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高学历人群自杀之迷

(2006-07-04 17:44:08)
分类: 杂文集

揭秘高学历人群自杀之迷

 

2006628上午840分左右,北师大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文力从该校主楼西侧跳楼身亡。看到这个新闻,往日那一幕幕博士之死深深撞击着我内心。据媒体公开报道,2004421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一名33岁的哲学博士,割脉跳楼身亡;922日,一名北大女博士跳楼身亡。200522日凌晨,厦门大学一在职博士生上吊自杀。知情人透露可能是因健康和学业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悲剧发生;57日晚9时许,北京大学一姓冯的数学系博士生坠楼死亡;621日,上海交通大学一博士生从徐家汇校区某大厦11层实验室坠楼身亡;820日,年仅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其就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遗书中,他直陈自己选择跳楼来结束生命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 9月14凌晨,茅广军这位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他住的研究所28号家属楼4楼跳下。2006516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40岁女博士生,从人大品园4号楼8层窗户跳下,当场死亡。

 

高学历人群怎么了?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之时,选择了这样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不归路?

 

高学历人群和广大民众一样,他们从小就接受来自学校的教育。与众不同的是高学历人群的学识相对要高一些,而这些学识主要来自专业知识方面。高学历人群的学校教育之路一般来说是都是比较顺利的,他们往往是学校教育里面的佼佼者,倍受广大师生的爱护和关怀。然而高学历人群也是人,他们在受挫折的时候,往往不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结果使自己心里失去平衡。这就导致一些青年高学历者的专业知识及科研能力极其“富有”,然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相当的“贫乏”。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湖南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竟然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拥有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正研究员等头衔的30多岁的浙江人茅广军,选择了这条不归路原因有他妻子的不辞而别导致其心死婚姻,有因论文发表数量太少被中科院辞退等因素。这些都可以让他单调乏味的生活走向巨大的孤独和寂寞,在这样的灰色心态笼罩下,人生悲剧就容易拉开帷幕。一些高学历者长期埋头于学术,不善于处理家庭问题和工作问题,一有不顺,就会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种高学历人群的精神与心理素质问题不是光从专业知识方面能解决的,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他们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于人生方面的课题需要补课,比如生命教育、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生命教育就是帮助人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由此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理想、信念教育使得人们永远保持勇往直前的战斗状态,而不是选择逃跑与规避。

 

显然,中国高学历人群弱不禁风的病根之一在应试教育制度上,只有革除应试教育体制,让挫折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全都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变得坚强起来,这样,自杀博士才会越来越少。

 

其次,高学历人群也属于社会的,他们所有学识都是在为社会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然而,社会是包罗万象的,在里面有各种各样社会制度制约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和规范。茅广军原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室的研究员,半年前在中科院三年一次的考核中因论文数量过少而被解聘。这是因为“中科院三年一次的考核”这个“规章制度”制约着茅广军,导致他整个精神世界笼罩在灰色之中。中国人民大学一位40岁的女博士生跳楼因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而抑郁症的原因是求职半年受挫,精神接近崩溃。精神自杀就能直接导致生命自杀。当前一些科研单位和高校过于注重论文数量,给一些中青年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杭州第七医院院长、著名心理学家赵国秋说:“目前青年科研人员的压力主要来自专业上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现在高校和些科研单位非常讲究发表论文的数量,对科研成果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必须有来自主渠道的纵向课题。” 还有就是社会人群对高学历人群的期待过高,一些青年高学历者受到这种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个人的期望过高,而现实又往往与理想有差距,这种矛盾使一些人陷入自责之中,不能自拔。

 

由此可见,中国高学历人群弱不禁风的病根之二是社会的残酷及制度的不合理性科研教育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在制度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要求社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让他们在自由的世界里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再者,高学历者尤其是一些科研人员要积极调整心态,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压力,面对挑战。

 

   在高学历人群自杀现象中,有不少人甚至一些权威专家往往把自杀者首先“痛打”一顿,说他们的自杀是对社会、对学校、对父母的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可是从他们的遗书中大家不难发现,他却对许多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做了非常细致周密的安排。“桌上的书分别是陈老师(一本)、董老师(其余)的”、“抽屉中有柜子钥匙及住宿合同,请帮我交还”、“桌上的CD留给我小妹妹”等这几条处事方法更是看到了他有一颗细腻的爱心。“可以预见有人会悲痛欲绝,有人会遗憾,之后就是忘却,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父母会悲痛欲绝,社会会遗憾,把他们的自杀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的人们会忘却。从他们聪慧清醒的思维中,作为旁观者来说,轻率地说他们的自杀是对社会、对学校、对父母不负责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他们的自杀除了学校教育制度、社会的残酷及制度的不合理性等因素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再看一下他们的遗书吧:“写在最后的话:首先,我想解释一下,我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与任何人无关,也不是感情上出了问题……我由于对自己的极端失望而做出了选择。在精神层面上,我早已崩溃许久了,已经对自己不抱有信心。走到今天是我的宿命,我的性格使得我很难逃脱。不再相信自己,精神支柱的倒塌只有伴随肉体的毁灭……”他说与任何人无关,与爱情无关,性格使他很难逃脱! 性格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孟懿说他“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质疑自己的选择。啊,这就是我的性格——怯懦、随风倒。” 从记者和其父母的采访中得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冲突,孟懿本身不喜欢化学专业,与父亲有过冲突。在他读博士时,他喜欢计算机想读学计算机专业,但父亲不同意,他的女友在美国要求他去美国与自己一起搞计算机,父亲仍不同意,而是强烈建议他读完博士后再去美国,否则太可惜了。

 

由此可以推测,高学历人群弱不禁风的病根之三就是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教育不当。相信从这些事件中可以见到,这些高学历人群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委曲求全和逆来顺受,在全局观念下,他们往往选择妥协。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是“痛苦”的,“痛苦”多了就成为一种习惯,但是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听话懂事的孩子,是快乐而平静的学生,殊不知在平静的外表之下蕴藏着火山的爆发。所以,长辈们要把孩子的自由快乐放在第一位,父母与子女要理性交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进行沟通,让子女把心底的话说出来,把问题扼杀在萌芽时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给孩子的心灵以松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