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人“纸媒球评”图片之七:霍顿敢出新招

标签:
之七木偶图片纸媒前锋体育 |
分类: 媒体约稿、媒体转载 |

霍顿敢出新招
刘
出征东瀛的国家足球队与去年亚洲十强战相比变化不大,仍是老人马居多,新人少。这次,中国队3战2胜1负,场场进球,与十强赛颇为相似,这说明中国队攻强守弱。主教练霍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队缺少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是整体防守和个人防守的提高。
兵还是那些兵,将还是那帮将,但与日队之战占尽上风。说白了,霍氏懂得“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得中场者得天下”。英格兰锋线有杀手希勒,中场有加斯科因支撑输送炮弹;巴西队锋线天才少年罗纳尔多有老将邓加全力组织。在霍顿眼里,手下的李明、马明宇,刘军、申思等都是进攻型球员,他更需要防守型的坐镇中场。因而四强赛上,中国队在场上更多或是依靠过顶长传直接越过中场,或是沿边路迂回,充分利用球场的宽度和长度组织进攻。和日本队的比赛时,用兵捉襟见肘的霍顿大胆起用替补,速度快的左右后卫谢峰和孙继海进攻前场,马明宇和朱琪构筑的双后腰控制中场,随机填补谢和孙助攻留下的空档。霍顿的442阵型与戚务生略有不同。戚务生讲究中场菱形分布,霍顿改为弧形攻防,这是其执教思路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按霍顿的选材标准,留用者不多,不然也不会对新闻界透露,四强赛后将调一些后卫队员试踢中场。原本踢左边后卫的吴承瑛已在中日之战过了把瘾。前锋队员回防快,后卫球员助攻强;孙继海制造点球,胡云锋门前补防,头球解围,这说明霍顿正在给中国队灌输全攻全守的现代足球的思想。这才是正轨。
夺得了亚军,击败了日本,一方面说明霍顿在国际比赛中的临场指挥经验较丰富,执教时间短,也能使仅合训一周的球员越打越好,逐渐进入状态。巴西队就是这样,前边感觉不怎么显山露水,后边才是行云流水,把最佳的状态留在决赛,这就是高手执教。
当然,日本和韩国为了备战世界杯,一直都在演练阵容,试验新人,寻找问题。加之两队四强赛前均前往澳大利亚进行了多场友谊赛,舟车劳顿,状态不好也是中国队取胜的原因之一。
此次四强赛中日韩三队形成了连环套,成绩都是3战2胜1负。中国队进4球失2球,在净胜球上少于东道主日本队屈居亚军,韩国队少于中国队获得了第三。霍顿执教仅三周便着实露了把脸,率队与打进法国世界杯的日韩交手,场面上不输,占了上风,这对陷入低谷的中国足球来说,无疑是一支强心剂。然而,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东亚四强赛并非是“该胜且必须取胜的比赛”,而亚洲杯夺冠,奥运会、世界杯出线才是最终的目标。(刊于《解放日报》1998年3月11日每周球讯E2)