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医脉诊与经络(二)

(2014-10-02 08:37:54)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医脉诊与经络(二)作者:郭原

                          四、寸口部位横向的经络感传实验

                              1、划分区域

       1)在每个诊区中点画一条横线。

       2)在每条横线上画五个等距点。其中桡动脉宽的中点上一点C;桡动脉边缘桡侧一点BB点外一点A;桡动脉边缘尺侧一点D D点尺侧一点E。总计画点5X5X2=50 个。

                              2、诱发经络感传

       用牙签分别刺激上述50个点,记录感传结果。

                              3、实验结果

       1ABC各点感传结果一致,与上述桡侧结果相同。

       2D点为表里双经络感传。

       3E点感传与上述尺侧结果相同。

                          五、讨论

       从寸口脉的经络感传结果来看,各家的说法各有其正确的部分。但是也有些不完全的或需要改进的内容。具体的评述内容如下:

       1、关于内外之说

       内外之说仅见于《内经》。王兵注为:“尺外,谓之尺之外侧。”如果手掌向上,则病人的桡侧为外侧;尺侧为内侧。另一种理解是浮取为外;沉取为内。如若如此则《素问。脉要精微论》关于内外的记述很可能是古人对寸口脉进行经络感传实验的结果。关于内外之说的应用尚有待研究。

       2、关于浮沉取脉之说

       根据实验的具体结果我们可以认为:一、寸口脉各部的外上部分和内下部分分属相表里的两条经脉;浮取反映的是肺、胃、心包、心、肝、肾经;沉取反映的是大肠、脾、膀胱、小肠、胆、三焦经。

       3、关于脾胃内外与他经不同说

       仔 细对照内经与实验的内容后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阴经的诊位大多在桡侧;阳经的诊位大多在尺侧。但是脾经和胃经却是相反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实验和《内经》是 一致的,因此说《内经》并非臆造脉法,或有笔误,而是实事求是地记载。在临床上用清热药可以兼清桡侧脏腑经络的实火似乎可以印证这种规律的合理性。但是具 体的原理尚有待研究。

       4、《难经》的对位于试验结果相符合

       对比各家寸口与脏腑经络的对位情况后就会发现,《难经》的记录是完全正确的(缺尺外的三焦经和心包经)。

       5、新发现两个尺外诊区

       一 直以来对于心包经、三焦经、任脉和督脉的脉诊都没有办法。开始的经络感传也没有查测尺后区,结果发现十四经中缺少心包经、三焦经、任脉和督脉。再次系统研 究文献后发现有人在尺部检查三焦经,考虑是否在尺外还有可以诊察的部位,于是我在尺外加了两个检测诊位。果然查到了心包经、三焦经、任脉和督脉的感传。这 一部分内容经过初试发现可用,但还有待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诊脉的方法可用分成两次进行。

       6、寸关所诊脉位不能分辨左右经脉

      寸关两个诊脉位置所诱发的经络感传都是双侧的,无论哪一侧的病变都会反映在同一个脉位上。所以无法判断是左还是右。

       6、寸口脉诊的机理探讨

       试验发现寸口的确是一个十二经的全息区域。因此,可以认为:十二经的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寸口脉的各全息部位。从经络微循环的观点来看,寸口脉各全息部位的微循环可以直接影响到寸口各部位的生理功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寸口各部位的脉象上来诊断经络脏腑的虚实等情况。

0

前一篇:简治鼻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