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水的人不来了
浏阳小城,四面环山。城中扬名于外的浏阳河蜿延流淌。水山相依,应该算难得的好风水吧!日常这里的人多有喜欢饮用泉水的讲究,泡茶、煮饭、打汤非泉水不行。北岭路这一片,专门有一个送泉水的人,满足大家需要。每日早和下午都会应时来楼底下吆喝——“泉水”。汉子硬朗有力,吆喝起来,声音爆响,没有很长的拖腔。浏阳话泉水,那音调我是听不懂的,几经翻译,我才顺着音腔意会得算是泉水二字吧。他几乎雷打不动,无论刮风下雨,一年除过年的几日,每天报到。每天听泉水吆喝,就知道上下午时辰。
周围的山青青郁郁,远远的伸展而去。山青,则水洁。故不远处西湖山上的泉水,便成了大家日常的享受。更远距离还有大围山,更是水好,山好。一等的风景。小城里人就喝西湖山的水。几年前曾经体验上山取水经历。原本闷热的天,向山上走快到泉水边,随着树木更加茂密,一下觉得十分清爽。一股惬意的风凉让人顿时精神焕发,难得在大热天里得到这等的享受。
有开摩托车上来打泉水,来去省力,是极好的办法。我骑自行车,只能十分费力往上推,脚力是无法蹬到山上的。山上好玩,泉水清凉,只是取水苦累,不是件容易事。
取过一次泉水后,因为太辛苦。那泉眼在山上很高地方,走上去累得很。后来就在山下有售卖泉水地方,花一块五三小桶,大概装近二十升样子。用自行车驮回来。在到后来,越发懒,干脆每次花三元钱从送泉水人那里喝现成的。这位送水工真是付得起辛苦。天气热到三十六度,他提着沉沉的桶,上到五楼,快步疾走,腾腾就上来了。在门边或者进来,可以控制到手不颤,身不动,对准我家里小小的水桶口,神妙地准确,快速注满一桶水,干净立落,一滴不漏。三个桶。装满。那功夫好似北京茶楼里上水的伙计,倒背着铜壶,隔着很远,将水倒进客人茶杯里。如此,喝茶似乎在其次,观赏得到满足愈添茶香。花块儿八毛钱,轻松在家享受泉水之饮,应该是小城里人的幸福。
这里有饮用泉水的讲究,做豆腐以大围山泉水最佳。以前在石板巷有水豆腐卖,今年不见有卖。传是泉水制成。 喜欢吃。浏阳的水豆腐堪称一绝,打在汤里边。略兑些个淀粉做芡。喝起来,通透入腑,经烹调而成的汤水香鲜滋味唤起浑身兴奋来。鄙人本爱喝汤,水豆腐若汤而不似,嫩嫩的豆腐散化于汤水之中。似蛋花飞瀑,满溢豆香,更缀以香菜佐味,里面自然少不了湖南的辣子!端上桌来,未入口而涎水流。不说人间最美,亦是美美吧。
喝惯了泉水,本地人是不喝自来水的。于是许多家庭都是泉水的拥趸。自然也就是送泉水人的忠实客户。已经有近十来天没见送水的来。之前他隔了两天过来送水,手腕什么地方贴着浓浓的伤湿膏药,随着他汗淋淋的身体,向外散发着气味。判断他两天没来,肯定是病了。而之后这十来天不见他。那病定是不轻。
老邻居知道送水人的底细,原来曾在长沙什么工厂里上班,是正式的工人,下岗后回浏阳。并非如我简单判断以为是乡里过来。能做得起这样的苦力的城里人,真的不多。时间久也相互搭个话,他尚未到达退休年龄,孩子好像亦未婚娶。故压力山大。一家子人是离不开他每天出力送水所得工钱过日子的。
送水人中长身材,寸头。浑身上下没有多余赘肉。五官端正。匆匆忙忙,动作麻利。手臂和大腿的肌肉绷起。汗珠沁在两臂上面,湿湿亮亮地显眼。没有健壮的身体,是干不了这一行的。
几年来,每日喝着他送上楼的泉水。看他年过半百,仍然如壮小伙子一样做苦工。心里为他担忧。每天这样苦做,人食五谷杂粮,哪有个不生病的呢。而不见他有一日休息,难不成是铁人。其实,一想便知,即使有什么不舒服,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休息的。不送水,家里吃什么。何况这送水的活计。浏阳小城一些个固定的区域分别由不同送水人分包的。彼此默契,各负责自己的地段。他们之间互不干涉,竞争自然也有,若谁送的水有假,那是要被老浏阳人抛弃的。虽然听说个别人将自来水兑到里面充泉水。但似乎少有人敢在自己固定的点片做这样自毁前程的勾当。
喝送水人的水久了,不免心里同情并感觉几分忧伤。人真是不容易。送水人这样苦做维持他的日子。总不是好办法吧。年龄大起来,送不动了怎么办呢。初看送水很挣钱。送水人到山下大宗取水,很便宜的,送到每家每户能得起码将一半利润或不止。五十的本钱,便是五十的收入。一天下来,从片区的客户那里应该差不多挣到百来块钱。然而,现在一天收入百元,不算多。浏阳县级市小城,人均工资低些,以往工厂下岗工人,许多五六十岁退休后还只拿二千多不到三千样子。各别的才过三千。相比送水人收入,或许要多些与他们。应该算过得去。
和送水人比,自己应该知足。退休后的工资应该高过送水人一点吧。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最好。
送水人这样吃苦,让人联想中国百姓吃苦耐劳的本色。劳动人民家庭,肯付辛苦,算是本分。所以,百年前华工在美国做苦工,修了那里第一条铁路。本来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生生被表面黄黄瘦瘦的中国工人攻克下来。世界上许多曾经较中国发达的国家,都留下过华工的身影。不夸张地讲,中国人的汗水流遍全球。
我们的父母辈不也都个个是吃苦耐劳的榜样吗。中国上一代老人最能吃苦,最能节省,最知道满足。也因此才养育了一代代子子孙孙。而我们的年龄同样有如父母辈那样劳苦一生的。更让人尊重。送水人年龄小于我好几年,没有退休,每日要付出他的辛苦。我的感情也为之有些复杂起来。或许不该生些个乱心思。不久前媒体报道一位重庆的棒棒,五十岁后,终于在城里买了房子。一家三口住上了与山城人一样的现代楼房。棒棒也是靠苦力挣钱养家。重庆山城坡路上下几乎没有平直道路可行,棒棒每天肩扛若大的重物,上上下下,发起力气时呼呼地喘吸着,汗水湿透了衣背。行走码头。实实在在出得苦力。但也挣到了他所梦想得到的。眼前这位送水工堪与之媲美吧。换个眼光。心里暗暗赞颂才是。这样想会轻松许多,送水工的吆喝声,腾腾地弹跳般上楼的声响。如同一种敲击生命的音符,留在我的听觉和生命里。
好些天没有听到送水的吆喝声,日子像缺少了什么。
2022年7月4日于浏阳北岭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