻相处啦、政治也是喔),要妥协多少?就看发行公司的成本考虑了。如果乐友不懂,那我简单的讲一下:比如我很爱莎拉‧布莱曼所演唱的歌剧魅影,但我能够想听她原汁原味的现玚演唱给我听吗?一就是我要是亿万富豪,二是要追着莎拉全球行程到处跑,看她那时演唱此曲,三是娶了她,让她在家里天天唱(也要她肯才行^_^)。那么即然不可能拥有她,或者也有很多人想听她的声音,那么势必要把她的声音可以COPY和量化,也因此录音这门「试图保鲜」的商业学问,就这样从20世纪初慢慢的演化过来。
那么以人类目前最通行的音乐软件发行过程,目前则是原始母带 --工作母带--母盘CDR--玻璃母模--金属母模--压碟--CD,乐友们看到CD的成品就是一段「声音劣化衰减史」^_^,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原因在于前头乐音小林讲的--商业发行在于妥协的艺术。您想听到最初最好最美的声音,除非您有能力买下最初的原始母带自己收藏聆听,但原始母带也是有寿命的,这又是另一头痛的问题。
一、CD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之中制作过程的电源、讯源之纯净、稳定、任何接口之讯息低损失:
二、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中间的过程要愈少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