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晴。

标签:
杂谈情感娱乐 |
分类: 乱弹生活 |
如果问我是否有最不喜欢的某个时间地点的话,我肯定会选择北京的春天,至少是之一。首先,北京基本没有春季,一是指春天的时间很短。二指即便有也不怎么不符合春天该有的素质和观感,没有微风细雨,却有西北风刮着沙尘和柳絮,没有惊雷却有咳声一片。其次,给这个最不喜欢再加一个限定条件的话,那就是上了一定岁数以后待在北京的春天,过敏性鼻炎、风疹、干眼症近几年全来了,让人很暴躁又虚弱。每天出门,除了手机钥匙,还有纸巾、湿纸巾、口罩、鼻炎喷雾剂、板蓝根和感冒冲剂、眼药水等等,走在路上就跟被人欺负了一样,眼红咳嗽泪涕横流。幸亏上周的一场风和一场雨来得很及时,来自蒙古大漠的狂风虽然有点虚张声势,但也把漫天的花粉柳絮全打残落地,紧跟着一场中雨又把整个城市清洗了一遍。今早出门,就没打喷嚏,舒服多了。
我的叔公,上个月离世了,享年95岁。因为他由于耳背严重没法听到声音,就算当面跟他喊话也听不见,也就渐渐失去了跟人交流的能力和意愿,在我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个身体健朗又乐观的人,八十多了还能出去钓鱼,总是笑呵呵地。自从无法正常交流后,精神状态一下垮了,当然岁数也确实大了,虽然没有什么重病染身,但到了一个灯尽油枯的状态,最后他走的时候非常安详,并没有痛苦。而多数人上了岁数以后就跟进入了冬天一样,漫长而无趣。有一位同在北京工作的同学,有些年没有碰面了,春节时打电话才知道她就住在离老家不远的城市照顾父母,两位老人都有相当程度的老年病,老年痴呆或行动不便,身边不能离开人。她说这种感受非常痛苦,每天看着曾经活力四射勤勤恳恳一辈子的父母变得越发虚弱又无能为力,思维和情绪时不时还会像陌生人一样。她一年有一半时间在这边照顾父母,一半时间还要回到北京,操心儿子眼前学业将来就业之类的。中年人啊,总是被忧虑和悲伤包裹着。
上个月清明节,我爸妈一起去了趟老家扫墓,爷爷奶奶都葬在村后山上,虽然不高但小路也崎岖,爸妈没有上山,就在村子里走了走,在亲戚家坐着说说话,哥哥嫂子去山上扫墓。即便如此,在村里走一圈高高低低的,也把老人累够呛。回家后又病了一阵,爸爸住院接着妈妈住院,爸爸抱怨住院条件不好,同病房的年轻人整宿地玩手机,三个晚上踏实休息不了几个小时,幸亏并无大碍赶紧回家,他们的生活就是跟身体来回纠缠拉扯,可以预见我们的将来也一样吧。不过老人们偶尔也有幸福高光时刻,出院不久,县里安排了摄影团队给老人们拍照片,恰好就找到我爸妈,之后发来的照片还有些惊艳,我说还挺文艺的,应该多拍几套,什么中式西式还有民族服装之类的。爸爸急忙解释不是自己想去拍的,是妇联的安排,刚出院可没那心思啊,可我听着他们都挺开心的。
前一篇:3月26日,晴。
后一篇:8月4日,阴,暴雨红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