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汉语菜刀门 |
“韩乔生:您最近真是来者不善罢甘休,一路刀砍斧劈头盖脸,像赵子龙七进七出污泥而不染。
王朔:这算什么呀,哥们不过是小试牛,我要是拿出真本事,他们还不全军覆。
韩乔生:有人说你疯了,还说你病得不轻于鸿毛。
王朔:我装疯卖就可以把他们搞定,到底是谁病入膏了?”
……
韩乔生的凭空添加“后缀”和王朔的故意吃掉“后缀”,代表了汉语结构自残的两种典型方式,而广告语言对汉语内在含义的摧残更加可怕。诸如“默默无蚊(闻)、咳(刻)不容缓、衣衣(依依)不舍”之类广告词,把商业化对汉语规范的蔑视和破坏展示得令人不忍卒读。
汉语自残的又一典型事件,是2006年“菜刀门”语言的流行。作家都市放牛开创菜刀门文学派后,要求麾下作品的语言风格务必新奇。于是“一阵冷汗揭竿而起”之类菜刀门句子很盛行了一段时间。菜刀门语言类的自残,表现为对汉语句子内部逻辑的颠覆,比韩乔生和王朔仅仅只对汉语结构的破坏更进了一步。
汉语之所以乐此不疲地自残,透露出的是对汉语繁殖能力或者说创新能力正在失去这一趋势的焦虑——自从白话成为主流语言后,汉语正在失去繁殖能力。文言时期,作家们在一篇文章中,就可以创造出几十甚至上百个崭新的词语。而白话文近百年来,创造的全部新词可能赶不上一个韩退之。蒋子龙十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文坛的大规模造句运动》。他的本意,虽然是批评当代文坛思想的浅薄和内容的空洞,但他却无意中指出了当代汉语繁殖能力越来越差的事实——虽然当代绝大多数作家都在不约而同地大规模造句,但真正成为汉语新词新句的成果非常有限。当代汉语出现的一些新词新句,大多来自外来语的翻译和市井以及娱乐界的率意发挥,而非作家们的创造。
语言繁殖能力的衰退是极其危险的,虽然汉语现在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好象变得更加无所不能和淋漓尽致。但就象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写的那样,东方不败修练了“欲练此功,必先自宫”的葵花宝典后,虽然武功变得独步天下,但这种畸形的辉煌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与此同理,如果一种语言失去了本质上是创新的繁殖能力,它的前景肯定是令人担忧的。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的这种形形色色的自残,应该可以算是一种对汉语的创新,虽然这种创新有失偏颇,有些泛滥,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对此大加鞭挞,而应该予以包容——因为这就象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那样,只有尝试了所有错误的方法之后,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